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藝文倫敦 生活即藝術

撰文/白舜羽、魏君穎
攝影/金峰Justin Jin

身、盥洗、換衣服,吃早餐或是不吃,然後通勤上班。這是大多數人的日常,尤其在倫敦這個大都會中,每天有上百萬人次在地鐵裡穿梭,急著在定點中移動。然而,這兒、那兒,總有著巧思和藝術的蹤影,讓生活沒那麼無聊。或許就在街角與廣場上,定睛一看,也能讓人會心一笑,為日復一日的尋常生活增添色彩;或是在工作之餘,總有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在城裡發生,無論是看戲、逛展,還是闔家同歡的藝術節,美感體驗無須勉強外求,而是融入於生活之中。

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環境,與整體政策的架構密不可分。據傳,在二次大戰時,曾有人向時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提議,刪減文化藝術的補助預算,補上軍費的缺口。而邱吉爾回覆:「若是這樣,那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戰?」這位戰時英雄是否曾有此言,仍眾說紛紜,肯定的是,英國在戰時即成立「音樂與藝術促進理事會」,在戰後改組更名為「大不列顛藝術理事會」,即目前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四地藝術理事會的前身,是負責補助及支持藝文活動的政府機構。

以「給所有人的偉大藝術及文化」(Great Art and Culture for Everyone)為宗旨,英格蘭藝術理事會提供的政府補助以及樂透基金,活絡了英格蘭各地的文化活動。不僅在倫敦,甚至其他藝術參與率較低的城鎮,都是藝術理事會企圖耕耘的區域,致力讓更多人享受文化和藝術。對於喜好藝文的人士而言,無論荷包滿滿,還是阮囊羞澀,都能在此地找到自己享受藝文的方式。即使是在異鄉求學的外國學生如我們,也幸運地能以優惠的學生價格,享受城市中無所不在的藝文資源。

在政策鼓勵以及數百年積累的文化遺產孕育之下,倫敦已成為人文薈萃的藝文之都。城裡有完全商業取向、票價不菲的商業劇場,也有隱身於巷弄間,改造舊空間再利用的小劇場,創新挑戰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曾經,友人在一處廢棄倉庫中呈現他的行為藝術作品,只見地墊上灑滿麵粉,而他裸身在上頭,以身體為畫筆作畫。長達八小時的展演結束後,他的耳鬢、眉毛上沾滿了麵粉。「好餓啊,等一下去吃什麼好呢?」友人這麼說。「去吃披薩好了,你身上的麵粉抖一抖,正好可以做個麵團!」

藝術即生活

讓市民最幸福的政策之一,莫過於公立博物館的免費入館政策。一九九七年,由時任首相的布萊爾率領工黨執政,除了推動創意產業之外,也主張增進國家的文化生活。二○○一年,公立博物館的免門票政策上路,英國政府透過樂透基金及補助款,補足館方因此短少的門票收入。十多年下來,逐漸形成常設展免費開放,而觀眾若有意參觀特展,則另行購票的模式。

如此一來,無論是想造訪大英博物館的眾多珍藏、泰德美術館的當代畫作,還是自然史博物館的藍鯨骨架,皆無須擔心一家大小還沒入館,就得先花上一筆門票費用。除去票價負擔,館藏不再遙不可及,也不必為了「看夠本」,在有限的時間內匆匆走馬看花。於是願意花上好幾天臨摹作品的人變多了,仔細看藏品的觀眾也比比皆是。

儘管少了門票收入,許多博物館並未因此降低服務品質,而是用許多有創意的方式另闢財源。除了常見的商品開發、企業贊助之外,選在星期五延後閉館時間,並安排講座、音樂會等活動,也是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等機構的新嘗試。例如泰德美術館獲得服飾品牌優衣庫(Uniqlo)贊助,在每月最後一個週五,延長開放時間至晚間十點。夜裡的美術館化身大型表演場,讓音樂人大顯身手,觀眾也可放鬆享受特別的空間與氛圍。這些夜間活動瞄準平日忙於工作的上班族,在週五下班後尋求放鬆或和好友找樂子、消磨時光,也扭轉了觀眾對空間的想像,美術館未必一定是嚴肅、充滿規矩的地方,它也可以是市民悠遊駐足的好去處。

如何打破藝術在人們心中那堵高高在上、只可遠觀的高牆,確實需要一些努力,一步一步地慢慢做起。解放空間的不只是博物館和美術館,印象中只得正襟危坐的音樂廳,也悄悄地對民眾張開雙臂。就像泰晤士河畔的南岸中心(Southbank Centre),常是上班族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散步、慢跑時會經過的景點。有別於眾人對音樂會多在晚間舉行、嚴肅正經的印象,週五的下午一點,到中心裡的皇家節慶廳聽一場免費的午間音樂會,不花一毛錢就可享受精采演出,無論待會是要回辦公室繼續努力,還是提早開始週末假期,都是轉換心情的好方式。若想更放鬆一些,那麼每年西區都有的大螢幕轉播,讓市民席地而坐欣賞歌劇、芭蕾舞、音樂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這些活動還不能吸引人們向藝術走去,那就讓藝術走進日常空間吧。

二○一三和二○一四年,英國的藝術基金會與企業家、美術館、印刷廣告業者共同合作「到處有藝術」(Art Everywhere)企畫,透過群眾募資,選出五十七件英國藝術家的作品,印成兩萬兩千多幅海報,並張貼至全英國的海報站。海報現身之處,涵蓋公車站、地鐵站、公車車體,以及倫敦的黑頭計程車。民眾可在行進間,看到畫家特納(J.W.M. Turner)的〈勇莽號戰艦〉(The Fighting Temeraire),或是洛瑞(L.S. Lowry)的〈去看比賽〉(Going to the Match)。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雙層紅色巴士 ↑ 交通繁忙且擁有眾多精品店的皮卡迪利圓環廣場位於熱鬧的市中心,雙層設計的紅色巴士為倫敦鮮明的城市標誌。
重視藝術文化 ↑ 在英國,上至政府、下至人民,皆重視藝術文化,即使是在不起眼的石板路上,也能見到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詩句。
新舊風格建築並存 ↑ 新舊風格建築並存,形塑倫敦獨特魅力。
倫敦外西城 ↑ 倫敦西城區劇院林立,提供主流商業劇,外西城亦有不少非商業劇場。
蘇荷區 ↑ 蘇荷區強調兼容並蓄,不同的創意、穿著、性取向皆能得到尊重。
柯芬園 ↑ 柯芬園是倫敦著名市集,不只是遊客購物天堂,也是街頭藝人的絕佳舞台。
圓形橫槓 ↑ 圓形橫槓是倫敦地鐵的經典標誌。透過巧思,即使身處忙碌的倫敦大都會,也能發現生活中無處不是藝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