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傳統中藥的科學化 看懂科學中藥與水煎藥

▲攝影/陳弘岱

撰文/吳佳珍(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主筆)

醫藥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演變,從傳統煎煮的水煎藥,到現今因應時代發展而生的科學中藥,不僅因為服用便利性,也因為一九九五年中醫納入全民健保後,藥品給付以GMP藥廠生產之科學中藥為限,使得科學中藥日益普及。

然而,對於已融入生活多年的科學中藥,為何一般民眾仍抱持不少迷思及疑慮?多數人直覺想到、同時也是醫師最常被問的,不外乎「水煎藥是不是比科學中藥有效」、「健保藥會不會不夠好」之類的問題。

水煎藥比較有效?

不只為了採訪,這也是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及家人長久以來心裡的問號。當我請教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王靜瓊時,她首先為科學中藥正名:「科學中藥其實是俗稱,真正名稱是『濃縮製劑』。」

中藥來自藥用動植物,經加工炮製為中藥飲片,依用途分為保健食品、食補、中藥製劑三大項。中藥製劑又分「傳統製劑」及「濃縮製劑」兩類,前者為古代固有劑型,丸、散、膏、丹、湯(即水煎藥)等,屬於成藥;後者是煎煮濃縮製成顆粒、錠、膠囊等,屬於處方藥。

健保門診常見的中藥粉,即為濃縮顆粒劑,並非直接將藥材磨粉,而是藥廠以鍋爐煎煮萃取、濃縮後,再添加澱粉等賦形劑來造粒完成。王靜瓊表示,「理論上,濃縮製劑與水煎藥效果應該一樣。」

那為何民眾普遍存有「水煎藥比較有效」的刻板印象?原因出在比較基準不一樣。王靜瓊以四物湯為例,濃縮製劑一天頂多吃十八克,換算約三十克藥材;但醫師開水煎藥一天會到七十克藥材,多了一倍以上。兩者日服量不同,療效自然無法一概而論。

順天堂藥廠總經理莊武璋比喻:「濃縮製劑就像成衣,頂多分S、M、L尺寸;水煎藥像老裁縫,可以幫你量身訂做。」這也是不少民眾對於水煎藥的誤解,認為量身訂做的一定比較好。但是,「就算只有S、M、L號,穿起來好看也很棒啊!」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施純全這麼說。

濃縮中藥就像吃「套餐」?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游明謙認為,濃縮中藥也能量身打造,像是住院的急重症病患,他會開水煎藥,吸收速度快,而且能每天換藥。也就是說,當情況緊急或是處方需要彈性時,濃縮中藥的確有其局限。至於一般門診病人,九成以上都可使用濃縮中藥來治療。

病人看似只是吃進一包褐色的濃縮粉末,其中卻融合了多種藥材。例如治療成人痘痘,醫師可能會開加味逍遙散、仙方活命飲兩個方劑(即複方),再搭配薏苡仁、連翹、丹參三個單味藥(即單方),這些複方及單方即共組成一個完整處方。
而且,每個醫師的處方模式不同。台北慈濟醫院中藥局藥師王明傑表示,有的醫師會用一到兩個複方加上幾個單方,也有的只開複方或只開單方,隨著醫師風格及病人情況而變化,沒有絕對。

所以,對於「濃縮中藥像吃套餐,不如水煎藥能自由配」的迷思,倒是不用多慮。關鍵在於,醫師經過辨證論治之後,能否靈活運用複方及單方濃縮製劑,甚至視需要加入水煎藥,找出適合病人的處方。

不過,複方濃縮製劑也有限制,就是只能加藥,不能減藥。比如四物湯是由熟地黃、芍藥、當歸、川芎所組成,若想減去一味,水煎藥只需直接拿掉其一;但濃縮製劑中的四種藥材已濃縮混合,無法刪減,這時可分別以單方濃縮製劑來開藥。

這也帶來另一項與水煎藥的差別。游明謙指出,水煎藥是所有藥材一起煎煮,讓彼此產生交互作用;但濃縮製劑只在製造時煎煮,若使用兩種以上製劑,就少了「共煎共煮」的過程。

「其實沒有誰比較好或誰比較不好,但是,『合格的藥材』很重要。」王靜瓊提到,面對樂齡大學長輩對於水煎藥及濃縮製劑的疑問時,她都會強調這一點。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煎煮濃縮 ↑ 順天堂藥廠的濃縮製劑銷量,占了營業額七成。從藥材檢測、煎煮濃縮,到最後成品,製程及品管除了依照國內GMP,也會根據外銷國家的規範,取其中較嚴格之標準。
來源可溯的藥材 ↑ 隨著民眾開始重視藥材的安全性,部分醫療院所會採用來源可溯的藥材,確保品質。
炮製藥材 ↑ 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的學生正學習炮製藥材。炮製是古代製藥技術的通稱,具有消除或降低毒性、緩和副作用、增強療效等多重目的。 (攝影/顏霖沼)
靈活運用濃縮中藥及水煎藥 ↑ 醫師透過望聞問切,靈活運用濃縮中藥及水煎藥。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施純全認為,藥廠濃縮中藥的效力不會輸給人工煎煮的水煎藥。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