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植被】靠山吃山 童年回憶中的里山植物

▲ 攝影/劉子正

撰文/廖靜蕙

果你羨慕溫帶國家到森林採莓果的旬之味,不妨就近走入台灣的雜樹林裡,只要季節對了,也可採擷如戀愛般酸甜滋味的果實。秋冬之際,正是懸鉤子、刺莓、台灣莓、胡頹子、台灣蘋果的結果期,不怕酸的人,甚至可以和畫眉鳥搶食山櫻桃。

這些隨手可及的里山植物,吸引人們靠近,豐富味覺並創造難忘的經驗,也發展出獨特的利用方式;又因民俗的需要就地取材,構築了靠山吃山的樣貌。

劉秀英很小就跟著父母搬到高雄美濃,婚後靠著做包子、饅頭和粿粽,撐起一家早餐店,客人來店裡都稱她一聲「阿連姊」。她曾是美濃農會家政班老師,專教客家傳統粄的作法,其中一樣就是用艾草(Artemisia indica)做草仔粿。

「艾草很容易種,只要一點植株就能落地生根。但是有除草劑就活不了。」她在菜園裡種了一些艾草,隨時都可採收。摘下來的艾草葉必須先整理一番,洗乾淨,再用刀剁得細碎。艾草有苦味,宜加糖拌煮,接著揉入糯米和蓬萊米打成的米糰,就是草仔粿的外皮了。

採身邊的草做粿

阿連姊是苗栗客家人,從小送人收養,後隨養父母搬到美濃,在此長大、結婚成家。她猶記得兒時隨媽媽採艾草,媽媽總一邊叮囑艾草妙用。媽媽說,採艾草做粿,不只是因為艾草獨特的氣味,更重要的是對身體好。艾草葉煎蛋雖然吃起來苦苦的,卻能減緩頭痛、女性經痛,拿來泡茶則能降血壓;艾草根也有用處,可熬煮雞湯滋補身體。

對她來說,艾草有著母親的守護。現今一些市場上賣的草仔粿,很多只是使用綠色葉菜染色,忘了捕捉艾草魂。

草仔粿在客家族群稱為「艾粄」,閩南人則稱為「鼠麴粿」,主要使用的材料是鼠麴草(Gnaphalium luteoalbum)和鼠麴舅(G. purpureum)。長於嘉義瑞里的陳明德,他記憶中的草仔粿便是鼠麴草特有的草香味。

「鼠麴草一年四季都有,種子細細小小的。二期水稻割完後,田埂邊只要不用除草劑,就會長出鼠麴草。」這類菊科植物的特徵是種子呈羽毛狀,風一吹就四處散播,田裡稻子收割完後,冬天菜畦旁隨處可見。

用什麼植物做草仔粿,是取決於族群文化嗎?答案是否定的。「用什麼植物做草仔粿,全因就地取材。」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鐘詩文指出,閩南人住的區域最容易取得鼠麴草,就做鼠麴粿,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也用鼠麴草或鼠麴舅做粿。如果是在台北市天母、陽明山、新北市平溪等氣候潮溼的地區,不適宜鼠麴草、鼠麴舅或艾草生長,就得另闢蹊徑。

鐘詩文曾在天母看一戶人家採集青苧麻葉,原以為和台灣大戟一樣,是給羊吃,後來才知道是採來做粿;無獨有偶地,他在平溪的十分,又見以青苧麻葉做成的草仔粿。

「採集住家附近的植物來利用,正是靠山吃山的里山精神。」鐘詩文說。里山精神隱含著人們與當地自然環境互動的知識。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鼠麴草 ↑ 同樣常被閩南人拿來做粿的鼠麴草,在台灣許多鄉野路邊隨處可見。(攝影/劉子正)
大果藤榕 ↑ 無所不攀的大果藤榕,沿著庭院中的椰子樹延伸到天際,邱昌興沿著鐵釘往上爬,讓他想起兒時到野外,大人叫喚採果的記憶。(攝影/鐘詩文)
火刺木 ↑ 台東卑南遺址公園種植的台東火刺木,春天開白花,秋天結紅果,過去常見於台灣東部河岸,但如今已難尋得。(攝影/劉子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