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台灣】壓抑年代下的教育敘事 壓抑年代下的教育敘事

撰文/許智香

西方哲學家康得(I.Kant)在《論教育》一書中曾說:「人類最艱難的工程,唯政治與教育二事。」因為此二事的成敗對全體人民與國家福祉影響至深至極,而彼此又密不可分,互為表裏。國家政體的形式或作為,在在影響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尤其是教育的自主性和發展;而透過教育的洗禮與教化,自然也會影響到國家領導管理人才的內涵,以及人民的素質和能力,對社會和政治的穩定或發展有其重大影響。

除了政治因素與教育相互為用外,經濟因素的考量也是了解教育內涵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十八世紀以來,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取代了傳統經濟活動,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勞動形式和階級畫分。日新月異的科學和技術發展,改變了傳統以「文字教育」或「政治教育」為主的教育形式和內容,進而促成各類技職教育的發展。此外,教育是花錢的事業,因此,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發展也影響到教育的擴張或減縮。同樣地,各類科技知識和人才的培養,也會關係到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十世紀中葉,正值二次大戰結束,日人撤台,國民黨政府遷台之際。不同文化,不同政權,不同需求,不同作為,對教育的影響自是另一番局勢。在政治上,配合威權國家體制,著重去除日本殖民的影響,建立「中國化」的教育,貫徹國家及政治意識型態,以穩定民心。

在經濟需求上,則強調培養各種科技人才,配合國家建設與民間企業的需求,進一步發展台灣的「經濟奇蹟」。因此,借由政治與經濟兩大重要脈絡下,來檢視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至一九六八年的九年國教時期,以及從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九九年的威權體制下,一連串的教育政策是有其必要的。

中國化與國語教育

日本殖民時期,為使台灣人民成為忠貞不二的天皇臣民,開展「皇民化」運動:改日姓,取日名,重神道,神社參拜等;並在「國語(日語)運動」雷厲風行下,人人說日語、寫日文,禁說台語和禁知台灣事。政府當局以語言教育,作為人民意識型塑或政治意涵的手段。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如法炮製,為消除日本在台灣人民的形象和影響力,讓台灣人心向祖國(中國),立即成立國語(北京話)推行委員會,並於各縣市設立國語推行所。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在一九四五年的除夕廣播中就提到:「台灣既然復歸中華民國,台灣同胞,必須通中華民國的語言文字,懂中華民國的歷史。學校既然是中國的學校,應該不再說日本話、不再用日文課本。現在各級學校暫時一律以國語、國文、三民主義、歷史四者為主要科目,增加時數,加緊教學……」。

精神國防與黨化教育

由此可知,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的教育策略和基本方針,是透過國語文、歷史和三民主義的教學,來培養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

一九五六年,在這關鍵的一年中,為使國語政策奏效,開始推行全面性的「說國語運動」,規定各機關、學校及公共場所一律使用國語,並開始提出「語言不統一,影響民族團結」等論調,各級學校師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國語,違犯者依獎懲辦法辦理。

猶記得在就讀小學時,筆者對說台語非常戒慎恐懼,深怕一個不小心,講了台語,就會受罰,例如罰錢,或是揹著寫有「說台語,不愛國」的紙牌,心中很是屈辱,也覺得說方言是低俗和不好的事了,甚至在家中與父母長輩講台語也是老大不願的。

這些言論與作為,使國語政策逐漸膨脹為「國語獨尊,壓抑方言」的政策,方言被認為有害民族主義思想,應該盡早消除,以求台灣成為以國語為主的單語社會。這樣的語言政策忽略了在地的歷史和文化,也違背了多元價值和相互寬容的民主精神。語言不該只是意識型態或政治的工具,更代表了文化和自我的認同。

對任何國家而言,教師都是教育的第一防線。簡言之,要有怎麼樣的人民,就必須有相對應的教育政策。德國哲學家費希特(J.G.Fichte)曾在《告德意志同胞書》一書中說明,普法戰爭時,德國的挫敗乃是源於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不足,而要振興德意志民族的尊嚴和自信,必須從教育著手,而第一步,就是要重視師資教育。因此,國民政府將師範教育視為重要的精神國防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日治時期的學校校長和教師多數為日人,因此,日本戰敗後,首當其衝的,就是各級學校陷入「真空狀態」,雖在接收前,學校校長暫由原來的日人校長代理,惟日人已無心於教育,且不敢推動學校業務,只待新的政府來接管,日人教師亦無心教學,甚至深恐台人尋仇報復,不敢到校。因此,在「行政不中斷,工廠不停工,學校不停課」三原則的要求下,如何快速解決嚴重的師荒現象、補充學校所需的行政人員和教師,成為重大的課題。

除了師資培育問題外,童軍、軍訓、救國團、黨部與黨化教育也是此時的教育重點策略。

一九四九年五月,台灣地區宣布戒嚴。戒嚴期間對思想、言論、出版、信仰等自由之箝制相當嚴厲,黨化教育就是最具體也最落實的戒嚴時期之教育。所謂黨化教育,即指在國民黨指導下,把教育變成革命化和民眾化。換言之,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建築在國民黨的根本政策之上,包括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歷次國大代表大會的宣言和議決案。這樣的黨化教育是全面性的,對各級學校制度、組織、課程和活動均有很深的影響。

故前總統蔣中正先生昭示各界的一番話:「我們所指的三民主義思想領導,並不是說只要探討研究其理論體系,就滿足了的,而是要研究如何以我們民族主義的倫理精神、民權主義的民主精神、民生主義的博愛精神,來號召全國同胞,喚醒全國同胞,結合在本黨三民主義的旗幟下,共同一致的消滅共產主義,重建我們三民主義的新中國。」全民皆兵的態度昭然立見,而其中自然是以「國民黨領導」為權力核心。

除了依特別權利關係理論和非常時期法令為基礎,限制學生的集會、結社及言論等基本自由權,並加強懲戒制度外,還透過非正式的黨團及隱藏性情治系統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監控。黨化教育的具體組織是在各級學校設置國民黨校黨部,和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