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企畫專題:1945系列】風起雲湧 日治中期的社會反抗運動

撰文/陳宏合(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可是台灣第一架飛機,而且是台灣人自動樂捐買給我父親開的。」七十六歲的謝東漢,從書房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拿出這架模型飛機。他的父親謝文達是台灣第一位飛行員,當時他曾獲得台灣總督特別召見﹔但二年後卻在日本幹下轟動日本與台灣的大事,讓台灣總督臉上無光。

一九二一年初起,台灣人為了爭取自治權利,由台灣中部士紳林獻堂等人,結合留學東京的台灣青年,浩浩蕩蕩地前往日本國會殿堂抗議總督府歧視、打壓台灣人。一九二三年第三次請願時,年方二十二歲的謝文達,為了替台灣人爭一口氣,二話不說駕著飛機飛上東京上空,向人山人海的東京市民灑下宣傳單,呼籲日本政府與人民支持台灣人的自治運動。

謝文達生於一九○一年,像他這樣接受日本殖民教育,卻走上反殖民道路,並非特例。一九一○年代中期的台灣,距離日本統治台灣已經二十年,亦即台灣割讓給日本時出生的台灣人已經二十歲。他們出生就是日本人,從小就接受日本新式教育長大,周遭的環境已經逐漸日本化,隨著智識的開化,他們逐漸地了解殖民統治的真相與本質。

謝文達畢業於台中中學(今台中一中),是該校首屆畢業生。該校成立前,日台學童受教育與升學機會嚴重不均等,在一九一五年台中中學創立以前,台灣學生仍無中學可以就讀,只能就讀少數的職業學校、師範學校與醫學校。

當時台灣有錢人不但大多不願意將其子弟送入公學校就讀,反而設法將子弟送往日本去留學。

與此同時,一九一三年以霧峰林獻堂為主的中部士紳,鑒於總督府長期以來推行愚民式的差別教育,乃向總督府聯合請願,爭取台人私設台中中學。

當時,林獻堂原本要把他祖母的祝壽費節省下來設立獎學財團,但許多人向林獻堂建議,與其獎學不如興學。於是在林獻堂的號召下,聯合了全台灣各地有頭有臉的二百零四位士紳富豪出資,在一九一五年正式成立台中中學。

台中一中的設立,被史學家認為是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胎動。在此之前,台灣人是以「竹篙逗菜刀」發起武裝抗日運動;在此之後,則發動一波又一波的「文鬥」。

林獻堂之所以放棄武力抗爭,改採溫和理性抗爭,主要是因為他在一九○七年首次遊歷日本時,於奈良偶然邂逅亡命日本的梁啟超。

當時,台灣人不會說國語,梁啟超也不懂台語,雙方只能靠書寫漢字溝通。林獻堂向梁啟超談及台灣人受日本殖民的處境,以及如何爭取台灣人的權利;梁啟超則告訴林獻堂,中國在三十年內自身難保,絕對沒有能力支援台灣人,台灣人切勿輕舉妄動,做無謂的犧牲,毋寧效法愛爾蘭抵抗英國,廣結日本中央政要,爭取同情以牽制台灣總督跋扈霸道。

梁啟超這番談話對林獻堂及往後台灣的抗日運動有極大影響。眼見革命無望,中國亦不可能支援台灣,台灣各地抗日運動又紛紛遭到日本鎮壓,林獻堂於是從一九一○年代末期,轉而開始領導台灣人改採文化、政治與社會的不流血改革運動。

一九一○年,他即帶十歲長子林攀龍與九歲次子林猶龍,赴日留學;而為了反制日本將台灣當作次等公民,一九一四年春,林獻堂採取了一個巧妙的策略,就是推動日台一體的同化運動。

當時,包括林獻堂在內的台灣人普遍不願意當日本人,林獻堂本人更是反對同化,且從不說日語、不著日服;但是,林獻堂卻轉守為攻,他的同化運動戰略,即著眼於透過同化,爭取台日平起平坐,並藉由運動促成台灣人的自覺意識。

雖然,這項運動最終卻因為在台日人瞧不起台灣人,認為日台一體將侵犯他們的利益而反對,在一年後無疾而終;但它卻灑下台灣人自覺與反省的種子。

適巧當時世界局勢大動盪,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一九一四年進行到一九一八年,俄國則於一九一七年起接連爆發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美國總統威爾遜則於一戰末發表民族自決原則,熱切地鼓舞世界上弱小與被壓迫民族,風起雲湧地站起來爭取民族自決與民族獨立運動。

當時,台灣也是列強的殖民地,但這股在全球颳起的獨立與自決風潮卻遲遲未吹進台灣,這讓台灣的海外留學生與島內的知識分子相當焦急。

一九一九年,同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爆發了「萬歲事件」的獨立運動,同年愛爾蘭也獨立了。林獻堂與蔡惠如眼見時機已漸成熟,遂結合百餘位台灣留學生成立「啟發會」,隔年並改組為「新民會」。

匯集台灣菁英的社會運動

這個組織匯集了當時台灣的菁英,被譽為日治時期台灣民族運動的母體。會長由林獻堂擔任、副會長蔡惠如、名譽會員連橫、幹事黃呈聰、蔡式穀,普通會員有林呈祿、吳三連、林攀龍、劉明朝、蔡培火、王敏川等人。

新民會的首要任務是推動「六三法撤廢運動」;第二個目標就是創辦《台灣青年》雜誌。

「六三法撤廢運動」,是要求日政當局撤廢對台灣差別待遇的《六三法》。此法在一八九六年日本帝國議會以法律六三號公布「關於施行在台灣之法律」的法案,此法承認台灣的特殊化地位,使得日本憲政制度不適用於台灣,並賦予總督緊急命令權(先斬後奏),這是日本在台灣實行殖民統治的根本。

不過,撤廢六三法運動在當時引發新民會成員的激辯,因為有人認為若撤除《六三法》則便是肯定日本的同化主義;然而,台灣本與日本不同,撤廢《六三法》無異抹煞台灣特殊性。

經過一番辯論,最後該會接受林呈祿的建議,認為台灣原本與日本不同,與其要求撤廢《六三法》,不如在《六三法》所認定台灣特殊地位的前提下,要求在台灣設立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查權的台灣議會,賦予台灣自治的權利;因此,撤廢《六三法》運動遂轉向為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這項請願運動從一九二一年持續到一九三四年,前後長達十四年,共進行十五次的請願運動。

《台灣青年》則創刊於一九二○年七月,它是台灣史上第一份由台灣人公開發行的政論雜誌。當初只獲准在日本本土發行,不得在台灣島內發行。然而,春風關不住,《台灣青年》漸漸在島內的青年學生手中偷偷流傳起來。《台灣青年》發行十八期後,改名為《台灣》繼續發行,後來又創刊《台灣民報》,並改組為《台灣新民報》,並在台灣本土發行,在日治時期被譽為唯一的「台灣人民的喉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診療團 ↑ 一九三○年,在楊肇嘉(圖中發言者)等人的領導下,集合知識分子、士紳與在台日人,推動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圖片提供/六然居資料室)
淨水廠 ↑ 《台灣民報》在日治時期,是台灣人自費經營的民間報紙,當時台灣知識菁英透過發行報刊,為台灣人民進行文化啟蒙,民報的總批發處設在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圖片提供/莊永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