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中國佛窟巡禮 妙音迴盪數千年

撰文.攝影/袁蓉蓀

一次和石刻親密接觸是二十世紀八○年代初的事了,表叔騎著當時在成都市還不常見的YAMAHA(台灣山葉機車)125CC機車,載著我去看大足石刻。那時,重慶市還屬於四川省,成渝高速公路(四川省第一條高速公路)也尚未建成。

我們經過蜿蜒起伏的老成渝路,費時一天才到大足寶頂山。雖然弄得灰頭土臉、背痛腰酸,但當時我年輕氣盛,一下摩托車便拿起海鷗4B相機拍了起來。當時我並不知道拍攝的對象是何方神聖,只是走馬看花地拍了兩卷一二○黑白膠卷,以紀念到此一遊。殊不知,這卻為我二十多年後系統性地拍攝石窟造像埋下伏筆。石刻造像的精美絕倫,佛、菩薩威儀中的慈眉善目,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後來,攝影慢慢開始伴隨我的生活。無論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或是歷史古鎮、傳統民俗,我皆熱衷於尋覓心儀的影像。我偶爾也順手拍攝一些石刻,不過大多淺嘗即止。二○○五年,一次鄉間古道的探尋之旅使我豁然開朗:一龕位於荒山草叢中,長滿苔蘚的古代石刻造像吸引了我。

石像雖然風化殘損,但慈祥的微笑仍然隱約可辨,石板路上積水的馬蹄印似乎訴說著佛與眾生的千年故事,霎時間萬籟俱寂,似聞梵音,猶如一陣清新的風吹過,靈動山間,就此萌發探尋、拍攝古代石窟的想法。

我醉心於石刻上千年風蝕的道道石紋和斑斑石花;摩崖石刻上殘存的硃砂、石青等礦物質顏料歷經歲月洗禮後的迷人光彩;盤根錯節的古樹和慈眉善目的菩薩一同呼吸曠野的清新空氣;特別是那些穿過浩瀚歷史風塵的石刻造像,它們臉上端莊肅穆的神態,千年不變,使人著迷。由此,我開始系統性地研究、拍攝巴蜀石窟,經年累月地翻山越嶺,行走於巴蜀大地。遍訪西南石窟造像後,進而產生求真溯源的願望,追尋佛教石窟傳播的步步佛跡,跋涉天南地北,彈指間,酷暑嚴寒已十載。

自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後,公元一世紀印度逐漸有佛像之雛形。起先,無非是以山間洞窟作為佛教徒禪修、生活之用,之後人們鑿洞開山成窟,還在洞中置佛像、佛塔之形,並在窟中描繪壁畫,就此產生了石窟寺。

源自西域,立足中原

最初,石窟造像與壁畫是供佛教徒禪定時觀想之用,其後才演變出裝飾功效,石窟開鑿愈來愈輝煌壯觀,千年的石窟藝術也由此誕生。敦煌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的北壁有初唐時期所繪的張騫出西域圖,印證佛教傳入中國,乃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求取佛法這一傳說。至此,石窟造像藝術也隨著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的商賈駝鈴聲傳入中原,與中國傳統雕塑、繪畫、建築相融合,生根發芽,成就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

宗教和藝術都是人類深邃的情感啟示。美學家宗白華說:「文學藝術和宗教攜手數千年,世界最偉大的建築雕塑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學作品也基於偉大的宗教熱情。」以鳩摩羅什(東晉時期漢傳佛教高僧)為代表的僧侶在北方大量地譯經傳道,得到皇家王室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中原大地上,高僧大德誓志宏法,晨鐘暮鼓不絕於耳,伴隨佛教傳播逐漸中國化、世俗化,石窟開鑿造像也如火如荼地展開。

尋跡探訪後,我發現佛教石窟往往與絲路古道上的重鎮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離城鎮不遠的山岳,有河流且岩石易於雕刻,大多有佛窟的存在。也因為依傍著位處交通路線上的城市,有了來自香客和佛寺源源不斷的補給。而石窟隱身山野之間,也營造了絕佳的禮佛修行環境,讓人不禁由衷讚歎古人的智慧。

石窟是佛教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宗教的虔誠使來自各地的工匠、藝術家創造一窟窟、一龕龕精美絕倫的佛教藝術作品。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開始,沿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再從陝北到中原腹地,一路綻放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天龍山石窟、響堂山石窟等朵朵蓮花。

然而,北方的戰亂卻中斷了石窟開鑿的漫漫花季,中原大地結束了大規模造像的歷史。柳暗花明又一村,唐皇兩度入蜀避禍,社會政治活動重心一再南移,石窟藝術的火種隨著接踵而至的士紳、商賈、工匠傳入巴蜀地區,由廣元千佛崖、皇澤寺,巴中南龕、水寧寺,到邛崍、蒲江、丹棱、夾江至樂山大佛,再到安岳臥佛溝、華嚴洞,大足寶頂山、北山石窟,巴蜀大地延續了中國石窟藝術史,猶如中國石窟這部史書的下半闕,石窟造像藝術達到鼎盛輝煌時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飛天浮雕 ↑ 鑿於北涼時期的金塔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肅南縣,是北涼王沮渠蒙遜為其母所建,中心方柱四面分三層開龕造像,龕內佛坐蓮台,側立菩薩,大多面相渾圓,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容貌和服飾特徵。龕頂的飛天浮雕上身和雙腿懸空,身姿呈「V」字形。
須彌山石窟 ↑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須彌山石窟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為方形的中心塔柱式窟,屬北周中心柱佛窟。塔柱每面各開一龕,洞窟四壁開龕,還有一壁三龕,龕形雕飾講究,窟內保存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造像與壁畫。
麥積山石窟 ↑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石窟保有兩百多個窟龕,規模最大者為隋代華嚴三聖窟。
孔雀明王窟 ↑ 四川省安岳縣雙龍街鄉孔雀洞的宋代孔雀明王窟。四臂的孔雀明王坐在高二點三公尺的孔雀石雕上,右手舉於胸前,左手執蓮蕾,右下手托貝葉經,左下手捧蟠桃。這裡曾有一座名為孔雀寺的小廟,窟內設有廚房和爐灶,住戶周世夏一家與孔雀明王相伴幾十年,周家保護著佛像,明王也庇護著周家。近年,文物局已幫周世夏另蓋新房,周家搬離後,孔雀明王也重見天日。
龍門石窟 ↑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屬世界文化遺產,經北魏、東魏、西魏、隋、唐、五代、宋代等歷朝大規模營造,形成長達一公里的大型佛窟群。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奉先寺毗盧遮那大佛窟,鑿於唐代高宗時期,高約十七公尺的主尊毗盧遮那佛是以武則天的形象雕刻。
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 四川省樂山大佛聳立在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的凌雲山崖壁上,高七十一公尺,古稱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據載,唐時該區江水兇猛,常有船毀人亡的悲劇發生,海通禪師為壓制水勢、普渡眾生,乃募資開鑿,歷經九十年始完工。
寶頂山大佛灣石刻 ↑ 重慶市大足區寶頂山大佛灣石刻屬世界文化遺產,第五龕為宋代華嚴三聖像,高約七公尺,毘盧遮那佛居中,垂目下視,左手結印,右手平伸;佛的左側為普賢菩薩,戴五佛寶冠,雙手捧舍利寶塔;佛的右側為文殊菩薩,頭戴高花冠,左手托七重寶塔,右手扶塔身。後壁刻有八十一個小圓龕,皆為寶頂山石窟開創者僧人趙智鳳的坐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