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瘟疫與人 病毒簡史

▲ 圖片/達志影像

撰文/劉怡均(慈濟大學校長)

分類學的領域中,病毒是一種介於「生物體」與「非生物體」之間、似有實無的生命。生物體的定義為:「能夠進行新陳代謝,並將遺傳物質經由繁殖傳遞至下一代」;而病毒雖然擁有遺傳物質,卻無法獨立生存,必須寄生在宿主身上才能存活。

然而,某些病毒的確擁有部分自我複製所需的分子機轉,病毒與宿主的遺傳物質相似處也不少,因此,在歷史上幾場重大疫病中,病毒有時幾可一舉摧毀三千大千世界。對於微小到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但卻影響著千千萬萬生靈的病毒,我們應該自問:對病毒是否具有足夠的認識?

目前用科學方法可分離出的病毒種類約莫三萬種,大小介於10-300奈米(nanometer),遠小於細菌的0.5-5.0微米(micrometer),肉眼不可見,光學顯微鏡也不可見,只能以電子顯微鏡視之。一般視為非生物的病毒顆粒被稱為病毒體(virion),由基本的遺傳物質「核酸」,即RNA(核醣核酸)或DNA(去氧核醣核酸)及包裹其外之蛋白質外殼「衣殼」(Capsid)所組成。有些病毒在衣殼之外,還有一層由蛋白質、多醣體及脂質構成的套膜(Envelope),套膜上有刺突(Spikes),冠狀病毒外層一圈看似皇冠的突起就是刺突。

病毒的基因體(Genome,即其所有之DNA或RNA組成)包含了製造衣殼的資訊,當病毒進入宿主體內後,即借力使力,利用宿主的能量及新陳代謝系統複製遺傳物質及衣殼蛋白,進一步組裝成新的病毒。無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完成複製後,需待宿主細胞死亡裂解後才能釋出;具有包膜的病毒,因其包膜含有宿主細胞膜的某些成分,可以胞吐(exocytosis)的方式通過宿主的細胞膜而釋出,如同披著羊皮的狼混羊群中,較易躲過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

混沌初開,乾坤奠始之後不久,病毒即可能已生成,但因其結構極簡,宿主死亡後也隨之裂解,故無法形成化石,起源時間不可考。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印度古籍描述了一場類似天花引起的疫情,可能是最早有關病毒的記載;(約公元三四○年)晉朝術士葛洪,也曾於其著作《肘後備急方》中詳述類天花症狀:「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瘥後,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文獻中所提,雖極可能就是由病毒導致的疾病,但病毒的存在卻遲至十九世紀末才得以證明。

漫長的病毒發現史

病毒並非細菌,十九世紀的人們已知細菌可導致動、植物及人類感染各式疾病,但仍不知有病毒的存在。公元一八八四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查爾斯.尚伯朗(Charles Chamberland)發明了一種細菌無法通過的過濾器,利用這種尚伯朗過濾器可將液體中的細菌分離。到了公元一八九二年,俄國生物學家德米特里.伊凡諾夫斯基(Dmitri Iosifovich Ivanovsky)研究菸草花葉病時,發現染病的菸草花葉萃取液以尚伯朗過濾器濾過後,仍能感染健康的菸草,由於尚不知病毒的存在,他推論可能是細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但並未深究。

公元一八九九年,荷蘭微生物學家馬丁烏斯.貝傑林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再次進行了德米特里的實驗,提出菸草花葉病的感染原是一種不同於細菌的病原,並觀察到這新的病原只能在活的細胞中複製,但並未確認其形態及結構。馬丁烏斯將這種新的病原命名為Contagium Vivum Fluidum,意思是具傳染性的活液體,並進一步稱之Virus。Virus源自拉丁文vīrus,意為「毒素」,至此病毒正式定名,又因其可通過尚伯朗濾過器,故也稱為濾過性病毒。

一九三二年,美國化學家溫德爾.史丹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認為真正感染菸草花葉病的病原並非濾過後的菸草萃取液,而是萃取液中含有的某種極微小的物質,於是從收集了將近一噸重的染病菸草,慢慢地磨成汁液後再以結晶的方式純化出菸草病毒顆粒。這是史上第一次分離出病毒顆粒,也因此成就史丹利與約翰.諾索普(John Northrop)、詹姆士.桑奈爾(James B Sumner)共享一九四六年諾貝爾化學獎。

由於一九三一年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得以讓史丹利將成功分離出的菸草病毒顆粒,經由X射線繞射法及電子顯微鏡檢視,病毒的影像終於呈現,結構也更清楚確認。此後,數百種病毒陸續被分離純化,包括引起天花、黃熱病、麻疹、感冒等疾病的病毒。

二十世紀下半葉,生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快速進展,帶動了病毒學的研究,在人類及各種動物、植物、細菌中分離出各式各樣的病毒,也證實病毒的遺傳物質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有單鏈結構的病毒,也有雙鏈的病毒;病毒可以正向複製,也可利用反轉錄酶複製。

公元一九五七年馬動脈病毒及牛腹瀉病毒分離;一九六三年B型肝炎病毒確認;一九六五年霍華德.馬丁.天明(Howard Martin Temin)首次純化出反轉錄病毒,這類的病毒擁有「反轉錄酶」,可以利用RNA為模板,反向製造DNA,再複製RNA;一九八三年法國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的呂克.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與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成功分離愛滋病毒並確認其為反轉錄病毒,同時期霍華.祖.華森(Harold zur Hausen)確認人類乳突狀病毒為子宮頸癌的病原,三人共同分享了二○○八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榮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黃熱病大流行 ↑ 一九○八年黃熱病大流行,缺乏醫療資源下只能搭建臨時帳棚或改造一般建築。(圖片/達志影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