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記】我的兒時故鄉潮州 就像一座島嶼

▲攝影/安培淂

撰文/阮慶岳

十歲和家人搬離屏東潮州,再回去是大學畢業在台南砲校受訓的時候。從那之後到現在四十年,陸續又去了幾次,每次到達小鎮,都有渡水去返到一座島嶼的感受。

我幼年的活動範圍不大,就是在我就讀的光華國小、父親上班的瘧疾研究所、潮州火車站,與母親會去的三山國王廟之間穿梭著,這個現在走起來小小一圈的範圍,就是我那時探索世界的寬廣盡頭。我偶爾會結伴跨出去外面的稻田與小溪玩耍,或在瀰漫著香甜氣味的收割季節,歡欣看著小火車在黃昏的餘暉下,運走滿載的甘蔗與工人,以及在家裡樓梯的轉角平台(我記得那寬大的樓梯與平台,全是用細緻的洗石子做成的,當我把身體與臉面貼靠上去,那冰涼冷沁的感覺,依舊是貼膚地清晰如昨),一人專注眺看遠處會不時出現來的短胖飛機,不斷從尾端像雞蛋一樣、優美地誕生飄落下一顆顆的白色降落傘。

最是繁華中山路

車站出來的三角公園,是我幼稚園第一次遠足的終點。我前一夜便催促母親準備好遠足的吃喝飲食,隔日在老師帶領下,一起牽手走向三角公園,我滿懷著興奮與榮光的心情,覺得自己像是一個遊街的英雄。

從那裡轉進來,就是當時最繁華的中山路,也是各種店家與菜市場雲集所在。我時而會讓裹著小腳的祖母,搭扶肩膀一起上街買些零食小物,兩人穿行在有著優雅騎樓的街面,她用僅會說的福州話吃力溝通,我記得那些物品的豐盛美麗,與濃濃潮溼的某種氣味繚繞。中山路也是慶典遊行的必經要道,父親會在元宵節的夜晚,拜託熟識商家讓我們擠入窄小閣樓的木柵欄窗口,看著遊行的燈飾火炬一一走過,興奮快樂難以言語的心情,至今依舊不能忘記。

再往前一些,就是相對細小橫陳的南進路,那時我們住在這一頭二層樓日式現代建築的宿舍裡,路的另一頭就是我就讀的光華國小,日日上下學都是走在有小溪相畔的南進路,現在小溪當然已經覆蓋成寬敞的柏油馬路,南進路也變成為通達鄰村的重要往來通道。

猶見百年老店

建基路底端是母親會去的三山國王廟,這條與中山路平行的騎樓街道,有著顯得殷實保守的傳統藝匠性格,一度有數家藤具行共存其中,甚至因此有家具街的稱呼。而現在唯一還在經營的「永昌藤具行」,是由幼時以學徒出身、做藤具已有六十年的賴騰芳和妻子賴李銀嬌,一人製作骨架另一人編籐,繼續一起合作經營到現在的老店。

旁邊幾家不遠,就是同為百年老店的「豐文印刷廠」。這店原本叫「豐文社」,創設於昭和四年(一九二九年),同樣經歷過曾經有數家印刷廠聚集在建基路的盛況。目前是第三代接手經營的方姓兄弟主理,設備也早由鉛字版轉入電腦印刷,然而依舊陳設在店裡的那台老機器,帥氣地見證著時代的榮光歷史與轉變。

那時夜裡最滿足的娛樂,是和母親沿著建基路,去往一度鼎盛的幾家大戲院看電影,或者就擁擠立在熱鬧的廟前舞台,看著歌仔戲、布袋戲或是勞軍歌舞團的演出。這一段不遠不近路途的步行去返,完全充滿著歡欣與興奮,我尤其記得會經過的竹田醫院,那是我們小孩生病必去的地方,我也記得屋旁邊有個漂亮的日式花園,並養著一隻嚇人的大狼犬,以及,母親回程時有時會犒賞我們吃食的黑輪攤販,現在雖然都不見蹤影,但建基路的美好感覺,依舊還是繚繞我的心底不散。

童年就是起點

建基路底端顯得堂皇端莊的三山國王廟,已然幾度在我的書寫中出現,原因是我幼時重病,小鎮醫生終於宣布放棄無救時,母親隱瞞著基督徒的父親,偷偷去到廟裡祈求抽籤,並得到「枯木必逢春」的籤條允諾,母親因此堅持不放棄的連夜送我到屏東醫治,因而救回我生命的曲折經歷。

這樣的故事背景,也是促成我最難忘的一次返鄉之旅,就是已然老邁的母親忽然告訴我,希望我能帶她回去潮州一趟,她要和我一起回到三山國王廟還願:「我們一定要回去感謝神明對你的一直庇佑啊!」那時我對這一切都懵懵不明,只是順服母親心願一起搭火車南下,並伴著她去到廟裡,看她燒香跪拜念念有詞,並最後要我親手把一個事先預備好的紅包,交給廟裡的工作人員。

離去要趕著回台北前,我和母親在廟口吃了一碗客家粄條並喝了老店的草茶,那是我們一直懷想思念的滋味。在這整趟的旅程裡,母親顯出離奇的沉默與安靜,讓我詫異也印象深刻,我後來也會幾次自己出入三山國王廟,但與母親同返回的那一趟還願旅程,依舊次次流轉在我的腦海不散去。

也許就像是柯慈(J. M. Coetzee)在文學評論集《內心活動》裡,這樣所寫:「童年之後我們沒有發現什麼新鮮事,我們只是一再回到原點,不斷的掙扎,但沒有結果。」

是的,童年家鄉其實就是一個原點,不斷吸引著我們的回返。但是,我們就只能「不斷的掙扎,但沒有結果,」別無選擇了嗎?我真的不知道答案是什麼。對我而言,童年有可能蘊含著我想藉由小說述說的世界,因此在那之後的生命,也許就不再有什麼新鮮事真的發生過了。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童年時期 ↑ 南方小鎮潮州,是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的故鄉母校光華國小、母親參拜的三山國王廟,還有已然消逝的父親曾任職的瘧疾研究所等,是童年時期的他(前排左二)與家人最常活動的範圍。(圖片/阮慶岳)
繁華中山路 ↑ 依舊熱鬧的中山路上,老房子與新建築交錯。(攝影/劉子正)
藤具店 ↑ 位在建基路上的永昌藤具店,是該路上僅存的藤具店。具職人精神的負責人賴騰芳,製作藤具逾一甲子。(攝影/劉子正)
老榕樹下的回憶 ↑ 滄海桑田,唯有記憶中的老茄苳,依然屹立不搖。(攝影/劉子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2則 留言

  1. cit_lui_hoe 說:

    您好!最底下那張圖,是三角公園五花大綁老茄苳。不是老榕樹。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