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台灣】健康家園 從身到心的安居生活

撰文/陳怡臻(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年前,曾有一位日本建築師對台灣住宅下了「半放棄式住宅」的註解,指人們長期漠視居住品質,任憑室內外環境持續惡化,就像放棄生命般地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這番話聽來或許不堪,但若深刻反省,也許這樣的評論並不是沒有道理。

人的一生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待在建築裡,除了形式和外觀,我們可曾想過背後的設計概念、結構、建材,甚至室內外的環境控制,才是真正影響生活品質、看顧生命安全的關鍵?

台灣夏季悶熱、冬季潮溼,建築本身容易發霉,而都會區中許多公寓、大廈等集合住宅也多有通風、採光不足的問題,加上早年裝修材料多含有毒成分,人體長期身處其中、吸入黴菌或有毒裝修材料的揮發物,容易缺氧、頭暈,甚至引發呼吸道或癌症等疾病,幾乎可以說:病態建築造就了病態的人。

「病態」的罪魁禍首:建材

「罪魁禍首就是『建材』。」長年投入研究國人居住品質的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建築系副教授邵文政這麼說。他認為,雖然造成病態建築的原因有很多,但來自裝修材料與塗料中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例如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三氯甲烷等有毒物質,才是引發病徵最主要的元兇。

「室內裝修建材中的有毒物根本看不見,一不小心,我們很可能就置身於病態環境裡不自知。」邵文政觀察,建築是種極耗能的產業,在它的生命週期裡,包含設計、施工、使用、拆除過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材料與能源,「材質不安全,犧牲的就是居民的健康。」

事實上,所謂「病態建築」其實是進入工業社會後才有的產物。

一九八三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病態建築」(sick building)一詞,起初,他們先是在「空調型辦公建築」的員工身上發現了「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症狀,包含氣喘、過敏反應、咳嗽、打噴嚏等,但這些病徵通常會在離開室內後減輕或消失,而這樣的狀況也常發生在住宅建築中。且當時全球已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的「新建或重新改建」建築物存有「病態」的問題,且數量正隨著工業開發持續增加至今。

九○年代日本就曾爆發多起居民健康遭「病態建築症候群」侵害的事件,日本也開始意識到建材的重要,透過成立「病態住宅診斷士協會」,整合相關研究、培育診斷人才、推廣與宣導健康住宅;譬如,長年倡議並自行建造樹林的日本棟匠株式會社,就是提倡用天然素材造屋的指標案例,至今已在日本設計出超過兩千棟的健康宅。「從造林到起厝,現在棟匠已設計出許多以大量天然木材和塗料打造、經得起專業診斷的住家,室內變得更抗菌及防蟲,對睡眠品質也有極大的幫助。」近年多次到日本探訪的建築師陳正宏這麼說。

不只日本,國際間也逐漸意識建材之於人體的重要。一九九二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也提出了:只要在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以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最無害的材料,就能稱作綠建材或健康建材。

但台灣對此的重視顯然晚了許多。在過往,多數國人在裝修完後,通常是靠鼻子去聞,來判斷是否正在逸散有毒物質,坊間甚至還流傳可用鳳梨皮與茶葉來減少裝修後的毒害,但其實多數有毒氣體根本無法光靠嗅覺來判定,且有毒氣體自然逸散到安全值的時間,至少需要三年甚至十五年之久。

「實際上這只是用氣味在欺騙鼻子,用處不大,建立完善的相關單位控管建材品質才能治根。」邵文政這麼說。這也代表著,就算我們騙得了鼻子,卻騙不了身體、阻擋不了衍伸的疾病;即便是有居家健康的意識,恐怕也只有極少數經濟能力相當的人才能負擔。

近年投入健康建材開發的饒允武,考察過許多因有毒建材而染病的案例,他曾表示,自己有一位從事裝潢二十多年的朋友,因長期處於高汙染的工作環境下,自己也住在有毒建材的老公寓裡,最後肺部僅剩百分之三十的功能,過世後留下無助妻兒,令人惋惜。

他還回憶,自己受一位竹科工程師委託的住宅大廈裝修案,希望在短時間內為血癌末期妻子做健康的居家裝修,但即使是百萬年薪的收入,仍不夠支付全室裝修費,最後只好選擇裝修家中其中的一間房間讓妻子養病,「這次經驗讓我發現,健康住家環境不該只有富人負擔得起。」

無獨有偶,同樣投入健康住宅的研究多年建築師劉志鵬也強調,「與其花大錢買豪宅、或負擔龐大貸款,不如用合理的費用住進健康宅。」

值得慶幸的是,即使起步較晚,十年前,台灣終於在民間專家的努力下,催生了「病態建築診斷協會」,為民眾進行結構安全、室內環境品質(包含溫溼度、通風、採光、有毒物質偵測等)的診斷與諮詢,診斷細項的費用皆公開在網站平台上,民眾可按自身條件評估、進行預算控管。

而三年前,台灣住宅品質消費者保護協會、台灣綠建材產業發展協會、台灣住宅品質聯盟,更共同發起亞洲第一個「綠裝修認證」(green design),以公正第三方的角度「從頭開始」把關,提供建材開發商的健康裝修認證,確保從選材、裝修、完工的各階段皆符合健康標準,克服建材上材料不透明、充斥毒建材、無認證體系的「弊病」,甚至在完工現場實測各種數據,在第一線保護消費者權益,將健康家園「還」給屋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擁擠、髒亂是老公寓 ↑ 擁擠、髒亂是老公寓住宅區常見的模樣,但不通風、也無採光的病態現象,犧牲的終是住在其中的人。(攝影/劉子正)
日本棟匠健康宅 ↑ 日本棟匠健康宅三十多年來,堅持以健康、舒適、安全、節能為設計原則,使用對人體無害的天然木材建造,值得台灣借鏡。(圖片/日本棟匠株式會社提供)
蘭潭靜園 ↑ 由建築師陳政雄團隊規畫、位於嘉義山區的「蘭潭靜園」雖是一座獨棟住宅,但究其設計細節,除了符合結構安全、節能永續、舒適便利等面向,甚至還具有開放建築的特性,建物的各單元都可隨著居住者的不同需求,隨時調整,為既健康又永續的住宅示範案例。(圖片/陳政雄建築師)
大阪的「NEXT21」社區 ↑ 位於日本大阪的「NEXT21」社區,僅六層高,與台灣老公寓類似,卻因保有都會區難見的綠意,而顯得風格獨具。(攝影/林泊享)
「大地之歌」社區 ↑ 紐西蘭的「大地之歌」社區運用現代建築技術,營造了保有傳統村落的氛圍與價值,值得起步較晚的台灣,深刻反省與借鏡。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