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溯長江 定新源

撰文.攝影/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毛」很溫馴地甩甩頭輕哼了幾聲,當我從馬鞍上俯下身感恩地輕拍牠的頸子時。若不是牠,在海拔四千七百公尺高度,幾天下來的長途跋涉,我絕不會如此地氣定神閒。

說是氣定神閒,其實也並不是如此輕鬆,不舒服的木製馬鞍與長度不符的馬蹬,長時間的跨騎下來,足夠讓屁股與雙腿酸痛難挨。但托上天的福,這幾天的天氣都很好,我們所擔心的暴雨、冰雹與大雪並沒狙擊到我們,但也拜烈日所賜,一行人因高原強烈的紫外線,臉與手已呈現焦黑的狀態。

策馬草原,本是令人舒暢之事,一來少了越野車嘈雜的引擎聲,二來離開了人工機械的束縛,眼前怵然飛掠而過的領岩鷚(Prunella collaris),我都還可感受到牠雙翼拍動的空氣輕拂過我的臉頰;或是大膽從馬蹄間穿過的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一溜煙地鑽回四通八達的地洞內,空氣中還凝結著牠吱吱的回聲。遠在草坡上,雖受驚仍鬼鬼祟祟的野狼,不時停下觀察我們的動向,猝然飛起的胡禿鷲(Gypaethus barbatus),鼓動兩公尺長的雙翼,振翅盤旋。簡言之,拜騎在馬上之賜,如同日常藏族牧民的輪廓,對當地的野生動物已是習以為常,因此多少多了種與萬物合而為一的感覺。

「九毛」的主人八美,緩緩地騎過我的身旁,他是鄰近的藏族,是我們此行的馬伕頭子。五十餘歲的年紀,但因長年艱辛的高原生活,外貌比實際年齡還要蒼老許多。

「『嗒』(藏語的馬)好嗎?」「『九毛』很棒!」我豎起了大姆指誇讚著。八美笑得開心,裂開了沒剩幾顆牙的嘴巴。為了將我們這一群大隊伍順利地送上山來,他的整個家族都出動,總共動員了二十六匹馬與九頭犛牛,將我們一行十九個隊員與六個藏族嚮導,連同一個星期的糧食,從原本紮營地浩浩蕩蕩地運送上山來。

這個隊伍的組成實際上得拜我的老友黃效文之賜。這位原在中國邊疆地區探險已近三十年的著名華裔探險家,曾獲得《時代》雜誌二○○二年亞洲風雲人物的殊榮。黃效文目前是香港中國探險學會的會長,手頭上有著為數不少的研究專案在中國邊疆地區進行著,一年裏有八到十個月僕僕於偏遠地區。

長江源頭的再發現

而黃效文名聲的建立,除了早期曾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工作外,主要來自於一九八五年,在該雜誌贊助下的一趟浩蕩的長江溯源行。那年他重新界定了長江源頭,將以往所認知的長江源頭為通天河支流──沱沱河源的格拉丹冬雪山,改為通天河另條支流當曲(「曲」為藏語的「河」)中,發源於霞舍日阿巴山的若霞能(「能」為藏語「溪」),這樣的發現將長江的實際長度增長了六點五公里。

但是這樣的舉動並沒讓他成為顯赫的中國國家英雄,反而令中國科學家感到情何以堪,直到近十年來中國科學院的學術文章才陸續發表與承認,長江源頭應為當曲。

離開黃效文發現新長江源已二十年之久,實際上十年前他還曾組隊,回到他發現的長江源,重溫舊夢。但此行卻是為了推翻他之前所界定的長江源頭,他相信在複雜的當曲流域裏,應該有一條比他原本發現的還要長的支流。這個新支流的探尋與定位,是我們此行的目的。簡而言之,這麼大的陣仗是為了替長江找到更長的源頭,也就是長江源的再發現。

至於黃效文為什麼有能力能發現長江源頭?也得追溯到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NASA/JPL)對他的支援。在一九八五年,他就使用NASA的太空梭照片成功地發現新的長江源,而這次的再出擊,則是拜近年來科技更進步之賜,遙感照片的解析度與穿透雲層的能力大增。在去年一趟美國之行,他重新拜會曾在太空總署工作的老朋友馬丁.魯塞克(Martin Ruzek),藉由更新、更高解析度的衛星影像判讀,他們認為長江應有新源頭,而這個新源頭實際上是緊鄰他在一九八五年所發現的長江源頭旁,當時因被雲層所遮住,無法詳判。

「一九八五年探險前,我研究了一九八四年太空梭上傳回的大底片影像,當時這條支流不巧被雲層所遮掩。對於六千四百公里的河流來說,一公里不算什麼;然而在河源上游比較相近的兩個源頭時,長度相差一公里的話,意義就格外重大!」這個新發現在電腦螢幕中看起來,雖是一公分之內的距離,但卻是這趟勞師動眾探索之旅的起因。

於是五月底他將所有參加的人員集合在香港中國探險學會的雲南中甸基地。整支隊伍相當龐大,結合了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與太空科學的各類專家,還有從香港來的影片記錄小組,當然還包括了醫生與專業車輛維修人員,而我之受邀,據說是為了讓我擺脫雜誌社工作的案牘勞形,當然在十幾年前一起參與的幾趟大旅行,所形成莫逆之交的友誼也是再相聚的主因。

這麼一行浩浩蕩蕩的五部車、十九個人的隊伍終於在六月二日從中甸首途。
我們從雲南一路北上,沿著南北縱向的沙魯里山脈,經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鄉城,到我所熟稔的理塘。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中國的長江源頭】

關於長江源頭的探索,最早的文字記載見諸《尚書.禹貢》,其中大書「岷山導江」,意思是說長江發源於四川岷山腳下。明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年)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四年的雲貴之行,得出金沙江是正源的結論,他並未探索到源頭,但為探索源頭指明了方向。清朝初年,對於長江源頭開始有了官方組織的實地考察活動,有專著(如齊召南的《水道提綱》)述及金沙江的上源木魯烏蘇河(即通天河)是長江的上源,還兼及木魯烏蘇河的上源托克托奈烏魯木倫河(即沱沱河)的情況。但對於長江最上游眾多水流的細節卻長期模糊不清,這恰恰是測定長江源頭的關鍵所在。

一九七六年中國曾組織專家考察長江源頭地區。那次考察得出的結論是源頭五大河流中沱沱河最長,約三百七十五公里,當曲長三百五十七公里,並據此確定沱沱河為長江的源頭。一九七六年中國第一次江源拍攝調查,其基礎是一九七四年測繪部門完成了長江上游「無圖區」十萬分之一地形圖的航測調繪,其重大成果在於實地探明沱沱河源位於祖爾肯烏拉山以南,從而大大延長了沱沱河的長度。經校正,以囊極巴隴為匯合點,沱沱河(以海拔六千五百四十三公尺的姜古迪如雪山冰川頂峰格拉丹冬雪山為起點)長三百五十八點一公里,當曲(以霞舍日阿巴山下海拔五千零五十公尺處為源)長三百五十七點一公里。這一結果為後來中國廣為流傳的長江源自雪山冰川說奠定了基礎。

一般確定大河源頭的標準,除「河源惟遠」外,還包括「水量惟大」和對應於河流主方向等標準。一段時間以來,也有一些人包括地理學、測繪學的研究人員,對沱沱河作為長江正源保留看法,因為當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五至六倍,流域面積是沱沱河的一點八倍。

二○○○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所的劉少創博士,利用衛星遙感圖像處理系統和 GIS 對長江源區遙感影像進行分析,發現當曲長三百六十點八公里,比沱沱河還要長三點二公里。而由當曲源頭計算長江的總長為六千二百一十一點三公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探險車隊 ↑ 探險車隊奔馳於青藏高原的草原與佛塔間。
碉房聚落 ↑ 位於橫斷山脈的四川甘孜州的鄉城縣,以白色二至三層傳統碉房形成聚落。民居林立山谷農田間,景致迷人。
馬隊與犛牛隊 ↑ 首途前往長江新源的馬隊與犛牛隊,正翻過瀾滄江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
探險隊輕裝騎馬 ↑ 探險隊伍輕裝騎馬沿著蜿蜒的多朝能上溯,準備重新界定長江源。
加色格拉峰頭 ↑ 長江新源──加色格拉峰頭。黃效文選了一個雪穴,下有雪水流經,代表源頭,並一飲長江源頭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