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老時光 新活水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

撰文/賴英錡(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午八點,走進社區裡人聲鼎沸的巴剎(Pasar,馬來語的「市場」),立即被菜販宏亮的叫賣聲所吸引。每天,村民都在此買賣新鮮蔬果、蛋豆魚肉等日常食材,還不忘閒話家常個幾句。若是肚子餓了,還能來上一碗道地的廣東雲吞麵、客家豬腸粉、海南吐司,或是印度煎餅(Roti Canai)和香醇拉茶(Teh Tarik)。

再往村裡整齊劃一的街道走去,僅一、兩層樓高的花園洋房和木製板屋櫛比鱗次,長輩們坐在自家門前含飴弄孫,年紀大一點的孩童在路旁追逐嬉戲,形成一幅寧靜和諧的鄉村景致。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近七十年前這裡曾是肅穆森嚴、生活困苦的地方。

時間回到一九四二年,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日軍勢如破竹,不到半年便擊退當時殖民馬來亞半島長達百年的大英帝國,展開約三年又八個月的殘酷統治。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英軍和主要由華人組成的共產黨游擊隊選擇合作抗日,抵抗日本氣焰高漲的軍國主義。

戰後,英國政府重返馬來亞,試圖重建殖民政權,但在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古老的殖民帝國早已搖搖欲墜,國內沉重的財政負擔使其無力再對馬來亞進行有效的統治,而戰後興起的民族自決風潮也席捲馬來亞半島,在幾次協商未果後,擔任共產黨總書記的陳平發起了武裝抗英行動。

一位不願具名的前馬來西亞共產黨員感嘆:「當年共產黨退守森林,採游擊戰的方式抗日,對馬來西亞日後的獨立建國付出了許多努力,功不可沒。但後來卻被英國和馬來政府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籤,實在是很不公平。」

為了有效打擊共產黨,英國殖民政府於一九四八年公布緊急法令,宣布馬來亞半島進入戒嚴狀態。隔年,實施《布里克斯計畫》,將原本散居在鄉間各地的華人集中到特定的範圍內,並於出入口設立閘門,嚴格限制居民的進出自由,為的便是切斷共產黨可能從華人身上獲得的物資補給。根據馬來西亞華裔博物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四百五十二個這類的村落,稱作「華人新村」。

新村耆老話當年

「當年英國人用鐵絲網圈出一塊地,把原本住在鄰近地區的華人全部聚集起來,僅留下幾個大門供進出,就好像住在雞籠裡一樣。」安邦新村居民李桂妹婆婆回憶:「早上六點之後可以外出工作,當時的村民大多務農,或是挖錫礦、割橡膠,但是必須在晚上六點以前回來,逾時不候。」

今年七十九歲的李桂妹從小在新村長大,從十歲就開始「洗錫米」貼補家用,並拉拔孩子們長大。她表示,馬來西亞產錫,許多村裡的男丁出外擔任礦工,利用天然湖水沖刷岩石以取出錫礦,而滲出來的水流則逐漸匯聚成小溪或湖泊,婦女們便拿著木盤去洗錫,多少賺一些工錢,稱作「琉琅婆」。

李桂妹笑著說:「洗錫米其實很講究技巧的,技術不好,洗再久都洗不出來。當時一公斤錫米大約能賣十多塊「令吉」(馬來西亞貨幣),可以足足買三天的菜。」當錫礦被挖完後,居民還會在礦湖裡養魚,食用魚供應鄰近的菜市場,而觀賞用的熱帶魚、鯉魚則因為價格好,會出口到日本。

「那時的生活簡直就像是住在集中營!戒嚴時期出入村莊,得先給警衛搜身,米、麵粉、糖、鹽巴全都不能帶出去,以免成為共產黨賴以為生的生活物資。」曾擔任霹靂州務邊縣拉灣古打新村村長的李新才伯伯說:「但還是有一些馬來人警衛不錯,偶爾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通融村民帶一人份的糕點外出,當作午餐。」

他解釋,從新村的名字便能從中推敲當地的風情,例如「拉灣」在馬來語中指「打架」,可延伸為「比賽」之意,而「古打」則指「馬」。原來,該新村的前身是英國人為了打馬球、賽馬,用來養馬的草地。另外,位於檳城州的「馬章武英新村」,即描述當地盛產芒果(馬章),待果熟落地後腐爛(武英)的情形;而彭亨州勞務縣的「雙溪蘭新村」,則指溪裡的生魚(蘭)。

曾擔任吉隆坡增江新村福澤宮總務、今年八十歲的陳文治爺爺補充:「當年英國政府把居民載進新村後,依照各戶人口來分派土地,七人以上給四十英畝(約五十坪),以下則給二十英畝,而且只給每戶兩塊木板蓋房子,剩下的都要自己想辦法。多數人都是把家裡原有的木板拆下再利用,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木製板屋,那些漂亮的花園洋房都是後來才蓋的。」

一九四二年出生的石山腳新村居民蔡日昌,經歷過日軍占領、英殖戒嚴和馬來政府與共產黨的內戰,他回憶:「除了不能攜帶米、麵粉外出,也不能帶外食進來,家裡還得有米牌才能到雜貨店買米。至於在外工作肚子餓了怎麼辦呢,以錫礦工來說,公司會煮大鍋飯,大家就在礦坑旁吃了起來。」石山腳新村坐落於霹靂州金寶縣山區,被群山所環繞,除了有山水一色的優美風景,也是共產黨藏匿的最佳場所。

「我叔叔就是共產黨!石山腳新村建立前,我還曾到山上找過他。後來或許是彈盡糧絕,他選擇下山向英軍自首,最後被送回中國的老家潮州河婆,與我們一別就是七十個年頭。」蔡日昌播放手機裡的短片:「前幾年我們還到中國去探望他,那時他已高齡九十四歲,但對那段和英、日作戰的歲月仍記憶猶新,甚至還能說上幾句馬來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丹絨士拔 ↑ 為防範可疑的共產黨,丹絨士拔新村前守備森嚴。(圖片/翻拍自《移山圖鑒》)
沙叻秀新村 ↑ 比臨吉隆坡旁的沙叻秀新村隨著都市擴張,從鄉鎮邁向城鎮,但仍是鄰近三個新村中規模最小的一個。
琉琅婆 ↑ 安邦新村居民李桂妹年輕時曾是「琉琅婆」,在礦湖邊洗錫米貼補家用,手上的木盤則是當時的工具。
雙溪蘭新村 ↑ 雙溪蘭新村裡存有許多這類木製板屋,保留最早期建築形式。大門上掛著與祖籍相關的地名匾額「江夏」,透露華人飲水思源的觀念。
武吉公滿新村 ↑ 張思勝(右)兄弟坐在武吉公滿新村老家前,他們的父親曾是礦工。
榴槤園 ↑ 置身榴槤園的和維禎以種榴槤為生。近年水果價格好,吸引許多農民種植,成為彭亨州勞務縣雙溪蘭新村的重點發展農作。
馬章舞墨新村節 ↑ 攝影師張榮欽協助家鄉策畫馬章舞墨新村節,用攝影記錄村民的生活,為滿載歷史痕跡的新村,注入一股新活水。(攝影/張榮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