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啊】從根本做起 海洋教育一起來!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主筆)

如流動的銀河,數以千計的小小銀鱗鯧在人造光源的照耀下,反射出夢幻般的光芒。這裡是台灣北部的某一水族館。半年前,該館在開幕之初,因魟魚受傷、水母觸手打結、企鵝頻撞玻璃,以及海豹活動空間過小等問題,受到不少人質疑:這樣的空間,真的有寓教於樂的效果嗎?還是對於第一次接觸到海洋生物的小朋友來說,從此他們心目中的海洋,就只是那一方藏身於水泥建築內的水族箱?

事實上,除了世界各地的海洋娛樂機構有過相同的爭議外,即使是向來最傳統的海洋教育機構身上,也不乏有類似的狀況。所謂海洋博物館的存在,是否為海洋教育必要之惡的說法,引發空前的激辯。

贊成的人說,一般人即使會潛水或游泳,也不見得有機會「一站購足」,能一次就看到那麼多的海洋生物;反對的人則表示,館方除了對動物的引進來源不夠透明外,海洋生物也有動物權,強迫牠們離開原生地,生活在人工的環境裡,本身就不人道。

「歸根究底,這都是台灣缺乏真正的海洋教育所致。」台灣海洋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郭兆偉表示,在他無數次的推廣經驗裡,常發現很多人小至餐桌上海鮮料理的名字,大至潮間帶、近海與海底有什麼差異?環繞島嶼的洋流有哪些等等問題,「大家不知道就算了,但如果還反過來問我,知道這些跟自己有什麼關係時,那就太誇張了。」郭兆偉感嘆,這也難怪台灣海廢問題嚴重,因為民眾極少接觸真實的海洋,對它就沒有情感,自然就不會覺得有保護它的必要了。

教育,反轉的關鍵

一個重大的轉折,來自於十二年國教的108課綱頒布後,國中小學的教育方針,從過去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訓練基本能力,變為厚植人文素養;此外當「海洋立國」終於從口號變成政策時,「海洋教育」也從環境教育中獨立出來,成為學校選擇自身的特色教學時,一個全新的選項。

「但在過去,各縣市都只有國文、數學、英文教育輔導團等,就是沒有海洋教育,西門國小會籌組海洋教育輔導團,全因為前校長莊坤謨的關係。」邱馨慧說,二○○七年時,西門國小收到一批其他人不要的OP帆船,考量校址就在舊日的台江內海上,附近的鹽水溪、漁光島與安平港,構成一個個平靜的水域和水道,怎麼說,都很適合用來推廣獨木舟、OP帆船與SUP立槳等運動。

於是,在莊校長和當時還是主任的邱馨慧,以及已退休教師周宗明的帶領下,西門國小的小朋友個個都有機會划船,且「划船之外,了解河川和海洋的上下游關係、潮汐的起落、湧浪的流向,都是教學的重點之一。」

海洋就是我的教室

迄今,西門國小只要參與划船競賽,幾乎都名列前茅。不只著名的華德福小學前來取經,連遠在香港的學校,也聞名後遠道而來參訪。但一如邱馨慧所言,划船只是親海的第一步。位在新北市的野柳國小,因地利之便,便有不同的做法。
「來,跟著我們走。」造訪野柳國小當天,校長張錦霞特別安排了學生親自導覽,只見他們魚貫地走到校舍後方,通過一扇窄門後,赫然出現眼前的,竟是與海水比鄰的野柳地質公園。

「現在大家看到一棵棵像是蘑菇的岩石,叫蕈狀岩。」國小四年級的同學黃宥勛侃侃而談。他解釋道,「蕈狀岩的生成原因,是差異侵蝕的結果。岩層有軟有硬,當海水流動,會讓對抗侵蝕風化能力較弱的頁岩被帶走,久了,就形成頸部細、頭部大的蕈狀石。」

該班教師盧家豪說,學校的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學會導覽。「一方面,是訓練他們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另方面,野柳國小的學生住得都離海邊不遠,對於自己的家園環境,怎麼能不認識呢?」

同樣的概念,野柳國小幾乎是一以貫之,落實到每個年級的學童。文化教室裡,五年級的蔡秉祐,流暢地介紹著野柳常見的漁船,漁船上必備的照明、通訊與捕撈設備;四年級的洪歆媛,對螃蟹、藤壺、海星等潮間帶生物,如何能在潮來潮往中生存下來如數家珍;附設的幼稚園裡,老師以冰淇淋盒子做成的假螃蟹和真正的螃蟹籠為教具,教幼童們觀察螃蟹的性別、大小、移動方式等習性,以及漁民們如何在了解這些習性後,將之利用來捕抓牠們。

整個洋濱都是我們的教室,野柳國小親臨或重建現場的教學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對於「食魚教育」的用心,也是他們在去年榮獲海洋教育課程與教學特優,以及海洋教育推手獎的原因之一。

從海鮮文化到海洋文化,台灣的海洋教育在第一線的國小師生共同努力下,隱隱然已從不重視它,到開始動手划獨木舟;從海上航行的體驗,又更深化到日常食衣住行的連結中。

當不同的教育現場,紛紛動員起來,嘗試著敞開雙臂,迎向大海時,如果我們還自我設限,逃避海洋,那「心」的海禁,就不是別人幫得了忙,打開得了的。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水族箱限縮海豹活動空間 ↑ 狹仄的水族箱限縮海豹活動空間,致使牠們行為異常,不斷重複特定動作。水族館能否達到「教育」目的?值得深思。
岳明國小的帆船運動 ↑ 宜蘭縣岳明國小的帆船運動,是該校教育亮點。(圖片/岳明國小)
現場導覽濱海地質知識 ↑ 善用地利之便的新北市野柳國小,藉推動現場導覽,無形中將濱海地質的知識,深植學童心中。
海岸線垃圾 ↑ 推廣協會祕書長郭兆偉,曾沿著海岸線,徒步環島六次;途中撿不完的垃圾,是他心裡的最痛。 (圖片/海洋科技博物館)
重視繁殖場環境 ↑ 台灣過去多半不重視繁殖場環境,以致於遭國外盤商嘲笑,「是從水溝裡打撈來的」。新一代的業者,致力於洗刷汙名 。(攝影/安培淂)
阿根納造船廠遺址 ↑ 夕陽裡的阿根納造船廠遺址,獨有的廢墟美感,吸引遊人一探的同時,也隱隱揭開屬於海洋台灣的曾有身世:盛極一時的造船工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