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防疫大作戰的散文物語

撰文/王思熙

一、無私的餽贈

步就像是一種奢華的享受。這種享受的奢華,在於能夠把自然萬物感受於外,歸藏於心,並且收納為獨自擁有與享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好像草木都為你而綠,百花都為你而開,夏風都為你而吹,秋葉都為你而黃,冬雪都為你而白,眾鳥都為你而鳴,蝴蝶都為你而舞,就連天上的藍天白雲也都為你鋪排出最美麗的色彩。

這種享受不僅是奢華,而是超級奢華。但它並不奢侈,全部都是免費的、無價的,正是:「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蘇東坡說得真好,大自然確實無私摯誠地敞開心扉和你談交情,不用你花一毛錢,你也不必用任何心機,它自然而然來,又自然而然去,沒有任何索取,你也不必有任何牽掛,一切都那麼自得自在。

沒錯,享受散步的奢華,必須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受大自然在你面前敞開心扉。當你伸出雙手擁抱大自然時,大自然也會伸出雙手擁抱著你;當你向大自然表達你的熱情時,大自然也會用熱情回報你。只有當我們把大自然看成朋友、看成家人時,才會感受到它們那種如同親友的至情、至性、至真、至善、至美。

用這種心情徐行,沿途你會發現並感覺芒草在向你揮著雙手致意;眾鳥在樹梢上高唱著歌曲,熱鬧地歡迎你;為博得你的注意與歡喜,百花綻放它的豔麗。這時,你會突然感覺重要起來,你可以向它們目視微笑,也可以用無聲的語言和它們對話,傳達彼此之間的濃情蜜意。

不論登山、步行、踏青,就要用心去感覺,感覺天地之大任我遨遊;感覺步無虛踏,一步一腳印的踏實,配合著呼吸,放眼前行;感覺不論你的步伐是輕盈、是沉重,有大地撐著你;感覺不論你登高或就低,有苔痕斑斑的石階頂著你;感覺當你在最煩悶時,有歷盡蒼桑的山岩,與你站在一起;感覺在冷暖人間飽受冷冽無依時,有太陽的能量支持著你;感到孤單寂寞,無處可申訴時,有溫柔的微風撫慰著你;當走累了,上氣接不上下氣時,立即有新鮮的空氣照應著你。

千山萬水,芳草茵茵,放眼所到,自然萬物都在向你展示友善與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最難能可貴的是,不論你如何無視於它們的存在,匆匆而過、無意踏過、漫不經心看過或傲慢地從它們的面前走過,它們一點都不會介意,它們還是歡迎著你,想到這裡,不禁產生了無比的歉意和愧意,情不自禁地要向它致上一分最誠摯的敬禮。

二、有情或無情

自然界渾然天成,天地萬物都隱藏著它們生生不息的道理,它們靜默地向人們啟示著什麼是毅力與勇氣,地球通過了無數次的千錘百鍊,也歷經了無數次的滄海桑田,自然萬物都矢志不移,用強韌的生命力,為地球塗脂抹粉,讓大地色彩繽紛,依然美麗。

步行途中,迎我獨行的是青山綠水以及依季節換裝的草木,與準時應約開謝的花卉。不論你知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它們始終笑臉迎人,有如謙謙君子一般,表現出和藹可親的大器。儘管,它們也受「生住異滅」自然法則的制約,有榮盛有枯衰,有春夏的豐盈與華麗,也有秋冬的蕭瑟與孤寂,但不論是枯榮或開謝,它們都順隨因緣,緣生緣滅逆來順受,沒有絲毫不滿和怨氣。

走累了,佇立在山徑小路上稍做喘息,一陣輕風吹來,感覺芒草似乎有意地拂了拂我的手臂,像是在問我是不是走累了?是不是有什麼美景吸引你了?是不是突然想起什麼事了?是不是思念起某人來了?是不是有什麼心事觸發你了?是不是正在思考某個深奧難解的哲學問題了?我彷彿感受到它們的深情善意,對它們來說這種善意是稀鬆平常,而對我來說總是那麼不經意,那麼默然而過。

一天,我突發奇想,想在熟悉而親切的步行老路上與芒草對話,於是我找了一個深幽的小徑停下來,放低身段靠近它們,把它們當作可以聊天的朋友,用「心語」問著它:「嘿,朋友,你日夜站立在這裡,不畏日晒雨淋,無懼風霜酷寒,歷經晨曦晚照,凝視月圓月缺,常見你身體枯了又綠,綠了又枯,眾人踐踏你也漠視你,而你卻緊緊地守護著大地,難道你不累嗎?難道你無怨嗎?」對於這樣的自言自語,不免啞然一笑,心想:「草木無情,這問題它懂嗎?它能回答你嗎?」於是咄咄然,悵然若失。

三、為人類道歉

就在這時,微風徐來,小草沙沙作響,似乎在回應著我的問題,只見它搖搖頭喃喃地說:「我們一點都不累,這不就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本分與使命嗎?我們除了要為大地添妝補彩,讓大地賞心悅目之外,我們還要行「光合作用」,負責吸收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所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與甲烷之類的濁氣,加班生產氧氣,供生物生生不息。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天職,我們必須這樣做,才能保護生靈,讓地球保持清新永續,這是我們對地球的承諾,對所有生物的承擔,而且是唯一能做的貢獻,豈有怨言?」

芒草此時似乎成了花草樹木與山壑溪石的代言人了。於是,接著娓娓地說:「天生萬物自有它的價值與道理,有它的意義與使命,都是值得善待與尊重,只是人類愈誇耀自己的聰明,愈顯得自己的無知;愈認為無所不能的傲慢,愈突顯自己的愚昧。為滿足人類無止盡的貪欲,對雨林與山林濫墾濫伐,人為的建築無所不在地奪城掠地,對山河大地無情地進行開腸破肚,並加以鯨吞蠶食,導致生物鏈的失衡,演變成氣候變遷與自然生態的不斷惡化,如果人類再不覺醒,自然界反撲的嚴重惡果還在後頭。」

「這道理,其實人類都懂。」我用一種歉意的語氣跟它們說:「只是人類通常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有數不盡的慾望。尤其那些號稱先進的國家和人民,他們的科技軍事足以號令天下,他們的物質享受足以傲視群雄,如今資本主義當道,生意人當了國家的領導人,老百姓胃口被餵養得愈來愈大,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貧者賴以維生的田野山林被富者威脅利誘,逐漸被吞噬,貧富懸殊惡化了人際關係,農林漁樵已經無力回天,要和富豪與強權談論自然的保護和諧,恐怕與虎謀皮,愈來愈難了。」一問一答間,彼此感慨萬千,不勝唏噓。

四、靈性的療癒

我打算起身離開的時候,芒草似乎意猶未盡地說:「其實原生的自然界對人類還有一種鮮少有人知的貢獻,那就是療癒。」

這又引發了我的興趣,我說:「此話怎講?」

它反問我:「你為什麼到山間田野來散步?」

我說:「不為什麼,只是此次新冠狀病毒疫情,在家悶得慌,出來走走透透氣,順便活動筋骨,鍛鍊體力,僅是如此而已。」

「這就是花蟲草木的療癒功能。」它繼續說:「經常到戶外接觸大自然的人,總體而言,身心一般都是比較健康的。而那些足不出戶,和大自然完全脫節的人,身心愈容易出現問題。接觸大自然,與大自然結為好友,會增加幸福感與快樂感。

幸福和快樂的量表不僅是物質擁有的多少,更在於心靈接觸大自然後自覺渺小的心滿意足。幸福與快樂不是來自於對物質的追求與富有,而是來自於心靈的知足與開闊。這就是為什麼未開發國家的人民,通常比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容易感到知足快樂;開發中國家人民又比已開發國家人民容易感受幸福快樂的原因。」

果不其然,就在這個時候,正好有幾位尋幽探勝的登山客迎面而來,並擦身而過,眼看他們汗流浹背,氣喘如牛,但卻高談闊論,開朗而豪邁地有說有笑,似乎忘記了所有的委屈與失意,在大自然的面前,再多的委屈與鬱悶,都迎風而散。

快樂不會來自於對物質的貪婪,而是來自於經常和大自然為伍。

看!前面那些經常接觸大自然的人,他們不都是開心快樂地笑著嗎?他們平日的委屈與苦悶,此刻都已煙消雲散了。這就是大自然的療癒效果吧!

五、大自然面前

記得不久前,我曾經讀過一本有關治療憂鬱症的書,書中就詳述了接觸大自然的療癒效果。作者引用建築師厄尼斯特.摩爾研究了兩種牢房受刑人的醫療紀錄,他發現:能看到自然景觀的受刑人,出現生理、心理疾病的機會,比看不到自然景觀的受刑人低24%。

該書作者約翰.海莉訪問了一位牛津大學演化生物學家伊莎貝爾,討論接觸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伊莎貝爾說:「我們人類是動物,但我們一直忘記這個事實,動物就是要動。」當我們想克服不快樂時,我們通常都在語言中找答案,在我們創造出來的符號中找答案,但符號標誌的出現,也是非常晚近的事。

所以伊莎貝爾說:「我們當了近五億年的無脊椎動物, 成為哺乳類動物約二億五千萬年或三億年,我們是靈長目已有六千五百萬年。」她以在剛果研究雨林的經驗指出:「我們當移動動物的時間長於我們會說話、會傳達概念的動物。但我們依然認為憂鬱症能夠透過這個概念層次醫治。我想,第一個答案比較單純,我們先搞定生理問題。到外面去,動起來!」

伊莎貝爾認為大自然會使憂鬱焦慮者變快樂的原因是:「當一個人心情鬱悶時,會覺得當下所有事情都跟自己有關,會困在自己的想法裡,這些負面想法會在腦中徘徊不去,變憂鬱或焦慮是一種被自伐囚禁的過程,外面的空氣進不來,已有許多科學家指出,到戶外接觸大自然,能觸發完全相反的感受──敬畏感。」

在大自然面前,人會覺得自己和自己的煩憂是渺小的,而世界很大,這種感覺會讓自我縮小到可以掌控。所以伊莎貝爾說:「有個東西比你大,那樣的感覺有深刻健康的層面。發生時,即使是稍縱即逝的片刻,人們也非常喜愛。」科學家也發現:與外界大自然隔絕,會使人容易憂鬱,這就為什麼居住在都市裡的人,往往比不上居住在鄉下裡的人快樂的原因。

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不少人面臨居家隔離的恐懼,更多健康無虞的人也選擇盡量宅在家裡,與外界隔絕,其實有時候可以用開朗的心態,只要沒有接觸過確診病例的人,倒也不必自己嚇自己,依照政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做好自我防疫外,不妨走出戶外,到山郊野外,多與青山綠水作伴,呼吸新鮮空氣,增強生理免疫,開拓視野,享受那好山好水好心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