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中國】離土失根 中國都市化裡的農民處境

撰文.攝影/金峰

是中國奔向都市化的過程中,風風火火遷移上億農民到公寓大樓背後的故事。

二○一七年,世代務農的農民李瑞正在山東聊城的家傳田地裡摘菜,該區是中國東部的糧倉,四處都是農田。如今六十歲的李瑞只能撿拾廢五金。他站在曾經是自家農舍的瓦礫堆上,彎下腰將扭曲的電線、螺絲釘和一切能賣錢的東西裝進袋子裡,賣給回收場換取微不足道的收入。幾年前政府沒收了他的土地,以便騰出空間興建成群的公寓大樓,現在只出產建築廢棄物。

在中國快速奔向大規模都市化的過程中,缺乏都會謀生技能的李瑞,是數百萬因此而失去土地、被迫適應新生活的農民之一。對李瑞來說,生活的動盪來得突然且徹底。「當局的拆遷公告只給我們兩星期的期限,我們被迫匆忙打包離開。」

快速改造,今非昔比

中國面對出口歐洲和美國的貿易衰退,共產黨領導人正在推動一項歷史性的計畫:打算在六年內(二○一四至二○二○年)使上億農民變成都市人。但政府不是讓農民走向業已擁擠的城市,而想要將他們的田地變成公寓、工業園區和商業中心。
中國打破了農業生存的循環,希望將全國的落後地區發展成新的生產中心和市場,培養出新的消費人口。

為此,中國政府規劃出多達三十章的國家方案,內容詳細地安排未來將創設的十一座都市群落,並允諾提供更高價值的工作、節省能源的辦公大樓和住宅、現代化便利設施以及破紀錄的高速交通運輸。

中國鄉村的大遷徙約莫始於一九八○年代,當時鄉村百分之八十的勞動力都集中於小規模的農業。二○一六年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鄉村人口縮減到只占百分之四十三。中國目前擁有六百多座城市,其中有許多在幾十年前還只是村莊或小鎮,這項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經濟遷徙,計劃將使數以億計的百姓脫離貧窮。到了二○三○年,中國可望趕上德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目標是達成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都市化程度。換算起來,屆時將有十億人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同時,政府也透過都市化的政策,迫使農村的居民升級。「問題在於最大的城市對大多數移民更具吸引力,因為它們提供較多的工作和較高的薪資,因此中國的都市化政策正在對抗人口流動的自然趨勢。」北京龍洲經訊的分析師崔爾曼這麼說。

在未來,最大的都市群落將會是以北京為其核心的「京津冀大區」,周遭城市、鄉鎮和村莊將可容納一億三千萬人口,該區將藉高速鐵路網或通勤系統連結到市中心,擴大都會人口的範圍,進而帶動小城鎮的成長。

另一個精華區是珠江三角洲,以蜿蜒流經廣東省南部的珠江為名。一九九○年代晚期,年輕時代的我在深圳擔任路透社記者,中國政府預言深圳將是下一個大城。當年的深圳是從稻田裡長出來的髒亂邊境小鎮,週末時,香港人會來這裡找便宜貨、到廉價美甲店消費或買春,當年實在看不出中國政府何以如此樂觀。

然而,在有利的政策和經濟移民的推動之下,深圳明年的GDP將可望使香港失色。這座「新矽谷」現已有一千兩百萬人口(相較於一九七九年的三萬人),坐擁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想想騰訊和華為),吸引來自全國的大量博士人才。深圳市現在連結了快速成長的鄰近地區廣州、澳門和珠海,成為人口稠密地帶,二○一五年人口普查中,登記在這一地帶的人口數已超過一億零八百五十萬,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這些數據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我透過拍攝遭逢劇變的農民故事探究它的成因,才發現它顯示了:中國正在形塑自己成為未來的超級強國。許多我所拍攝的城市,其實幾年前都還是農地,畫面中的人物也多是改頭換面的農民,各自有痛苦、失落和重新開始的故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藍色鐵皮加蓋的頂樓 ↑ 鳥瞰這處預定開發區,所有舊公寓幾乎都建有藍色鐵皮加蓋的頂樓,以求能在執行都更政策時,換取到更多房屋拆遷補償金。
夙夜匪懈地工作 ↑ 這位中年女性農民工,靠著在紡織廠夙夜匪懈地辛勤工作,換得比過去農村生活還要好的收入。
農田開發為城市 ↑ 山東省臨沂市甫建成一座新高樓,幾年前這裡只是一片農田,政府將持續把郊區夷為平地、農田開發為城市。
富士康 ↑ 富士康曾因多起工人自殺案聲譽受創,但仍有絡繹不絕的農民工前來應徵,成為都市化下不得不的選擇。
龐大租屋市場 ↑ 中國嚴格限制城鄉人口移動,仍阻擋不了持續湧入都市的農民工,也因此創造龐大租屋市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