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246

撰文/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苑珠林》卷十四:「昔佛滅後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羅漢優婆質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山安置佛窟。」如果這是佛窟的濫觴,那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羅列在中亞古絲路乃至東到今中國境內的佛窟遺址(詳見《西域記風塵》書),就是佛教文明一度璀璨的最佳示現。佛窟就是石窟寺,窟內雕有佛像及宣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故事的壁畫等,或有藏經之穴與禮敬三寶的供品等。我曾經在承載著千餘年歷史變遷的斑駁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前,試著去體會玄奘法師所寫:「王城東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寶飾煥爛……」,也曾在塔里班摧毀大佛像後再訪舊地,感傷人類之愚昧與無常,也懊悔著當年不曾更用力留下更多的影像記載。更數次留連莫高、榆林等窟,讚嘆壁畫如何之精緻、佛像如何之莊嚴。佛窟對我來說不再局限於宗教聖地,它更代表著歷史的長河匯流著歷代文明藝術之薈萃處。

《經典》封面照片是四川省內江市建於唐代的東林寺內,二戰時曾被日軍轟炸,倖存的千手觀音嵌鑿在深深的石崖內,高寬各約七公尺多。半浮雕的觀音端坐於須彌台上,面部線條溫潤,雙目微垂,神態安詳。也許是窟中的黝暗氛圍,也許是信徒們的老邁,攝影家袁蓉蓀所拍攝的照片多了些濃郁的滄桑感覺,但仍存在佛寺應有的肅穆莊嚴,對近代宗教在中國境內所遭遇的大浩劫,如今雖逐步有條件的復甦中,就如同照片側邊有著一縷斜光穿越合影的信徒投射在下方的供品上,讀者應可如此自己解讀這層隱喻。

十餘年來袁蓉蓀探訪中國境內十八省八十餘縣市的千餘佛窟,直如一趟趟的朝聖匯集的大壯遊,而他從起初動情於佛像造型入門,多年的穿梭拍攝後,他更適時加入時間與人的動態因素,除了佛窟與佛像造型外,也巧妙地融入遊客、信徒、生活週遭的百姓與佛窟的互動,於是攀爬大佛頭頂的頑童、佛像前到此一遊的遊客、唐代佛龕與兀自耕地的農人,游泳完在佛窟中更衣的年輕人,或是虔誠在佛像前禮拜的信徒,這些雖或打破了我們原先對佛像需得禮敬的傳統教誨,但也是佛法如何與當代中國互動的種種面向的最佳見證與詮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