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再起?】緬甸心事 擺盪在東協與中國間的佛光國度

撰文/楊昊(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攝影/張乾琦

甸是東南亞的文明古國,它的悠久歷史可追溯到公元九世紀,甚至更早的部族統治。同時,緬甸也與鄰近的亞洲國家與部分東協盟友一樣,在近代經歷外來勢力的殖民,成為大英帝國全球布局的一塊拼圖。

走在仰光市區,隨處可感受到英國殖民遺緒的痕跡,如仰光市政府的白色建築主體,是歐系風格與緬甸元素的搭配;鄰近的緬甸高等法院,更因為維多利亞風的紅磚建築,而顯得特別耀眼。

有些人認為今日的緬甸,正走在許多亞洲國家過去發展的道路上。只不過,緬甸社會的快速開放與轉型,使得它現在所踏出的每一步都充滿變數,它的未來也將更難預期。其中,位於緬甸北方的中國,對於緬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言,甚為關鍵。

緬甸與中國是帶動亞洲成長的雙主軸,前者是聯繫南亞與東南亞發展網絡的新興主軸,後者則是連結亞太海陸版圖的大國主軸。緬甸在政治改革後快速轉型,它更被視為是亞洲的新興市場,正面臨經濟動能過熱的多變挑戰。中國則在改革開放後快速崛起,被視為是亞洲的新興強權,特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後,試圖有效管理因經濟發展趨緩所造成的各類新常態。

緬中兩國緊密的政經關係

緬甸從過去軍政府執政時期自我設限的獨立自主外交路線,朝向開放市場與吸引大量外資進駐的國際化路向推進,這也使得緬甸歷任領導人必須在短期間完成政治與經濟的雙主修課程,在力促政治轉型與維穩前進之餘,亟需盡快完成一份完整、長期的經濟發展藍圖。

而中國則是從鄧小平在一九九二年的「韜光養晦」保守箴言裡自我解放,並在習近平力推的「一帶一路」全球布局中大步邁出。中國領導人正在展示與執行他的雙重世界觀,一個聚焦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國卓異主義(Chinese Exceptionalism)非西方世界觀,以及一個結合「赤金權力」(即融合共產主義、金錢與大國外交操作)向西前行,加速與心臟地帶區域連結的強權世界觀。這兩個世界觀的結合,正準備好挑戰太平洋另一側的美國。

緬甸與中國比鄰而居,共享超過兩千一百公里的重疊國界,儘管兩國的政治邊境(Political Border)涇渭分明,但兩國的邊境政治(Border Politics)卻是緊密相繫,並且牽動著緬中之間由過去到現在的重大發展議程。

例如源自於果敢(Kokang)地區的內戰,造成緬、中邊區的安全挑戰及難民遷徙等危機;發跡自雲南與緬北的馬幫邊境貿易,直接或間接地形成跨國玉石買賣市場的網絡連結;位於兩國邊境、中國雲南省的瑞麗市,近年來更快速發展,雙邊來往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帶動了地方經濟;沿著兩國邊境向內布局的水壩基礎建設,譬如密松一帶,也醞釀出緬甸政府與在地社會的抵抗;最後,由緬甸西南方的皎漂港(Kyaukpyu)往東北延伸,通過邊境後連結昆明、前進中國南方各省的兩條油氣管線,更造成環境汙染的爭議或民族主義的疑慮。

這些例子刻畫出緬甸與中國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供需關係,不僅在政治經濟領域,同時也牽涉到能源、基礎建設與邊境發展上的需求。它們呈現出緬、中之間密切交往的圖象,但也揭示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緊張片段與政治安全裡的敏感神經。

「一帶一路」將把緬甸帶往何方?

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二○一三年九月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海陸戰略為主線的布局,成為中國吸納沿路區域與國家政治支持、爭取經濟資源的利器。

從北京看緬甸,除了以「山水相連的好鄰居」或「胞波」(意指兄弟關係)的關係用語來定調兩國互動,北京更看到緬北充沛的水利資源,以及西南沿海因發展皎漂港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事實上,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前,中國對緬甸的影響力早已存在。檢視中國對緬甸歷年的投資金額,可發現過去中國著重於經略緬甸的天然資源,包括水電、礦產與石油和天然氣等,由國有企業領軍進行分年布局的投資計畫。二○一一年以前,中國便長期位居緬甸接受外來投資的首位。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二○一六年四月訪問甫接任緬甸外交部長的翁山蘇姬,強調中國作為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與投資國,同時也將協助緬國的經濟發展與各種基礎建設計畫。

儘管如此,緬甸的政治改革與轉型確實也挑戰了中國因素在緬甸的發展。當一個長期自我封閉的國家開始面向更寬廣、多元的國際資源,中國的「胞波」優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包括東協盟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越南等新的利害關係國。從二○一二年開始,如果我們將中國與香港的投資進行區隔,可發現中國對緬投資占緬甸外資的比例已持續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與緬甸的合作關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長期推動新緬合作計畫,關注緬甸民主轉型的發展。歷年來,新加坡已經為緬國培育為數眾多的公務員與企業菁英,成為改造緬甸經濟與社會繁榮的重要力量。

然而,「一帶一路」倡議所引入的豐富資源,又再度強化了緬中關係的發展。由緬北山區延伸到西南海岸的各項合作計畫,透露出中國試圖將其「戰略利益」緊扣緬甸「發展需求」的操作。顯然,這項由中國領路、活絡中國國家利益在海外發展的倡議,於緬甸留下的軌跡更加鞏固北京西行的意圖與能力。

相較之下,從緬甸首都奈比多(Naypyidaw)看中國,緬甸望見的是遠方巨龍加速來襲的龐大身影。不過,若仔細一看,巨龍的骨幹是由國家主導的大型企業所架構,大量的人民幣資本由內而外積累成超級巨靈,試圖填充緬甸發展的可能需要。

緬甸領導人或許樂見這種「胞波」關係的維繫,更期待從過去外交政策的孤立侷限朝向多元交往的路向推進,藉此從北京身上獲得更多的實質利益。因為無論在國際政治領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甚至是敏感的國內議題如羅興亞人(Rohingya),中國的支持都甚為關鍵。

儘管如此,緬甸政府與社會對於中國介入的影響力、中國分食緬甸天然資源的憂慮,始終存在。姑且不論奈比多是否欣然接受「一帶一路」的合作構想,這些實際運作的計畫是否真的能為緬甸的發展領路,又會將緬甸帶往何處?是朝向更加國際化的目標發展?還是逆向而行地加大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這些都在近年來引起國內輿論的關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緬甸小檔案】

  • 首都:奈比多
  • 國土面積:676,578 平方公里
  • 人口總數:5,289萬人(2016年)
  • 官方語言:緬甸語
  • 經濟數據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2016年)
    • 國內生產總值(GDP):632.3億美元
    • 人均GDP:1,196美元
    • GDP年成長率:5.9%
    • 天然資源占GDP百分比:4.8%(2015年)
  • 中緬雙邊貿易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2016年)
    • 中緬雙邊貿易額:122億美元
    • 中國對緬出口額:81億美元
    • 緬對中國出口額:41億美元

緬甸 ↑ 點擊圖片放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連塔亞工業區 ↑ 孩童在仰光近郊的連塔亞工業區玩耍。該區是緬甸最大的工業區,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二○一○年軍政府改革開放後,緬甸經濟快速成長。
仰光大金寺 ↑ 仰光大金寺是國家象徵,也是最神聖的佛塔。緬甸雖然是佛教大國,但長期在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下,新聞媒體和人民的言論自由備受限制。
伊洛瓦底江 ↑ 二○○九年中國於緬甸建造密松大壩,建成後將衝擊伊洛瓦底江生態而遭環保團體抗議,最後政府中止工程,中國也於二○一三年撤資。 (圖片/達志影像)
若開邦皎漂港 ↑ 若開邦皎漂港為中國在緬甸重要的戰略要地,後方的中國油氣管機構是權力中樞。開發港口與鋪設管線導致貨櫃和垃圾遭到隨意棄置,衝擊當地生態、影響漁民生計。(圖片/達志影像)
工人搬運白米上船 ↑ 工人正將欲出口的白米搬運上船。緬甸曾是南亞米倉,雖然軍政府的貪腐導致經濟凋敝,但近年的民主轉型為緬甸開啟新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