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大未來】吃的大考驗 基因改造食品在台灣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編輯) 
攝影/蕭耀華(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闆,來杯『素』的純蕃茄汁!」

幾年前,作家金恆鑣在一篇談論基因改造食品的文章中,一開頭就以一段想像的情節,叫人眼睛為之一亮。話說大家都知道蕃茄不是肉,但何以作者筆下的素食者在點餐時,非得強調「素」的不可?原來,為了使易受霜害的蕃茄不怕冷,美國曾有一家生技公司,研發出一種轉殖技術,能將北極某種魚類體內、專門製造防凍蛋白質的基因剪下,而後轉貼到蕃茄的體內。

有了北極魚類抗寒基因的蕃茄,果然從此抗寒又耐凍,符合農民們對於豐收的殷切期待。問題是,那批蕃茄後來雖因不受消費者青睞而告失敗,但它還預告了一個趨勢:長久以來「葷」與「素」的界線,人類對食物分類的概念,恐怕都會因此而打破;除了佛教徒在未來,得擔心自己會吃到外素內葷的怪東西外,就連穆斯林也得小心翼翼,免得攝取到含有豬隻基因的食品!

吃的世紀大爭議

究竟基因改造食品,為人類帶來的是福還是禍?這問題由於「利」與「弊」的比數過於接近,又涉及複雜的生物科技,影響全球的貿易、經濟、文化、環保、生態,甚至是前述的宗教等問題,即使是具備專業知識的科學家,也常因切入的角度不同,形成意識型態之爭,分裂為贊成與反對等兩大陣營。

然而放眼國際社會,根據專門從事全球農業現況報告的「農業生物技術探索服務公司」(ISAAA)報導,早在一九九六年時,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的栽種面積不過才一百七十萬公頃,但到了二○○四年,已攀升到八千一百四十萬公頃,足足增加近五十倍;在未來的五年內,此數字更預計將超過一億公頃,生產國家達二十五國,農業參與人口近一千萬,而全球產值,亦將高達五億美元。

種種跡象顯示,由於人口爆漲帶來糧食短缺的問題,採基改作物以提升產量的作法,似乎呈現不可逆的態勢。

但與此同時,生態衝擊與食用安全的疑慮,也讓部分地區的消費者運動持續不斷,抗議聲浪如排山倒海。

在眾所周知反對基改最烈的歐洲,以英國為例,由於英國政府曾因鼓勵畜農在牛飼料中混入動物性蛋白,亦即以動物內臟、骨頭及肉混合的肉骨飼料(Meat and bone meal)餵食,導致近二十萬頭的牛隻罹患狂牛症,連帶使一百二十多人死亡,當地消費者普遍對政府及大型生技公司感到不信任,而迄今沒有任何基改作物的商業生產。

至於在日本,雖然已經核准以水稻為主的二十九項基改作物田間試驗,但同樣是消費者反彈的關係,六家被政府核准的公司,有三家將放棄或大幅縮減研發經費。

反過頭來看台灣,礙於我國主要進口的大宗穀物——大豆及玉米,皆來自美國,每年自美國進口的超過兩百五十萬公噸的大豆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為基因改造;六百萬公噸的玉米中,則有百分之三十以上。這個數字,事實上和日本的狀況相去不遠,但因台灣的國際與政經地位、消費者與生態保育團體的活躍程度大為不同,其間受到的經貿壓力與因應方式,也有明顯落差。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白楊樹葉 ↑ 基因改造過的白楊樹葉(圖左)明顯比未改造的大得多。繼可食作物後,科學家也開始把技術應用於一般植物上。(攝影/AP/ John Gress)
木瓜 ↑ 木瓜是林內鄉重要經濟作物,因易感染輪點病毒,多採網室栽培以杜絕病毒的傳播媒介「蚜蟲」飛入。但因搭建成本高,瓜農們都渴望早日合法種植基改木瓜。
反基改食品 ↑ 在法國,數百名衝到玉米田,意圖割除基改玉米的抗議者,與阻止他們的警察發生激烈衝突。歐盟與日本,目前是反基改食品最烈的地區。(攝影/AP/ Christophe Ena)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