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台灣】日本時代台灣校園建築 現代教育濫觴

撰文/凌宗魁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灣日本時代的教育事業,起於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推行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甫進入日本時代即於台北市芝山巖惠濟宮後殿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國語傳習所,至日本時代晚期,全台灣小學逾千餘所,義務教育普及率超過百分之七十。日本時代的初等教育最初設公學校、尋常小學校、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等,以不同族群的家庭母語作為教學課程設計區隔,日本時代後期則因應《國民學校令》頒定而皆改為國民學校。

中等教育於各大城市設立普通科高等學校,男女分校並以地名加上成立順序為校名。為普及教育需要的師資人力,採公費師範學校制度,另外還有農業、林業、商業及工業等專門實業學校,培育現代化所需人才。一九二○年代開始籌畫開辦設有預科性質的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作為進入帝國大學的銜接教育,一九二八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是大日本帝國的第七所帝國大學,也有許多台灣人負笈日本,留學台人達二十萬人。

各級校舍肩負帝國文明開化使命,從早期借用台灣民間廟宇空間,到陸續興建木造、磚造乃至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永久校舍,明治到大正年間,校園建築風格大致延續現代教育起源的西方古典樣式的歷史主義風格,以西洋列柱和拱圈等裝飾語彙傳達有別於書院和私塾的現代化教育表情。然而當時台灣校園設計的準則,深受總督府技師近藤十郎理念影響,他認為校園不宜過於富麗堂皇,避免學生養成驕縱心態,所以學校建築比起彰顯帝國統治權威的其他官方廳舍,稍顯素簡樸拙。進入昭和時代,因應工商業政策與材料進步帶來的社會思潮轉變,裝飾藝術(Artdéco)風格較為抽象,幾何的圖案表現也出現在校園建築,運用在局部的山牆、玄關門柱,提點畫龍點睛的造型效果,也反映校園學生青春躍動的活力。

義務教育起點的初等教育

原名寶公學校的台南市立人國小,即屬於尚存具有代表性的裝飾藝術風格作品。寶公學校位於台南市北區,名稱來自所在地行政區寶町,創立於一八九八年,最初名為台南縣第二公學校,教室原先借用水仙宮附近的府城三郊總部三益堂(今台南市永樂市場)上課,後在德慶溪北側原軍營北廠建立正式校舍,又因校舍被充作台灣南部共進會展場而加蓋禮堂。完工之後男學生移至此上課,女學生移到外新街育嬰堂,並於赤崁樓北側台灣縣衙新建校舍,創設「台南市女子公學校」(今台南市成功國小)。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人數,陸續拆除舊校舍,並於基地東側及南側邊緣建平面呈L型的新校舍,一九三八年落成,後改名為寶國民學校。戰後又改名為台南市北區第一國民學校,次年再改為立人國民學校以紀念孫立人將軍,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後改為立人國小至今,現為台南市市定古蹟。

寶公學校本館(忠孝樓)主入口設於面對西門路的轉角,進入大門後斜切進學校,是較少用於校園建築,反而大量運用於州廳、警察局等官方廳舍的配置手法,作為當地地標的意圖相當強烈。門廊柱頭、雨庇屋簷帶飾及正面山牆的幾何造型垂直線條,屬於昭和時代在台灣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的經典校園建築代表作品,基座以粗石疊砌裝飾,增添基礎厚實的視覺效果,淺色草綠面磚則是鋼筋混凝土普及後的裝飾面材,也是當時流行的配色。屋頂則採用切角背心頂,中脊凸起和山牆呼應,搭配出非常具有特色的天際線。

台中市清水國小成立於一八九六年,最早在清水舊文昌祠(今電力公司清水服務所)設立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後陸續改名牛罵頭公學校、清水第一公學校、清水南國民學校,新竹台中大地震後遷至現址新建校舍,平面呈「ㄇ」字形,開口朝西,單層磚造校舍環繞運動場,並有西洋古典風格的柱子撐起串聯南向及西向的迴廊。戰後改制為台中縣清水國民學校、台中縣清水鎮清水國民小學,今為台中市市定古蹟。

清水地方富庶,孕育大量人才,清水國小校友也名人輩出,包括日本時代倡議民族自治的地方文人楊肇嘉、二十四歲擔任宜蘭郡守的楊基銓、戰後首位最高法院院長王甲乙、《王子雜誌半月刊》創辦人及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師大體育系教授楊基榮、慈濟基金會創辦人釋證嚴、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前交通部長蔡堆、富邦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蔡楊湘薰、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錦繡文化董事長許鐘榮等,輝煌校友譜系少有其他國小能媲美。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單層磚造的台中市清水國小 ↑ 一九三○年代小學教育開始普及,校園建築的風格也愈趨多元,單層磚造的台中市清水國小則是代表之一。
台南長榮中學的教堂暨音樂館 ↑ 教會很早就在台灣推行現代西方教育,台南長榮中學的教堂暨音樂館即是跳脫官方技法的案例,正面的綠釉花磚與酒瓶,屬融入台灣漢人民居特色的設計。
英國都鐸式風的台灣師範大學 ↑ 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為源自英國的都鐸式風,新人在禮堂前拍婚紗。
哥德風的台中教育大學 ↑ 走哥德風的台中教育大學,與英國牛津、劍橋大學類似,突顯出當時日本欲學習歐洲文化的企圖。
仿羅馬風的台灣大學徐州校區 ↑ 歷史悠久的台灣大學徐州校區,風格取法自中世紀修道院的仿羅馬風,如今中庭和周邊長滿了茂密的綠蔭,也為高度開發的台北留下一抹古典的綠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