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國度】遇見黑潮 綠島沿岸海潛實錄

撰文‧攝影/王汶松

隻航行在驚濤駭浪的海面上,在船長一聲令下之後,大家同時躍入這顛簸不已的浪中,隨著強勁的水流,快速下潛到大約三十六公尺深的一個平台上,這是能以最近距離觀察到槌頭鯊(Sphyrna lewini)的地點。

我將相機套在手腕上,逆著強勁的水流,兩手並用地在緩坡上爬行到平台的最外側,因為直覺這裡應該是最好的拍攝點,直到把扣在腰帶上的防流鉤扎實地鉤在礁石上時,我才稍微放輕鬆些,餘光望去,同伴的身體都被水流打成水平的,吐出的氣泡也是往橫向慢慢地飄去。

時間就在一張張的底片和一隻隻過往的槌頭鯊之間過去了。就在我們即將把防流鉤鬆開準備結束潛水的同時,一個約莫三公尺長的身影突然出現在左前方數公尺處,就在我按下快門的瞬間,我知道我拍到了牠那結合力與美的身影。然後看著牠消失在藍藍的大海中。

大約在二、三月間洄游性的槌頭鯊,會成群結隊地游經綠島滾水鼻海域,牠最大的特徵在於那突出的雙眼和長長的尾鰭。滾水鼻顧名思義,在海面總是驚濤駭浪像是煮沸的開水般滾動,而海底更是水流強勁,不只是橫向的水流,甚至上升流和下降流也時常無預警地突然出現。

黑潮,這股擁有強大而神祕力量的洋流,屬於太平洋洋流,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源自於溫暖的赤道,故而夾帶著大量的熱能,也因著地球自轉的作用力,讓這股洋流向西沿著菲律賓群島往北,穿過台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方向流去,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

黑潮為北半球與北極海域,帶來溫暖及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甚至讓位居高緯度的俄羅斯東陲軍港海參崴,成為亞洲最北的天然不凍港。這股洋流更孕育出獨特的黑潮生態體系,許多的魚類就像是搭上了平均時速三浬的海底特快車,順著黑潮進行著生命的循環之旅。

黑潮在台灣東部沿岸釋放的熱能,在台灣附近的太平洋海面上,形成溼熱的海洋性氣團,這股溼熱的海洋氣團在東南季風的吹拂之下,形成台灣溼熱多雨的天氣,造就了多樣的生物體系、茂密的植物群落與林相,黑潮對於台灣本島陸地的影響絕不亞於海平面之下。

寬度約一百公里,深度約七百公尺,最大流速每秒一公尺的黑潮,其實是一股清澈且少懸浮物的洋流,其中的營養鹽含量也很低;陽光透入海水之後幾乎都被吸收,使得反光率較低,所以海水呈現深藍甚至是近黑的顏色,黑潮便以此得名。既然懸浮生物與營養鹽的含量低,為什麼還能使得黑潮所流經的區域孕育出多樣豐厚的生物群呢?

洄游魚的特快車:黑潮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黑潮的海水澄澈透淨,陽光的穿透率大為提升,也因此需要充足陽光的珊瑚在黑潮的流經之處得以繁衍,連帶孕育出珍貴的珊瑚礁生態體系,在台灣東岸大放異彩。

乘著這股暖流快車行旅的各種生物,有著獨立且完整的食物鏈系統,所以黑潮流域可捕捉到為數可觀的洄游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黑潮流過之處自古就是重要的漁場。黑潮在流經台灣時分成兩股,分往台灣東西兩岸,西部沿海地區以緩降沙質地形為主,所以黑潮對西岸近海的影響不若對東岸來得明顯直接。

台灣東部因為沿岸海床深度較大,黑潮得以靠岸,台灣東部海域總是有許多大型洄游性魚類經過,而定置漁業就是利用魚群洄游的路線來設置固定魚網的一種捕魚方式。

這種利用黑潮洋流所發展出的方式,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在的花蓮七星潭海域依然可以見到數座定置魚網。捕獲的洄游性魚類以翻車魚(Mola mola)、旗魚等為主,偶有魟魚、鯨鯊(Rhincodon typus)等大型生物出現;而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高張,俗名豆腐鯊的鯨鯊已經成為國際保護的生物,原則上一旦捕獲必須野放,有些也會進入大型水族箱養殖或用於研究工作。屏東海生館內名為佳佳的鯨鯊,便是第一隻在台灣人工養殖的成功案例。

頂著強勁的水流緩緩下潛,白色的沙底愈來愈清楚,在光線照射下反射出微微的亮光。左前方沙底上,隨著水流輕輕前後擺動身體的,是又稱哈氏異康吉鰻的砂園鰻(Heteroconger hassi),為避免直接前進驚嚇到敏感的牠們,我選擇繞過右側的礁石,然後身體貼在沙地上緩緩前進,才得以近距離觀察牠們的動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鐘型微孔珊瑚 ↑ 鐘型微孔珊瑚「大香菇」上的各種珊瑚,為金花鱸提供最佳庇護,除可抵禦強勁海流,外敵攻擊時還可在間隙中找掩護。
人工魚礁 ↑ 鋼鐵人工魚礁坐落在馬蹄橋外三十公尺深的沙質海床上,鐵架上滿是軟珊瑚及小海扇,不怕人的圓眼燕魚優游其間。
九棘長鰭鸚鯛 ↑ 牙齒尖銳的九棘長鰭鸚鯛優游在軟珊瑚叢之間。
大香菇 ↑ 綠島南寮漁港外海沙質底層上生長的鐘型微孔珊瑚「大香菇」,已有一千歲高齡,每年總吸引眾多潛水遊客慕名而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