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台灣】共居.共生 用空間打造理想生活

撰文/陳芛薇(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果你是曾赴異鄉求學、就業的租房一族,想找房子時或許會打開591租屋網,設定好「位置」、「租金」、「格局」等搜尋條件之後,即會跳出一間間空間、裝潢各異的房子,你看著這些照片,初步勾勒著未來一年「家」的可能樣貌。

在租房市場占了七成以上的套、雅房,可能是你主要的選擇。走進獨立套、雅房區,你可望見一個狹長的走廊,走廊旁則是被隔成一間間的套房或雅房,房與房之間僅隔有薄薄的牆或木板,與隔壁房隔了一面牆卻少有交集。公共空間通常十分局促,隔間劃分了空間,也將人與人的連結劃得更加微弱,可謂最陌生的室友。「住套房的兩年,我常買宵夜回去大吃特吃,雖然工作做完了,也不想做其他事,沒有人可以說說話。」已有十五年租屋經驗的醫療政策工作者小鹿(化名)憶及那段時光。

小鹿發現自己住套房時期常關在家,有時甚至一個禮拜都不出門。於是後來租房子時都改找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一起合租,「比起省錢,我更在乎的是有人一起生活,一起照顧彼此,像家的模擬、重現。」他們一起追劇、吃飯,或是討論共同關心的議題。

青年共居風潮

然而比起套、雅房,家庭式房子雖然有更彈性的空間,但若未有適當設計與管理,客廳往往淪為大型儲物間,房客們傾向一回家就躲入各自布置得舒適的房中,三不管地帶的公共區域如同一個死去的空間。尤其,陰暗潮溼、充滿霉味、沒有窗戶、隔局怪異、頂樓加蓋、隔音差,這類屋況不佳的房子在租屋市場上更是履見不鮮。

目前全台灣租屋族成長到近三百萬人,約八分之一的台灣人口,現代社會的單身家戶數為二十年前的兩倍,雙北的房子首購年齡更是來到四十歲以上,以往被視為短暫過渡期的租屋時期拉得更漫長。不理想的租屋空間、不對等的租賃、疏離的人際關係等,使得共居型態也應運而生。

二○一五年,台灣大學學生潘信榮等三人有感於現有租屋空間的種種局限,改造了租屋處,並將多餘的房間出租出去,很快地徵得了房客。這讓他們思考著,或許這是改變都市租屋空間與租賃過程的契機。

他們向房東承租閒置空屋,將空間不理想,並且毫無風格可言的一間間老公寓,重新改造成想望的居所:獨具一格且大小適中的客廳,備有沙發,及工作和吃飯兩用的大長桌,或是打造過往被閒置的頂樓、陽台成為露天咖啡區,讓房子每一處都充分被妥善利用。如此的空間改造、優化租賃過程,及良好社群網絡,吸引了許多期待過上美好生活的人來合租。他們就是台灣共生公寓先驅:「玖樓」團隊。

這股青年共居風潮從盛行多年的歐美國家吹拂而來,目前台灣除了玖樓,也有「角隅共生空間」、「半伴」、「共生實驗室」、「香蕉同居中」等類似的共生公寓,據點近百個,房客人數更是已近千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共享空間的靈活運用 ↑ 五十坪大的房子卻住有十來位住戶。共享空間的靈活運用,讓住戶能邊準備晚餐,邊與室友閒聊工作的酸甜苦辣。
多元活動 ↑ 共生公寓常舉行各種多元活動、講座,房客彼此藉由互動增進感情。如同是「半伴」房客的瑜珈老師,正教導其他人做瑜珈,一同實現健康生活。(圖片提供/半伴)
中庭種滿茂密植栽 ↑ 回字型建築的中山老人住宅中庭種滿茂密植栽,長者在自家,就可享有滿滿芬多精,及陽光、微風的自然洗禮。
大龍老宅 ↑ 老宅更多的是單身入住的長者,大龍老宅長者在此交到知音,一同快樂唱歌。
青銀共居 ↑ 林敏子(左)與相差一甲子的文化大學學生王斯特互動活潑,他們是陽明老人公寓的青銀鄰居。青銀共居讓兩個世代彼此了解而共融。
香蕉同居中 ↑ 「香蕉同居中」的設計獨具巧思,頂樓加蓋點燈後別有風味。共居讓人們藉由空間共享,實踐理想生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