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日本海上長城 期盼防止海嘯悲劇重演

撰文.攝影/Nicolas Datiche

○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日本東北地區發生大地震,這是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因地震引起的海嘯嚴重衝擊東北地區,造成當地約一萬五千人死亡,兩千五百人失蹤。

三一一大地震距今十年,東北地區的重建工程依舊持續著。其中,規模最大且最引人矚目者,莫過於稱為「日本海上長城」的巨型防波堤。

一段段的防波堤分布於六縣沿海,總長達四百公里,最高處有十五.五公尺,尤其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三縣即占了近九成,將當年東北沿海地區的受災記憶做了最完整的連結。這項預估耗資達一百二十七億四千萬美元的巨大工程,將有助於保護沿海居民免再受海嘯威脅,但隔絕人與自然的高牆,背後卻潛藏著諸多令人不安的元素。

人與海的連結何去何從

沿海地區建造堤防不僅能阻擋大浪來襲,削弱並破壞因海嘯帶來的巨浪強度,更能為居民爭取較多的寶貴時間逃命。絕大多數沿海城鎮的居民贊成興建巨型防波堤,不過,部分居民則對此堤防的建造持反對意見。靠海維生、與海有濃厚情感的他們擔心的是,一旦堤防高築,除了巨浪被阻絕於外,世代以來人與海的那層關係與認同感也將同樣被切割,人與海的距離將因海上長城的存在而拉遠。倘若不幸再發生另一場大地震,人們將因看不到海洋的異常變化而置身於更大的危險中。

部分海上長城頂端小窗戶的設計,更是惹惱了反對建築高牆的居民。「那些無法提供海洋視野的沒用小窗戶,是在開我們的玩笑嗎?」

進行重建工程中的岩手縣大槌町赤濱地區,當地居民認為十四.五公尺高的防波堤只會阻礙他們觀察海洋變化,並不足以阻擋如三一一地震引發的海嘯強度,所以不應在海上長城後面修建房舍,而應選擇較高的建地。同時,世代靠海維生的他們,也擔憂這樣的高牆會影響未來生計。

田老町是岩手縣的一個小鎮,濱臨海灣的田老町曾被一六一一年、一八九六年以及一九三三年海嘯徹底摧毀;在二○一一年的三一一海嘯裡,是所有東北地區裡防範措施做得相對健全的沿海城市。當年田老町這座被稱為「日本萬里長城」的X型防波堤享譽世界,橫跨海灣二.四公里、高達十公尺,外觀令人印象深刻。當初的設計是要阻擋高達八公尺的巨浪,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三一一地震引發的海嘯巨浪高達十二至十五公尺,強浪摧毀了長堤,並將之推到距海五百公尺遠的內陸。事後統計,當地居民死亡與失蹤人數共計一百八十一人。

鋼筋水泥牆將影響生態

對於海洋生態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是東北居民之所以反對建造巨型防波堤的考量點。

從岩手縣到宮城縣北部的三陸海岸地帶,以其原始生態與美麗風景而聞名。日本東北的風貌,在當地人民珍惜自然並與之互利共存的意識與價值觀下,形成一片祥和美麗的人文風貌。然而,貫穿整個海岸線、綿延數百公里的防坡堤,衝擊了這樣的思維與理念。

范迪諾(Vincent Santiago Fandino)和馬斯(Erick Mas)兩位學者在三一一大地震後,對東日本進行了廣泛研究。兩位研究人員認為,巨型防波堤將因隔絕海水與海岸的交互作用,阻斷或減緩該區域的海岸地貌變化,與扭轉了原本該有的海平面順應性。

防波堤的建造將對海中沉積物的流動和海岸風化融蝕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是生物多樣性將因海中水流變動,使原有的水中養分運行途徑改變;其次是生物鏈因環境變遷而導致失衡。「最後,缺乏結構美學的鋼筋水泥牆巨獸,終將衝擊當地原有的旅遊事業,同時也將迫使向來以海維生的東北居民與海洋的關係,漸行漸遠。」

防波堤的存在是當年災難的見證,更提醒了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今,海上長城不僅已成為沿海地區景觀的一部分,也將是東北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翻譯/李月滿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震災後興建防波堤之海岸線】

(6縣共624處防波堤,總長433公里)
岩手縣 防波堤共134處,總長76.8公里
宮城縣 防波堤共369處,總長233.8公里
福島縣 防波堤共72處,總長69.3公里
震災後興建防波堤之海岸線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頂端小窗戶 ↑ 高約十公尺的堤防,佇立在岩手縣宮古市海岸,阻隔了巨浪,卻也斷開居民與海洋的連結,僅剩下頂端小窗戶的視野。
高濱地區災後重建的堤防 ↑ 衛星地圖中清楚可見岩手縣宮古市高濱地區災後重建的堤防(沿岸數條白色曲線)。資料來源:GoogleEarth
岩手縣釜石市唐丹町重建的堤防高 ↑ 岩手縣釜石市唐丹町重建的堤防高十四公尺。當地過去曾兩度遭遇海嘯,建有十二公尺高的堤防,卻不敵三一一海嘯。
巨型堤防 ↑ 十年過去,十多公尺高的巨型堤防已成為日本東北沿海居民的日常一景,既是當年災難的見證,也是對人們的提醒。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