【藏美日常】菜市場蛻變 去蕪存菁之後

▲攝影/黃世澤

撰文/吳佳珍(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午時分,台北士東市場的採買人潮漸漸散去,剛從幼兒園接完小孩的潘芸芝左手拿咖啡、右手牽著雙胞胎,三人浩浩蕩蕩地在市場逛了起來。她一邊盤算晚餐菜色,一邊叮嚀蠢蠢欲動的姊弟倆:「不可以亂摸喔。」

這裡是傳統市場,卻又不太像一般的傳統市場。「之前去其他地方,雙胞胎立刻大叫:『媽咪,好臭、髒髒的!』」她尷尬地說。事實上,這位年輕媽媽自己也有過類似的菜市場經驗。

幽暗、老舊的空間裡,總是飄散著一股混雜了食物、垃圾與水溝的「市場味」;地上溼滑黏膩,一不小心就會踩到汙水;還得留意突然從旁竄出、在前方排放廢氣的機車買菜族……。

這些數十年如一日的負面印象,也許部分市場熱愛者會戴上濾鏡視而不見,或理所當然認為這就是市場的樣子,但為什麼,明明台灣菜市場有著生氣蓬勃、豐富多樣、人情溫度的魅力,卻經常伴隨著髒臭溼濘與雜亂無章?市場除了美食之外,難道無法同時擁有舒適愉悅、「享受而非忍受」的環境美感?

曾是文明衛生的地標

回顧台灣菜市場的歷史,最早興起於清領時期的露天攤販市集、鄉紳民設市場;由於設施簡陋、環境髒亂容易造成疫病,日本殖民政府接管台灣後,透過改善環境衛生、興建公設市場、禁止流動攤販等策略來管理市場與攤販。

在強調公共衛生的需求之下,殖民地台灣甚至比日本更早出現新型態的公設室內市場。例如建於一九○五年的台南西市場,是日治時期第一座公設市場,無論採光、通風、排水系統,皆為當時最先進設計(目前修復中)。

「公有市場鑲嵌在都市現代化的歷程中,曾是文明衛生的地標,迥異於今日認知。」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舒楣曾為文指出。

直到戰後光復、國民政府遷台,社會秩序有待重新建立,才讓市場與攤販管理暫被擱置。

發展至今,菜市場空間型態多元,有些是擁有完整賣場的室內市場,有些是衍生到街頭的露天或有頂棚的菜市場(政府歸為「臨時攤販集中場」)。從硬體機能層面來看,菜市場經年累月的髒亂主要來自管線、動線的問題。

首先是管線配置。市場的運作關係到燈光、水源、電源、汙水及廢料處理等,但多數老市場在硬體設計時並未將相關管線配置一併納入考量、又或者年久失修,自然會造成髒汙、異味、昏暗。

另一個則是對於空間秩序的不重視。美的基礎是有秩序,這也是為何歐洲菜市場整體呈現整齊美觀,不僅少有攤商將攤位任意向外延伸或霸占走道,消費者也不會邊騎車邊買菜,這些都是影響空間、動線混亂與否的原因。

當環境中的構成元素愈複雜,就愈需要「秩序」;先改善這個基礎問題,才能進一步談美感、談風格。

先從打掃環境做起吧

「說實在,我們還是先從整潔做起吧!」有方文化社長余宜芳直率地表示。身為「市場控」的她,曾多次擔任經濟部優良市集暨樂活名攤評審,針對攤商的硬體及軟裝評分。

「我記得有一攤,其他都還可以,但電扇積了一層厚厚的灰、然後在上面轉呀轉。」她苦笑。「台灣的經濟條件已有一定水準,沒理由說傳統市場這一塊落在後面,應該也要往前進啊!」

整齊、清潔都不是高深學問,卻少有人能做到。市場攤位上肉眼可見的陳年黑垢,或是胡亂拼湊的木板與塑膠布、丟滿地的大蒜皮……,諸如此類缺乏公共環境整潔的意識,也並非市場獨有。

幸好,不是所有傳統市場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近年已有市場及攤商意識到「改變」的重要性,積極打破過去的守舊思維。

來自市場內部的翻轉

位在天母的士東市場,如同其他市場有著各式生鮮及熟食,但不用擔心沾染異味、踩到積水;地磚雖非光可鑑人,卻是乾爽不黏膩。既有固定班底的長輩族群,也有打扮時髦的主婦、相約買菜的年輕女生,從容地穿梭在明亮的市場之中。若非土生土長的天母人,恐怕會以為士東市場原本就這個模樣。

「哎呀,士東改變很久了啦。」蘭雅鮮花庄的老闆娘許桂招低調地說。若從正門這端踏進士東市場,視線絕對會被這家高雅又不失親切的花店所吸引。

確實,距離士東市場改變的起點已經十年,但迄今它仍是傳統市場的模範,這點從台北市政府提升市場環境衛生的計畫中即可看出:「所有公有市場以士東市場攤商的衛生為基本標準,做到乾溼分離、垃圾不落地、包裝簡單化等基本環境要求。」

而時任士東市場自治會會長的許桂招正是改變市場的關鍵推手。二○一○年因緣際會選上自治會會長後,她給自己訂的首要任務就是「打掃」。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台南西市場 ↑ 台南西市場是日治時期第一座公設市場,採光、通風、排水系統皆為當時最先進設計,現在正進行修復及周邊街廓改建。
重視環境整潔及美觀 ↑ 多數攤販普遍不重視環境整潔及美觀,台北士東市場選擇改變,蘭雅鮮花庄老闆娘許桂招當年選上市場自治會會長後,首要就是大掃除。
台中第六市場 ↑ 位於金典綠園道的台中第六市場,是全台第一家開在百貨公司內的菜市場,結合傳統市場、超市、商場的優點,運用照明及擺設營造舒適的購物環境。
鹿特丹的拱廊市場 ↑ 現代的城市菜市場結合了日常消費及遊憩休閒的功能,像是鹿特丹的拱廊市場。
台北大龍市場 ↑ 台北大龍市場拆除重建後,整體設計別具現代風格,攤商也建立了乾溼分離、垃圾不落地、攤位不超線的秩序。
台北永樂市場 ↑ 台北永樂市場的建翔蔬菜老闆王建翔,不依循過去「能用就好」的觀念,改造攤位,扭轉了菜市場的刻板印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