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樹之間】 行道樹 打造都市美感與新生態

撰文/楊森豪(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台北市寸土寸金的都市環境中,可供植物生長的公園綠地僅約占百分之五左右的面積。這是扣除盆地周圍山域丘陵、地勢低漥及河川地等,所剩餘的「都市發展地區」,其中公園與綠地二者所占的面積比例。

而台灣其他另外五個直轄市的狀況與台北市差去不遠。我們若回頭看台灣現行的《都市計畫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目前六都所占的比例仍是不足。

百分之五,相較於倫敦的百分之四十七、紐約的百分之十九、東京的百分之十二,其實是非常低的數值,而在日本科學技術院的報告中則認為理想值應該為百分之三十。其實公園、綠地只是在都市內水泥叢林中,對於緊密壅擠活動空間的舒緩而已,稱不上是完整的「植被地」,目前在歐美國外更進一步追求「樹冠覆蓋率」,透過航空照片、衛星影像計算「樹冠面積」占城市比例。在台灣,公園、綠地比例已偏低,遑論樹冠覆蓋面積的計算,整體都市內居住品質相對不理想。

「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樹木,一般統稱為『都市林』,它包含了公園與綠地內的樹林、成排的行道樹、校園內的樹木,或是社區老廟旁留存的珍貴老樹都是。」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環境部主任黃奕珣如此告訴我們,「都市林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同時也是都市中提供遮蔭、降溫甚至綠美化環境的主要樹種。」

然而除了公園、綠地之外,以台北市為例,還有為數多達八萬七千五百九十一棵的行道樹分布在道路中央或兩旁,形成線形路廊遮蔭人車,有時還形成都市內獨特的街道景致。

行道樹的引入

在都市內美化景觀、遮蔽隔音、調節微氣候的行道樹起源於歐洲,也因此早在荷蘭時代台灣就曾在台南官田地區引入行道樹,依據樹木學家廖日京的考證,荷蘭人當年在台南所栽種的行道樹有可能就是芒果樹(土檨仔)。「然而現今仍存最古早的行道樹,則是位於屏東縣里港鄉茄苳村的「茄苳王」;這株樹齡五百年左右的老茄苳樹,是早期荷治時期種植的一百八十株茄苳樹中僅存的一株。」荒野保護協會專案專員沈競辰如此告訴我們。

行道樹的種植其實是很功能性的,常選擇易栽培、抗風、抗污染等樹種,甚至還加上了可供食用的芒果作為考量。到了日本時代,行道樹的考量更為多元,甚至還從東南亞各地引進許多景觀樹種。依一九二○年台灣總督府營林局出版的《台灣行道樹及市村植樹要鑑》記載,台灣都市內與鄉村市街中的行道樹大略有小葉南洋杉、肯氏南洋杉、木賊葉木麻黃、垂柳、印度菩提樹、麵包樹、銀樺、鳳凰木、雨豆樹、羅望子、印度紫檀、鐵刀木、金龜樹、大葉合歡、洋紫荊、盾柱木、阿勃勒、烏臼、橄欖、桃花心木、番龍眼、蘋婆、大花紫薇、大葉桉、火焰木、大王椰子、海棗、檳榔等外來種植物。

日本時代引進了這些樹種,一些僅停留在試驗階段,未能推廣運用;而一些植物適應良好,成為今日重要的造林及景觀植物。例如木麻黃、南洋杉成為常見的海岸線與平原的景觀樹;一八九七年將原生於馬達加斯加島的鳳凰木引入而成為受歡迎的植物,五到七月紅豔綻放的花朵更成為戰後台灣畢業季的象徵,而鳳凰木適合生長在熱帶氣候、耐旱、全日照環境,也很適合熱帶風情、冬季為乾季的南台灣,也因此台南市選擇它作為台南的「市樹」。

也隨著日本時代引入西方都市計畫的概念後,當時在台灣的各城市中也逐步進行「市街改正」。這套都市計畫開闢道路、圓環並形塑街道立面,並興建下水道、自來水道等,而道路兩旁的行道樹栽植更是當時亮麗的城市風景之一。例如日本時代的台北將清代舊城牆拆除後建設而成的「三線路」,在道路中央就種植著榕樹、蒲葵、樟樹等樹種;而在台中,則是透過都市計畫,將劉銘傳未實現的台灣省城打造成日本京都般的美麗都市,而今日的台中市台灣大道,在當年道路兩側則種植著樹型優美的鳳凰木。

這些當年栽植的行道樹,有些因著機緣仍保留至今,例如名為「敕使街道」的中山北路或是愛國西路的「三線路」格局。然而更多的行道樹則是在都市發展過程中,逐步地被搬移、改種、反覆地種植,甚至於直接移除行道樹以打造「明亮」的街景,例如上述位於台中火車站前舊城區的台灣大道路段,早年優美的鳳凰木早以被移除殆盡,今日道路兩側就緊貼著都市樓房,毫無都市美感!這正反映著行道樹的「功能性」角色與它不受市民重視的特點。

時至今日,位於台灣各都市舊城區內的街道面臨著車道、機車道或兩側停車空間使用上的不足,因此在道路旁的行道樹常是被移除的對象。然而在新開闢的寬敞道路或是新重畫區,行道樹必然是道路中央或兩旁的「附屬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茄苳王 ↑ 屏東縣里港鄉茄苳村樹齡約五百多年的「茄苳王」,相傳是荷蘭時代一整排茄苳行道樹所僅存的一株。生長繁盛的樹冠下,也是當地居民聊天的場所
阿勃勒與鳳凰樹 ↑ 開花植物為都市帶來豐富色調,台南成大校園旁的阿勃勒黃花與鳳凰樹紅色繽紛花朵,為街景帶入不同時令的季節色彩。(攝影/黃郁清)
行道樹移植工程 ↑ 大巨蛋周邊行道樹移植工程時,因處理方式、移樹定植地點狀況不佳等問題,造成民間環保團體與施工單位之間爭議。(攝影/黃世澤)
白千層 ↑ 白千層樹型高大優美,然中心腐朽、空洞常在颱風時倒塌造成傷害。
花園城市 ↑ 腹地不大的新加坡在都市中廣設公園、綠地,也在填海陸地中打造展示熱帶園藝和園林藝術的濱海灣花園,展現舉國綠化的「花園城市」樣貌。(攝影/安培淂)
敦化南路分隔島行道樹 ↑ 朝陽穿透敦化南路分隔島行道樹,不同樹種搭配組成的人行空間,除了在豔陽天提供遮蔭,更是市民戶外休閒的好場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