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台灣】辦公室 改造上班族的第二個家

撰文/陳怡臻(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天八小時以上,一週至少五天,大多數的時間我們都「住」在辦公室裡,比待在家的時間還長。不過,若對比少數華麗又高級的摩天大樓,更多現代人每天工作的現場其實是:局限在老舊公寓大廈裡的狹窄空間,通風採光不佳,甚至連基本設備都很老舊,時不時發出惱人的噪音⋯⋯。

但你可能無法想像,一百年前能在辦公室工作是何等地榮耀,相較於工廠,辦公室曾是個充滿希望的地方,象徵著階級向上流動的各種可能,可惜如今在辦公室工作的你我,對它的既定印象卻是:冰冷、死板的線條和沉悶的氛圍。試想,若員工的身心都感到不舒適,如何能為組織帶來具競爭力的成果?

提升產值,取決於舒適度

「自從離開那個辦公室後,長年困擾我的咳嗽和噴嚏,竟然自動痊癒了。」曾撰寫《好感辦公室:會說故事的空間》一書的林黛羚,當年提筆寫書的動機就是因自己是「苦主」,長年身處局促、空氣品質惡劣的辦公室,身體也跟著積出了一些像是咳嗽、頭暈等毛病,動不動就犯,治也治不好,而最後,這些症狀竟然在她離職、工作空間品質改善後,意外地統統痊癒。

「假如你的辦公室雜亂不堪,空氣、採光都不好,那就等於,你醒著的時間都處在一個環境不良的地方,長期下來,會讓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都處於一種不快樂的狀況。」曾以身試法的過來人林黛羚,如此地確信著。

我們都知道,差勁的空間會內耗生產力,而舒適的空間卻能刺激組織的創造力、競爭力,因此,面對每天至少得花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時間所處的辦公室來說,讓環境「變好」其實比「好看」更重要,比起新穎亮麗的設計,提升「機能」和「舒適度」,才是真正改善工作氣氛和產值的關鍵。

曾勘查、改造超過上百個空間案例的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強調,人體就像是一副行動的肺,分秒都在呼吸的我們,懂得安裝濾水器和飲水機來過濾喝下的水、引光線入室,甚至連養殖豬隻、雞鴨畜舍的溫溼度都經過嚴格地控管,但卻很少人會去關心自身所吸入的空氣品質,「所以改善空間的根本就要從『空氣』開始下手。」他這麼說。

然而,想讓空氣變好的基本策略就是「換氣」,也就是讓空間有能力吸入新鮮空氣、排出熱能與廢氣。邱繼哲舉例,多數人以為關上門、開空調就能調節空氣,但實則不然,那僅是讓身體反覆呼吸空間中的溼氣、穢氣而已,沒有循環效果,反而還讓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讓人昏昏欲睡,「對成天關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來說,自然會影響到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因此,促進循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冷氣時將上方窗戶打開,讓往上飄的熱能排出。

近期剛啟用三個月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的高雄總部(以下簡稱:基金會),就是用「換氣」取代「冷氣」的示範案例,基金會辦公室位在一座東西向(有西晒問題)辦公建築裡,每層樓雖然多達百坪,也有一整面的玻璃帷幕能引入光線,但因僅有一扇窗,致使空氣品質非常差。

為員工「換來」新鮮空氣

「這裡原來的狀態,應可算是全台灣數一數二條件很糟的辦公室!」基金會主任李翰林這麼形容改造前的景象,他說,因為整面玻璃帷幕都無法開窗,而整層辦公室的換氣僅能依賴唯一的小型窗戶,使室內極度悶熱且不透氣,若是在炙熱的夏天,身處其中必定會感到更加不適,更不必說在裡頭專心工作。

「窗戶不夠,只能依靠大型冷氣來緩解悶熱,但問題是,這樣除了有噪音,新鮮空氣還是進不來,外部日晒的熱氣也無法排出,用電量因此暴增,非常耗能,陷入惡性循環。」但李翰林表示,因為這個空間是捐款人借給基金會使用的,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十分寶貴,為了落腳在此,基金會決定好好改善環境,於是找上了建築與環境控制專家邱繼哲,為辦公室進行一場「大改造」。

「比起住家,辦公室環境中有更多像是影印機、印表機、傳真機和電腦的裝置,長時間悶在其中,不僅容易頭暈和咳嗽,也是造成更多疾病的根源。」邱繼哲分析,這些設備通常會散發熱能,油墨也會散播在空氣中,再加上若有使用含化學毒物的墨水、油漆或塗料,更是增添空間裡看不見的「危險因子」,基於此,對地球公民基金會而言,控制空氣品質、促進循環、加強隔熱,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三件事。

首先,綠適居團隊先是在全層唯一的窗戶口處,加裝能引入室外空氣的通風扇,也在室內裝設了濾氣設備,確保人體不致吸到由外部引入、恐有PM2.5(懸浮微粒)汙染之虞的髒空氣;但只有乾淨還不夠,還得透過在各角落加裝循環扇的輔助,促使新鮮空氣均衡地在室內流動,讓每個員工都能因此受益。

至於在整個空間中溫度最高、最容易悶的玻璃帷幕一側,則加設了一道兼具排氣功能的玻璃隔熱層,能擋住太陽直射的熱輻射,阻絕熱能,還能藉此將室內熱氣送出去。在採訪當下,高雄正逢豔陽高照,我們比對了裝在隔熱層內與外的兩副溫度計,溫度竟然相差高達近二十度,「現在即使外面是大太陽,但因為室內空氣品質獲得改善、不再悶熱,我們其實不一定要開冷氣才能上班。」李翰林這樣說。

但改裝完成後,又該用什麼標準來判定空氣品質的確變好了呢?事實上,市面上現已有販售室內二氧化碳偵測儀、PM2.5偵測儀等各種裝置,這些儀器可隨時透過各項數值來提醒人們「該開窗了」、「該除溼了」或是「該開循環扇了」,為辦公室添購這些裝置,就如同聘雇了一個「空氣品質小祕書」,為上班族把關空氣品質的優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空氣循環不良 ↑ 某學校的總務處即使有加裝氣窗,還裝了多種風扇,卻因安裝方式錯誤,導致室內空氣循環不良、悶熱無比,比吹冷氣還耗電,更徒增運轉噪音。(圖片/台灣綠適居協會)
示範性辦公室 ↑ 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總部位於沒中央空調、不通風的老舊商辦大樓裡,但經專業團隊妙手回春,現已搖身一變為兼具採光、透氣、節能的示範性辦公室。
舒適工作環璄 ↑ 即使夏天,地球公民基金會員工不必開太強的冷氣,也能專心、舒適地工作。
大片落地窗 ↑ 位於窄巷老寓的和築開發,刻意開了大片落地窗,讓員工隨時呼吸新鮮空氣,也能觀賞庭院裡的綠意。
老公寓改造 ↑ 創業青年將老公寓改造成工作室,部分出租,其餘為自己販售冰淇淋的空間,即使在窄巷,採光仍佳。
外牆植栽 ↑ 屏東科技大學員工自發改造在汙水處理廠區內的辦公空間,在外牆栽種可收集雨水的植栽,美觀又環保。
露天庭院 ↑ 慈濟靜思書軒辦公室的露天庭院,位處十四樓,將關渡平原盡收眼底,如此像家一樣舒適的辦公室,也是許多人的想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