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風土紀】慶讚中元 海港城市的今昔歲月

▲ 攝影/安培淂

撰文/葉奕緯(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顏松柏(經典雜誌攝影)

「今夜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
路燈青青,照著水滴,引阮心悲意;
青春男兒不知自己,要行叨位去;
啊~漂流萬里,港都夜雨寂寞暝。」
〈港都夜雨〉

個台灣很少有城市像基隆這般,在市中心就擁抱一座港口,火車鳴笛到站後,船螺聲總會隨之響起,走在港邊,可以望見紅色橋式起重機錯落,一邊還有肅殺的軍艦、乳白色漁船,以及常年駐點的巨噸郵輪,加上數隻黑鳶不時劃過天際,構成這座海港城市的獨特風景。

三面環山,一面環海的基隆,位處東北季風的迎風坡,冬日時節雨量豐沛,由於中國閩、浙沿岸的冷水流與黑潮在此交會形成豐富漁場,奠定了基隆發達的漁業。此外,離港邊不遠的瑞芳、九份所蘊含的豐富金、煤礦藏,也造就繁盛一時的產業。日本來台大規模築港,加上台灣在全球海運上所處的地理位置,直到二十世紀末前,這座港口持續地為基隆帶來繁榮景象。

俗話說:「入坑未死人先埋,討海死了無通埋。」礦、漁、碼頭業是基隆三大經濟支柱,卻也是危險的行業,加上早年瘟疫、械鬥頻傳,促使基隆人對信仰虔誠熱衷,尤其敬拜「過海守護神」──媽祖,每年一度的中元祭甚至要比過年來得熱鬧。

中元祭的由來與移民械鬥有關,一七二三年,中國東南沿岸的住民渡過黑水溝,沿著海岸線來台發展,移民間有各自的聚落,而基隆港的海岸線,屬漳州人地盤,暖暖、大武崙一帶的山地與河谷,則屬泉州聚落,雙方以獅球嶺為地界,俗語謂「尪公無過嶺」,指當時移民間不會翻過獅球嶺相互交流。

以賽陣頭取代打破頭

基隆文史工作者馬玉明舉例道,當年雙方會在祭祀典禮時叫囂,漳州人會笑說:「恁拜ㄟ全(泉)是豬、全(泉)是羊啦!」泉州人也不甘示弱:「將(漳)豬移到旁邊啦!」種種的情緒累積,使得一八五三年爆發械鬥,雙方死傷慘重。

當地仕紳認為持續下去不是辦法,因此決定把死者遺骨集中祭祀稱作「老大公」,而為了消弭漳泉界線,他們提出結合原有普渡孤魂的習俗,不分漳泉,而改以姓氏輪流舉辦普渡,並以賽陣頭來代替械鬥的打破頭。先人平息械鬥的智慧,傳承至今,已演變成基隆一年一度的大型祭典,更成為台灣第一項無形文化資產。

我隨著返鄉青年成立的「雨都漫步」導覽員馬玉明的腳步,從基隆宗廟祭典文化開始,接連見識宗親會迎斗燈遶街、水燈遊行與燃放水燈等科儀,以及最後的中元普渡與跳鍾馗。為期一個月的祭典中,基隆的街道巷口熱鬧滾滾,隨處可見家庭、公司行號、市場在燒金祭祀,場面歡騰,堪稱全市運動。

中元普渡前一日,基隆主要幹道封街,目的是舉辦一年一度的水燈遊行,遊行排場宛如日本京都祇園祭,去年主普的何藍韓三姓宗親會請到太陽馬戲團編劇張逸軍,在基隆港前展演基隆三部曲,從先民橫渡黑水溝來台,所引發的漳泉械鬥,最後再以「賽陣頭取代打破頭」收場,作為主題表演。「所謂的陣頭,分成武陣(舞龍舞獅、踩高蹺)、文陣(劇情表演),鬥陣頭屬於前者,一方派出獅陣,另一方就得擺上龍陣對抗,再來換對方請到李哪吒持乾坤圈收服惡龍,另一邊則派出父親李靖托塔降子,這就是趣味之處。」馬玉明笑著說。

遊行的目的,是昭告雲遊各地的好兄弟隔天是中元普渡,午夜子時,各宗親會則準備水燈頭到「望海巷」燃放,「放帖仔」給海上孤魂。

望海巷並非一條巷口,而是可以眺望海灣的漁村,著名潛水點「祕密花園」位於此處。基隆小孩從小被告誡不能到望海巷看水燈,因為容易「煞到」(招惹到穢氣),實際到了望海巷,果然沒有半個小孩,多是五十歲以上長輩。而原本漆黑的海邊,也掛上紅、黃色燈籠(水燈排),祭壇上則有道士念經,習俗上,水燈排是為水鬼照明引路,我隨著宗親會扛水燈頭走向大海,點起火,廟會人員手腳俐落地潛下水,推著燃燒中的水燈頭逆浪而行。

遠眺望海巷,有九份山城通明的燈火,前方,燃燒中的盞盞水燈照亮漆黑深邃的大海,再加上少了光害的閃爍星空,構成這片星星的故鄉。農曆十五號,是中元祭的高潮,走近三層樓高、橘色飛簷屋頂的「主普壇」,外頭有專為中元祭搭建的竹棚燈飾,五顏六色的光芒綻放,吸引好兄弟連袂前來,壇前準備的六十道祭品菜餚分成三連桌,分別為西洋桌、素食桌、葷桌。

「中元祭除了有慎終追遠的精神外,還有悲天憫人的博愛精神,我們會為客死異鄉的法國、日本、西班牙人,準備壽司、牛排、紅酒,以及刀叉。葷食桌下,還有道麻油雞,這是為意外離去的孕婦所準備,因男尊女卑的舊觀念,所以將之擺在桌下;每桌末尾,還會擺上空心菜,表示我們有『心』請客、無『心』留客的意思。」馬玉明說。

「別忘了還有動物『米雕』!這跟捏麵人的作法相似,但材料不同,是基隆的傳統工藝,讓好兄弟用餐時得以觀賞。此外還有黃薑與鹽巴,代表『山珍海味』。」米雕師傅林絲婷微笑解釋。

端坐祭壇上領軍祭祀的,是基隆傳承一百五十年的道士家族第五代傳人李戊己。法會末了,鞭炮一鳴,所有人迅速將桌上祭品搶拿一空,目的是用人氣驅趕好兄弟。

若好兄弟執意不走,最後會請到神祇鍾馗送客,請神期間,祭壇前須保持肅穆,靜靜等待扮演鍾馗的人著衣畫臉,直到炮聲響起、神祇上身,只見祂手持草蓆化龍押打五方,咬破雞冠取血獲得靈力,突然間,祂舞起青峰劍向五方鎮壓,威儀赫赫,使滯留普渡場上的好兄弟各歸其所。

近年在基隆從事社區改造工程的張之豪說:「我們希望中元祭嚴謹但不嚴肅,當年輕人討論中元祭時,能像去逛夜市、唱歌一樣輕鬆。」張之豪也感嘆道,今年舉辦普渡、遊行的人,跟十年前的陣容一模一樣,現代的資訊取得、散播容易,年輕人應該主動認識家鄉,並親力實踐,別總是讓大把年紀的長輩一邊淋著雨,還得一邊推著厚重的水燈遶街遊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獅球嶺上俯瞰基隆市區和港口 ↑ 獅球嶺上俯瞰華燈初上的市區和港口全景。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基隆,日治時期開始清除海中礁石,建設港口設施而成為今日樣貌。
北管陣頭 ↑ 北管陣頭與中元祭的由來密不可分,早年倡議用「賽陣頭」取代「打破頭」,北管也在基隆分為福祿派與西皮派,彼此以陣容與曲藝較勁。
主普壇中元祭中元祭 ↑ 二○一七年由何藍韓宗親會(三姓組成的宗親會)在主普壇主辦的中元祭,吸引許多當地居民和觀光客前來參與。
分送糕餅、供品 ↑ 在中元普渡儀式後,法師將糕餅、供品分送給前來參與的民眾,用集中的人氣驅趕無形的好兄弟。
崁仔頂漁市 ↑ 人聲鼎沸的崁仔頂漁市位在慶安宮媽祖廟隔壁,從十九世紀至今仍是基隆港主要的漁獲交易地點。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