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樹之間】攀樹 人與大樹的親密接觸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樹最要緊的是什麼?」

「是『酷、勁、帥』,你不是在樹上蠕動,你要使巧勁,讓攀樹成為一件很酷的事。」

這是高雄輔英科技大學的攀樹團練現場,學員們戴著安全頭盔、一身勁裝地進行攀樹體驗。因為超喜歡樹,攀樹教練簡輝銘為自己取了一個綽號「喜德」(電影《冰河歷險記》的樹懶)。在學員們上樹前,他以風趣幽默的方式講解著攀樹技巧及裝備,包括不同繩結、勾環的使用,以及如何在上樹前先觀察樹形、樹況,並做負重測試等,之後也親自示範穿上攀樹坐帶,如何安全地上升及在樹上橫向移動。

一個鐘頭後,只見初學者或如無尾熊般,雙手抱著樹蹭;或如一顆吊在樹上的肉粽,舉步維艱、上下為難;藝高膽大的,則自在地於枝枒之間穿梭。

一棵印度紫檀樹上,或站或爬地盤踞了八隻非猴子的靈長類。一般來說,大樹上最常現身的應該是棲息、覓食的鳥類、獨角仙或齧齒類的松鼠,鮮少看見這般盛況。

夏風習習,人樹和諧。

「一般人對大樹多視而不見,但是如果看到有人在攀樹,就會去注意。」簡輝銘想要利用攀樹活動,間接對民眾導入環境教育。

攀樹,可能是人與樹之間最親密的接觸了,透過肢體接觸,啟動五感,攀過樹後,勢必將會改變你看待及對待大樹的態度。

推廣攀樹體驗的同時,他也注意到,台灣有許多高空作業人員,本身卻沒有受過攀高的專業訓練,等於拿自己的命冒險上場,工作安全沒能獲得保障,因此近期計畫著與政府相關部門一起推動攀樹丙級證照。

更細緻的樹木養護

二○一五年獲得ISA(美國樹藝學會)認證,成為台灣少數具有國際攀樹師證照的林韋銘,在知曉國外對攀樹技術的應用之後,選擇在翌年成立巧木樹藝工作室,將這項技術轉成為樹木養護的工作技能。

早上八點半,桃園龜山區的一處山坡地,七人小組團坐著討論今日的施作重點。他們受雇於地主,準備進行廠房旁樹木的修剪,因為業主擔心枝繁葉茂的幾棵樹,在颱風季時會遭強風驟雨吹斷壓倒建物,對身家財產造成威脅。

「小銘,你知道你的固定點是綁在細枝條?」柯雅韻細心地提醒著站在分岔枝上的林韋銘,另一棵樹上的夥伴,則往下高喊著:「你可以幫我把高枝剪拉上來嗎?」

攀樹雖然講求個人技巧,但攀樹工作卻更講究團隊默契。不是你爬得最快,你最厲害,樹上與樹下人員必須密切接應,除了安全確保,也協助傳遞工具物資(例如豆袋、水瓶、鏈鋸),互相支援讓樹上工作更加流暢順利。

站在一旁觀察時,我注意到每一根被移除的中大型枝條,都先用繩索綁接,在鋸下之後,才被緩緩放倒。一棵大樹,在這個時刻,彷彿一位上座的理容客,正在接受人類的美髮服務。

天生天養的大樹,每一棵樹的生長姿態都不一樣,在下鋸之前,通常會先觀察枝枒的分布,細細評估之後,保留結構枝、營養枝,再移除枯枝及多餘的枝條,而不是「礙事的、礙眼的,通通給我砍下來!」

一個上午的揮汗工作,乍看之下,大樹彷彿未曾歷經刀痕,然而,經過細緻修剪之後,實際上已非最初那個會礙事的麻煩精。「對於大樹的修剪,我們會盡力在樹的健康、人的安全,以及業主的需求,三方中取得平衡。」身上的衣服溼了又乾、乾了又溼的林韋銘解釋道。

修剪樹木的目的,一般是為了預防大樹倒伏斷落,傷及路人,但是在台灣各地,卻常可見到執行單位為了一勞永逸地便宜行事,以「擋卡久」的理由,修剪幅度令人氣憤揪心。有時候,大樹不過想修個「灰指甲」,竟發生被「截肢」的憾事,或許因為即便任人類胡亂地修剪,大樹也仍有85%的存活率,因此業者認為,「剪壞了,再長就好了。」然而,如此粗暴地動刀,不僅缺乏美感,甚至可能傷及樹木結構,讓大樹的餘生埋下不健康的陰影。

樹醫生李碧峰提到樹木的修剪要訣:「從枝條脊線到領環下刀,一切都要剛剛好。」同時也指出,從樹木癒合的狀況,就可以看出當初修剪是否正確。「你看,如果癒合形狀呈一個一個小圈圈,表示當初下刀正確。相反的,如果傷口不平順,突出一個頭,或出現缺口,那麼就會影響樹木日後的成長。」正確的修剪也可為大樹防治病蟲害,並減少肥料、農藥的施用,而依不同樹種的生長期、休眠期與萌芽期,也有不同的適期處理。

攀樹,可以解決一般吊車到不了的樹木修剪問題,透過更近身的接觸,攀樹者細心地鋸除危險枯枝或不良枝條,還給大樹一個清爽健康的新面貌。

善加利用攀樹技巧,人類其實可以更細緻地對待這位親切又陌生的綠巨人。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樹木修剪 ↑ 利用攀樹技能,可以更細緻地進行樹木修剪。專業的攀樹設備至關重要,除了繩結、勾環,護目鏡、耳罩、防鋸褲、手套等也不可少。
台灣第一位ISA認證攀樹師 ↑ 台灣第一位ISA認證攀樹師翁恒斌,正在為阿里山的巨木群執行健康檢查與風險評估。(圖片提供/攀樹趣翁恒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