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摘】尋找一抹藍 與自然共生的藍染記憶

撰文/鄭美淑、卓子絡
圖片/商周出版社

只為一抹藍

常有許多人好奇地問:「為何你們會選擇從事這樣冷僻、繁瑣而又吃力不討好的藍染產業?甚至還能如此堅持、義無反顧?」

我也常常思考:為何自己和從事天然染色夥伴們對植物染色具有這般癡狂、執著的態度?

在從事染色過程中,面對存在天然植物中的許多未知因素所產生的挫敗和不解,卻仍能堅持初心、永不放棄?

在種植藍草、製作天然染料、反覆著染色,以及藍染布後製等既繁瑣又吃力的工作時,把自己弄得全身痠痛、貼滿膏藥,至今卻依然打死不退?

以我個人為例,或許是在成長過程中許多未被滿足的未知而使然吧?

猶記得小時候嘉義鄉下老家後面的田園,鄰居農夫在到處是水稻田的園中,種了一畝水梔子,每到黃昏飄來陣陣暗香,教人陶醉。

好奇著問大人:「那是什麼?為什麼那家人不跟大家一樣種水稻、黃麻、甘蔗……?」

大人總是隨意地回說:「那是梔子,聽說種來外銷做染料的。」

不久後,那片梔子園也被砍光而改建了房子,徒留餘香在那鄉野田間和記憶深處。

及長,進入農專就讀,主修的專業科目就是農藝學,農藝作物分類中就有染料作物。

如:山藍、蓼藍、梔子……。

除了簡單的名詞解釋,老師並沒有多做說明,因為這些植物都是早就不存在的經濟作物;大學課程的農藝學這一章也被這樣一語帶過。

經過約十年,自己當了老師、也教了這門課。

雖然學著老師那樣輕輕跳過,但心裡總覺得有那麼一點遺憾和愧疚,心想:怎能讓那一抹暗香似有若無地殘存於鼻間、讓那一抹藍飄飄忽忽地殘留在腦海深處?

篳路藍縷台灣藍

一、種藍在霧鄉

苗栗縣三義鄉長年多霧潮溼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山藍的生長。但種植藍草、生產藍靛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宛如當初先民屯墾的情景一般,還真是一部用青春與汗水交織出來的血淚史呀!

◎種藍的準備工作

大約十年多前,一行人跑到石碇山上,在藍染同好、同學的山裡採集些許大菁枝條,第一批就扦插在園區農場的瓜棚下,卻長得出乎意料之外的好。

二○○七年,採藍季節一到,我們興致勃勃地呼朋引伴來幫忙採藍,並依照台灣工藝研究所馬老師所指導的方法,製作了第一批藍靛;雖然數量不多,但彌足珍貴。

嘗到甜頭之後,我們馬上向附近鄰居黃先生租了兩塊各約兩分多的農地,準備大刀闊斧地種植藍草。

那年冬天,自己收了扦插苗,培養土袋直接打平就成功地育了苗。

栽植大菁的準備工作如前所述,選擇陰涼潮溼、中低海拔的背陽山坡地(最好是溪谷旁),整地、有機肥料打基肥、作
畦,然後架設80-90%遮蔭網,避免陽光直射。

◎繁殖山藍——扦插

我們通常在採藍後、準備浸泡時,先挑出比較粗壯的藍莖留下來當扦插苗。

取莖的中段、飽滿肥厚的兩節當扦插苗,下段在節下方○‧五至一公分左右以利刃斜剪,扦插入鬆軟的介質中(沙土、泥炭土……。),約兩至三個禮拜就可發根,一至兩個月後可移植本田。

我們也嘗試用先端苗繁殖,只要一、兩節先端苗去除部分葉子後,扦插入泥炭土中,一樣可以得到好的藍苗。

有趣的是,以先端苗繁殖較快但不分枝,而以中間苗扦插雖然較慢,但可以有二至三本分枝。

特別要注意的是,不管中段或先端苗扦插,扦插的季節絕對關係著存活率。

以三義山上為例,春末夏初(五月底至七月初)採藍時取苗扦插很少可以成功,冬天(十一至十二月)採藍時取苗扦插存活率就相當高。尤其在冬季多霧潮溼的三義山上,採藍時順便取下扦插條,不育苗、直接扦插入土中,照樣可以活得非常好。或者留比較長的枝條在母株上,待春暖花開的二、三月天,在霧茫茫、布滿溼氣的三義山區取苗扦插,成活的機率還是相當高的。

扦插後大約二至三週可發根,待一~兩個月幼苗旺盛後,即可擇「黃道吉日」(就是霧很濃、沒有陽光的天氣)移植至架設好遮蔭網的本田種植。每個畦面種兩行,採三角種植,株距約三十公分。種植好之後,要立即澆灌水。

◎山藍的田間管理

山藍的栽培是很粗放簡單的,依照它需要的生長條件:溫暖潮溼、避免陽光直射、土壤肥沃,即可長得快又壯。

三義山區的氣候幾乎長年多霧潮溼,加上有遮蔭栽培,尤其是種在鄰近溪邊藍田的,除了育苗期及剛剛定植的苗木外,幾乎不用灌溉設備。不過,栽植在比較高燥處的藍田,在乾旱的季節仍須倚靠人工的水分供應。二○一八年,我們利用染工坊藍染過程洗滌布料的回收水,加以過濾,拿來澆灌,確實做好循環經濟、友善土地的栽培方式。

二○一六年夏天,在我的新書《又見一抹藍》出版時,特別贈與雙潭村社區管理委員會徐振芳老理事長分享,擁有雙潭村裡好大一片平地的老先生終於首肯,很放心開心地把將近一甲的農地租給我們。下半年,我們請來搭棚架的專業班底,搭好棚架,種下更多藍草,讓藍草生產產業往前邁進一大步。

山藍的藍色素主要分布於葉面,所以,葉肥(氮肥)的供應是非常必要的。但為了延長採收的年限(根據前人經驗,一般栽培三至五年就得更新),我們不施化學肥料,每次割完藍草後馬上肥培、撒上有機肥料(一公頃約三千至五千公斤),並進行培土,提供藍草足夠的營養,可延長採收年限。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藉「五感」體驗 ↑ 從藍草種植、打藍、建藍等,讓顧客藉「五感」體驗了解複雜的製作工序。
搭網種藍 ↑ 卓也向雙潭村社區委員會理事長徐振芳承租一甲農地,搭網種藍,讓產業往前邁進一大步。
亞太藍染文化季 ↑ 二○一九年卓也團隊策畫亞太藍染文化季。將原本失傳的傳統農事,灌入創意與時尚,獨具一格。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