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剛果河 乘載矛盾與對立的長流

撰文.攝影/Kris Pannecoucke

年稜皮龜都會來到姆安達(Muanda)的熱帶沙灘產卵,然後乘著剛果河的水流漂返海洋,因河口水流強勁,足以推送牠們到八百公里遠的外海。據記載,剛果河雖然在十五世紀被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發現,但在此之前,它早已開始載送人和貨物前往不同的目的地。

剛果河雖曾因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小說《黑暗之心》的作者)而揚名,但在那之前,它已是無數神話故事的靈感來源。據《黑暗之心》描述,早在史坦利上溯剛果河前,女巫們會夜夜乘獨木舟而來,變身成河馬;半龍半象的生物魔克拉.姆邊貝(Mokele-mbembe)則擁有使湍流停滯的力量,出沒於沼澤與河灣;剛果河又如同河中神祕的水仙Mami Wata,是唯一無法從剛果人身上奪走的事物,美麗又危險。

但剛果也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對立的國家,一如剛果河是野蠻與溫柔的綜合體,既是輕柔搖擺的子宮,也是冷酷無情的陳屍間。

兩個剛果,情勢迥異

首先,剛果大小雖與歐洲相仿,但道路數量有限且路況不良,因此河流成了交通動脈,更是一條生命線。剛果人透過在河裡行船、運送貨物和捕魚維生,河流就像是讓剛果人挺立的脊骨,運送貨物的長駁船就像蛇一樣通過險惡的沙洲,「凡事靠自己」則是河上生存的不二法則。

另一方面,對時常看見剛果河的人來說,它是金夏沙(Kinshasa,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與布拉薩(Brazzaville,剛果共和國首都)兩座城市之間的模糊區域。金夏沙人口有一千兩百萬,布拉薩兩百萬,兩者是世上相鄰最近的首都,彼此僅隔了一道四公里寬的渾濁水流。剛果河並非一條平靜的長河,也沒有真正連結「兩個剛果」。

當由二十多座比利時帝國風格的高樓建築群組成的金夏沙商業區,倒映在這面滿布鏽斑的鏡子上時,會投射出搖曳扭曲的側影;布拉薩的天際線則較樸素,只有億而富塔(Elf Tower)鶴立雞群地聳立於扁平的城市上。近一個世紀來,布拉薩為了都市化,人口快速成長,卻未改變阿爾貝•隆德(Albert Londres)在他一九二九年的旅行見聞錄《烏木之地》(Terre d’ébène)中所評述的不對稱發展:「布拉薩頂多算是村莊,而在剛果河對岸有一座充滿生機的現代城鎮,一言以蔽之:那是真正的城市!」

在這兩座城市的上游,河水會形成長三十公里、某些地方寬二十公里的馬萊博(Malebo)湖,其原名為史坦利(Stanley)湖,一九七○年代初期在獨裁者蒙博托•塞塞•塞科(Mobutu Sese Seko)力求「真實」的期間更名,剛果語中意指「棕櫚樹」。

而在馬萊博湖窄縮成瓶頸的下游處,映入眼簾的是第一座瀑布。黑石巨礫突出河面,剛果河在這些障礙物之間開始鬧哄哄地找尋出海的途徑。不斷迴轉、咆哮的河水會高高湧起,在三十二座巨大瀑布的台階頂端發出如雷鳴般的怒吼,這些瀑布甚至讓直通內陸港口馬塔迪(Matadi)的三百公里長河段無法航行。

即便過了馬塔迪,河水仍變化莫測:尤其是從馬塔迪到河口處博馬(Boma)的可航行河段,已有好幾艘船被水流攫入河灣底部,那著名隱藏在水底的「地獄坩堝」大漩渦。剛果河的水唯有通過這個河灣才能航向終點、卸下武裝,消逝於大西洋中。

剛果河排水量視季節而定,每秒介於三萬至六萬立方公尺間,遼闊的流域面積可達四百萬平方公里,幾乎等同歐盟二十八個會員國面積的總和,大小僅次亞馬遜河流域。在金夏沙與布拉薩之間,既是剛果河入海的起點,也是力量爆發的根源。

水下迷宮,複雜多樣

剛果的紅樹林海生公園(Parc Marin des Mangroves)位於河、海與陸地之間,為孕育海龜和海牛的地區,當地婦女也會來潛尋蛤類。這片紅樹林位於剛果河結束時,穿越赤道非洲、投奔大西洋的壯闊路段,仍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南剛果的紅樹林海生公園不像東剛果的國家公園那般出名,自一九九二年成立以來長期遭忽視,直到五年前新園長到任,園區的保育和防護工作才認真展開。以往由於貪汙和管理不當,幾乎沒有任何保育和防護可言。無人知曉園區裡到底棲息著哪些動物,也沒有追蹤計算數量,且未經訓練的公園巡守員對於保育概念一無所知。

海牛是啟發無數神話的靈感來源,但剛果河黝黑的水面下,海生哺乳動物海牛曾幾乎不見蹤影,有人甚至懷疑河裡是否還有海牛。所幸近年公園裡的海牛數量清查工作已完成,並開始巡邏杜絕獵捕,以往食用或販賣海牛肉的漁夫,現在得面臨十年監禁和一百萬剛果法郎罰鍰。

紅樹林海生公園是島嶼和水道交錯的迷宮,獨特的生態環境既美麗又脆弱。尤其要前往園中島嶼最為困難,開車或四輪驅動車都無法抵達。少數冒險進入公園的訪客,得花一個半小時搭船來到這些島嶼。園區內約有三十個村莊,居民數量介於一萬五千至兩萬五千人,保留區有限度地開放,以防非法盜獵和伐木。但剛果河岸是開採石油的區域,吸引大批找尋工作的人前來公園附近定居,國家公園門外快速增加的人口也對環境造成影響。

位於海洋與剛果河之間的紅樹林,是數種動物躲避掠食者的庇護地,而採蛤也是公園裡重要的經濟活動。採蛤者以婦女為主,她們閉氣潛入剛果河河口深達四公尺的危險黑暗水域,視潮汐而定直到船上裝滿蛤類才返家。在沒有能見度的情況下,她們得用雙手摸索河底,如果收穫太少,她們會將船開到稍遠處。潛尋蛤類的婦女不怕鱷魚,因為紅樹林不是牠們的棲息地,她們比較擔心危險的河馬,特別是攻擊性強的公河馬,沿岸居民稱之為「藍波」。

潛水採蛤活動歷史悠久,採蛤婦女深以為傲。蛤肉不能生吃,必須先在大鐵桶裡煮過,去殼後用鹽醃漬並串成一串。由於這項經濟活動,歷來拋棄的空殼堆高了島嶼的土壤層。有些村莊的地面積滿蛤殼,人們就住在殼堆上。村莊居民生活艱苦,唯一的消遣是上教堂做禮拜,教堂也是孩童週間上學的地方。蛤肉是該區的美味,也是紅樹林地帶婦女的主要收入來源。採蛤工作危險又不穩定,但其他收入來源非常有限,而且當地人無法仰賴國家的協助。潛水採蛤往往是婦女唯一的選擇。連同男人捕撈的大河蝦,蛤肉串被賣到大城鎮例如博馬和姆安達的餐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被列強瓜分的「兩個剛果」

世上其實有兩個「剛果」,皆位於非洲中西部,一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因首都為「金夏沙」被簡稱為「剛果(金)」;另一為「剛果共和國」,因首都為「布拉薩」而被簡稱作「剛果(布)」。

約莫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自十五世紀起,因葡、荷、英、法、比等國相繼入侵,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五年,歐洲列強在以瓜分非洲為目的的柏林會議中,將剛果河以東劃為比屬殖民地,即今日剛果(金),剛果河以西則劃為法屬殖民地,即今日剛果(布),而後「兩個剛果」皆於一九六〇年獲得獨立。

「兩個剛果」自然資源皆豐富,但剛果(金)國土面積較大,且境內長年盤踞多支反政府武裝,血腥衝突不斷,逾八成人口生活落在「絕對貧困線」之下,每日收入不足新台幣三十八元;相較之下,剛果(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皆較少,政治局勢則尚稱安定。

剛果(金)衝突頻傳還有另一成因:其為全球產鈷的重鎮。「鈷」為製造手機鋰電池和電動車的重要原料,產量稀少,而剛果(金)卻供應了全球百分之六十三的鈷,預計二〇二五年將達百分之七十三。龐大利益引發了當地無數起流血衝突、不法雇童工採礦等問題,料其局勢若未減緩,將威脅全球鈷市場的供應,繼而衝擊相關產業。

剛果河 ↑ 點擊圖片放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博約馬瀑布 ↑ 百年來,漁夫日夜在博約馬瀑布的急流中搭建竹製鷹架,與惡水搏鬥;但隨鑽石開採業不斷瓜分人力,這捕魚古法恐面臨失傳。
金夏沙港口 ↑ 為維持生計,無家可歸者常在堆滿廢棄船舶的金夏沙港口擺攤。
散落蛤蜊殼 ↑ 自古來,傍剛果河而生的人們總是潛入水中採集蛤蜊,久之,島上房屋竟巧妙地呈現如散落蛤蜊殼般的奇觀。
利用殘疾人士的港口關稅優惠 ↑ 商人利用殘疾人士的港口關稅優惠,雇用他們搬運貨物,降低進貨成本。
船上空間擁擠 ↑ 搭船是從金夏沙到基桑加尼的唯一途徑,空間擁擠,航程漫長,吃喝拉撒睡都得在船上解決。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