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啊】 看不見的建設 從衛生到再生的汙水下水道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主筆)

一種「道路」,陰暗狹小,通往河川和海洋。較之康莊大道,它不見天日,藏汙納垢,沿途杳無人跡;但有了它,城市裡的居民,每日盥洗、沐浴,清潔衣物、碗盤,如廁而來的汙水、廢物,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處;有了它,原本可能異味橫生的城市,得以乾淨清爽,老鼠蟑螂退下,傳染病消失無蹤。

自從沖水馬桶誕生,城市的衛生系統愈見完備,現代化的汙水下水道,這個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羅馬、卻在十九世紀的倫敦被發揚光大的發明,也被視為文明的象徵。然而,就在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接管率日漸普及之際,台灣邁向文明的步伐,卻直到近年才如夢初醒,急起直追。

愈晚做,代價愈高

週末的嘉義市僑平國小,演藝廳裡的一百多個座位,這天,少說也坐滿了七成。男女老少人手一本的「施工便民手冊」,透露了眾人的踴躍出席,是為了參加市府舉辦的汙水下水道「用戶接管說明會」。

繼市府人員、承包商輪番報告後,一些顯然還一頭霧水的民眾,紛紛舉手發問,包括:「我想接,但鄰居不想,怎麼辦?」「後巷如果有加蓋,就一定得拆嗎?全部?又或一部分?」還有,「接管的費用誰出?」「如果自家後巷連著別人家的,到時候雙方的地界,該怎麼區分?」一時之間,此起彼落的問題,直教現場的人員應接不暇。

然而,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設大業,倘若在一開始沒有把汙水下水道列為優先項目,之後愈是往後拖延,要付出的代價,只會比上述情況更大、更多。

以埋設主、次幹管為例,因為它所經之處多半在市區要道,施工時,光是要求人潮、車潮繞道,就免不了造成交通阻塞,引發民怨。其次,猶如兩個平行世界,當地表的建築物密度愈高,地表下各種的「維生管線」就會成正比增加;在台灣集各種管線於一身的「共通管道」數量不多的情況下,電話、通訊、自來水與瓦斯等管線,一旦它們「入住」的時間早於汙水下水道,後來的「新住民」,又豈有不規規矩矩地禮讓「前輩」之理?

此外,下水道裡的汙水、汙物,全賴「重力流」引流,因此汙水下水道不只要埋得夠深,還要有一定的坡度,才能一路流動至汙水處理廠,從而進行最末端的放流;這些特質,除了會讓工時更長,經費更高外,如果在工程的最後一哩路——家戶接管的階段,遇上了有理說不清的違建戶反彈,舉凡協商、說明、反覆折衝,甚至是告上法院等,都是看不見的成本。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台灣汙水下水道工程,幾乎可以說是停滯不前。以二○○四年為例,當時荷蘭已經有97.4%的普及率,美國71.0%、日本55%,但台灣平均竟只有5.6%,不只遠不及前者,也落後於印度的10%、菲律賓的8%。

由掛零到破蛋的漫漫長路

「這結果,有時候跟計算方式有關。」下水道協會理事長江黎明,過去曾服務於公部門,他表示,有些國家在鋪好主、次幹管後,會把幹管途經的兩側建物,都納進接管涵蓋範圍,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們都有接管,實則,建築內個別的家戶是不是空屋?到底有沒有接?並沒有人真正地去計算過。

「相較於此,台灣就老實了,用戶端有接才算,沒接不算,才會造成我們在帳面上的數字,準確度高,但不好看。」江黎明說。

儘管如此,就連江黎明也不得不承認,台灣的「實際」接管率低,終究是個事實。所以早自一九九二年起,有鑑於台灣迅速都市化,人口愈來愈多,家庭廢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放,不只造成社區環境惡化,也成為河川嚴重汙染的元凶,政府痛定思痛下,決心推動汙水下水道建設。

但一來,當時社會的環境意識不足,民眾對於看不見的建設無感,政府也就只圖看得見的「政績」;二來,汙水下水道屬於地方自治項目,全台灣除了台北市之外,其餘的縣市政府,幾乎都無力負擔起動輒數十、數百億起跳的龐大經費。

直到二○一四年年底為止,在每五年一期的汙水下水道計畫都進行到第四期了,台北市的接管率算是爬升到74.96%,高雄卻一半不到,只有34.51%;台南15.04%,台中12.09%,桃園3.79%,彰化0.62%……,嘉義和澎湖?雙雙掛零!
隔年,台灣登革熱疫情大爆發,光是台南和高雄,就各有兩萬個病例,全台死亡人數共計兩百一十八人。

在事後眾多的檢討中,有一份來自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的報告指出,與整個市區的汙水下水道系統完工範圍比對,可發現病例的發生地點,多在汙水下水道未完成區域內。因為如果家戶都埋有下水道,汙水按理就會流到汙水處理場,經處理後排放到外海,但如果沒有,就會跟人的排泄物無法順利排出體外一樣,久了會生病,完全是可以預期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此,在那之後,上述的幾個城市,接管率每年都多有攀升。以終於破蛋的嘉義市為例,「之前我們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例如廠商間的訴訟糾紛。但在努力解決之後,二○一六年起,我們除了完成汙水處理廠的第一期工程、北港路的主幹管埋設,以及沿途五百五十三間住戶的接管外,接下來,也會針對市區的各里、各社區,舉辦一連串的說明會。」嘉義市政府工務處汙水下水道科科長趙柏烽說。

在僑平國小的現場,這天他為了回應民眾丟出來的問題,一整個上午都全神貫注,怕自己回覆得不夠清楚,還安排承包商一旁補充,或請民眾填寫意見表。他表示,從掛零到破蛋,營建署將支付一百一十六億總工程款中92%的經費,是關鍵之一,「但民眾的覺醒與配合,才是工程能推動的主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城市的代謝,循環的經濟】

汙水、雨水下水道,是當代城市的設計中,兩條重要的代謝管路。後者在收集降雨後,會將其儘速排出城市,以免造成淹水;前者在承接來自家戶、餐館、洗衣店、洗車廠等小型商店的汙水、汙物後,會交由末端的汙水處理廠或水資源中心,透過層層過濾,淨化水質後,部分放流至河川或海洋,以保護其水質不受汙染;部分則進一步提升到符合再生水的標準,當作工業冷卻用水。近年,再生技術的進步,更可望將汙水、汙泥,轉作為燃料、肥料、材料之用,堪稱最新的循環經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工作人員冒著沼氣中毒危險協助清除 ↑ 汙物嚴重堵塞時,工作人員冒著沼氣中毒危險協助清除;但釜底抽薪之計,是在家戶端就做好過濾與分類。
粗攔汙柵 ↑ 台北迪化汙水處理廠裡,粗攔汙柵攔截下毛髮、溼紙巾等廢棄物。
學童參觀汙水處理廠 ↑ 當代汙水處理廠不再是鄰避設施,而是可供學童參觀的教育現場。
逆滲透系統模組化 ↑ 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將逆滲透系統模組化,以迅速擴充產能。目前可日產2.5萬噸再生水,供附近工業區作為冷卻用水。
好氧池以硝化菌代謝作用脫硝 ↑ 經粗、細攔汙柵過濾的汙水,流入好氧池,透過以硝化菌代謝作用脫硝。
重重過濾,成為再生水 ↑ 自眾多家戶收集而來的廢水,穿過埋設於城市地底的汙水道,經重重過濾,有的成為再生水,有的則重返河川,繼續下一段的水之旅。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