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台灣】美感校園再造 孵化美的公民

撰文/陳芛薇(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座校園裡,有著阻絕校內外的高聳圍牆、教室外的冰冷鐵窗、外牆上的凌亂管線及外掛窗型冷氣、千篇一律的二丁掛牆面和磨石子地板、未經好好修剪的雜亂植栽,以及鋪滿水泥鋪面、人工PU跑道的運動場。學校呈現死氣沉沉的灰白色調,甚至有些灰白牆面還蒙上了點點的陳年汙垢,更不論隨意貼上的公告、四處擺放的打掃用具。

這是你記憶中的校園嗎?

早期學校因容納學生上課需求而生,不僅沒有以使用學校的師生角度設計空間,或是設計時僅強調機能,絲毫沒有納入美感。學校對許多學生而言,僅是一個上學、上課的空間,下課後就匆匆離開,學生求學或是畢業後,都未能留下任何校園環境中美的記憶。

美感思維應該隨時代緩緩進步,照理擁有最多青春活力的校園,卻停格在過往那個不講求美的年代。

校園美化1.0

「要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他的環境。」美國教育家杜威曾這麼形容環境之於教育的重要性。

這二十年,政府開始反思教育缺乏讓學生思考的環境。同時也思考著過往注重專業性的藝術教育課程,培育出少數藝術領域的菁英,但提升全民的整體美感思維有限。

於是除了藝術教育,台灣也著手推動美感教育。在過去,台灣校園環境的規畫多半建立在機能之上,少有對美感的追求和講究,直到近年政府、學界開始重視「境教」,催生了校園環境全面健檢、設立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美感」校園的意識才逐漸興起。

台灣校園美化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曾參與數項校園環境計畫的文化大學景觀所所長兼系主任郭瓊瑩觀察,學校先是以學生藝術創作妝點校園,接著九○年代宜蘭縣率先發動並遍展全台的「無圍牆運動」,到後來的綠色生態校園。立基於改善校園環境的訴求,透露著學校開始加入不同元素,嘗試改變因機能而生的校園。

但學校美化常有跟風效應,像是師生共繪的彩繪牆、公共藝術,及近期的3D地景彩繪,都是不同時期所流行的校園美化。針對這類美化思維,空間、美學相關專業學者都頻頻搖頭,郭瓊瑩指出這作法比較便宜行事、缺乏整體性,「早期沒有什麼美感教育,只有美術、美勞教育。即使到今天,很多校園的圍牆都還是彩繪,學生的作品就把它貼上去,或叫人來畫,可是這東西不代表你有美感的感覺。」

學校美化思維的局限,來自於教育工作者多非美學專業背景,且缺乏可以參考的校園範例,於是僵化、呆板的學校一再被複製。但在專家進駐校園計畫,或是教育工作者翻轉思維後,激發出更多美感校園的可能。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曾如此詮釋,「美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協調與適中。」

何謂「美」?並非見仁見智,或是沒有原則可依循,然而校園中各項建物、設施皆是構成美感校園的要素之一。

再造的基本原則

高雄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姚村雄曾撰寫〈美感境教學習〉一文,為台灣校園美感環境現況把脈,從建築、景觀、環境等面向切入校園問題,同時提出再造方向。

以硬體建築面來說,學校中除了老舊校舍疏於維修而顯得黯淡,新建校舍在規畫上,也往往未考量須與老舊校舍風格一致,造成風格迥異的新舊建築立於同一校園腹地中,大大影響校園整體的視覺協調性。

歷史悠久的老松國小提供了新舊建築協調的參考範例。老松國小坐落在台北市萬華區剝皮寮歷史街區旁,其中一棟校舍被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三棟三層樓高的舊校舍將校園圍成「ㄇ」字型,淡棕黃色的建築本體,保留著當時的迴廊、圓拱設計,整體古樸優雅。而新建的校舍,設計上雖與舊校舍不同,但色彩承襲舊校舍色調,將「ㄇ」字型舊校舍圍起,與整體校園融為一體,靜靜地散發出愈陳愈香的美感。

色彩呈現出不同的視覺魔術,是環境改造的一大重點。有別於新舊校舍色系特意保持協調的老松國小,許多學校經常未能妥善發揮顏色魔力,不是「過多」就是「不及」。過度使用色彩的學校,東一塊、西一塊不同色系,欠缺顏色整體搭配。而缺乏色彩的學校,禮堂的大紅布幔、宣揚學校事蹟的紅布條,則成了乏善可陳的校園中少有的顏色。

在景觀方面,大樹、草地等綠色景觀也是構成美感校園的重要元素。早期,校園地板偏好以方便清理的水泥、柏油等硬鋪面地,缺乏綠色生態的調劑,像座硬邦邦的水泥叢林。即便種了植物,不少學校也疏於修剪、維護,衍生出許多形同荒廢的生態園,而植物茂密的枝葉擋住光線,也讓校園變得陰暗,淪為師生們不喜歡造訪的角落。

有別於上述陰暗的校園景觀,老松國小就充分利用了綠色植栽的點綴功能。從位於老松國小中心的操場往四周望去,天際線滿是附近街區的高聳建築,但老松國小裡卻綠意盎然、別有天地,四周的校舍前方錯落著高高低低的樹木,繁茂的綠色枝葉更襯托出歷史古蹟學校的典雅。

除了建築、景觀等,如能善用幾項美學原則,像是以「減法美學」移除校園中突兀的公共藝術品,或是隨意擱置的臨時告示牌、打掃用具等,就能減少視覺上的大小「汙染」,並增加校園美感。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宜蘭縣羅東高中 ↑ 宜蘭縣羅東高中移除操場後方的灌木叢,師生們在臨水而建的木造平台上國文課。校內與校外的水圳、田園顯得更近了。(攝影/鍾英欽)
台北市老松國小 ↑ 高聳建築旁,近百年的台北市老松國小校舍保持著古樸設計,校舍前更是種滿綠樹,保有都市喧囂中少見的靜謐。
家長接送區 ↑ 台北市民族國小川堂是家長接送區,擺上圖書和設置座位,讓學生可以邊看書邊等家長。
廁所改成半開放實驗劇場 ↑ 宜蘭縣復興國中將閒置多年的廁所改成半開放實驗劇場,牆面保留舊牆紋路,地板則用舊課桌椅打造。
玻璃畫板 ↑ 孩子無憂無慮地在玻璃畫板上畫著圖,透過上方的水龍頭,可以輕易清洗畫板。
大樹教室 ↑ 桃園市霄裡國小校園一角原先充滿蚊蟲、乏人問津,在打開塵封數十年的湧泉之後,成為多元課程、師生休憩的大樹教室。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