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具】為神服務 為藝傳承 木雕藝術家的養成之路

撰文/陳怡臻(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斤獅九斤頭,一支尾巴拖後頭。」木雕藝術家蔡楊吉正用熟練的口訣,在工作室教學生刻獅子的要領,這是傳統木雕師傅教授徒弟時常見的口語,用簡單的口訣挈中要領,讓學生快速、精準地掌握技巧。

走進蔡楊吉位於新竹的添薪坊木雕工作室,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不算大的空間竟能支應他各種教學、創作、收藏與辦公等需求。一如眼前個子不高的他,卻懷著深厚精煉的技藝,讓漳州派國寶級藝師黃龜理收他為關門弟子。

無所不雕的三百年工藝

蔡楊吉今年六十二歲,生於新竹南門,從事木作雕刻已超過五十年,最擅長傳統「大木作」和「小木作」,以及泥塑與木雕神、佛像製作與修護工作。近年除了廟宇修復工程,他也挪出更多時間進行木藝教學和創作。

傳統木雕的歷史在台灣已超過三百年,早期台灣建築多以木架構為主,而木作建築的裝飾需求又非常多,因此木雕題材幾乎無所不雕,樣式多元。往後傳統木雕也進一步被歸類為兩大區塊,一種是指建築大木結構本身的「大木作」,另一種則是依附在建築上的雕琢工藝,被稱作「小木作」。

傳統木雕被表現在木作建築的部位包含獅座、員光、瓜筒、插角、案桌、家具等,其中又以「員光」最能展現小木作的精湛工藝,時常能看見木雕上「上演」著民間戲曲、章回小說的內容,而要讓人物表情和身段栩栩如生,靠的便是匠師的功底。

蔡楊吉表示,「員光」除了具裝飾性,還有半結構性、補助大木結構的功能,因此製作時不能留白或鏤空太多,每個部分都相互依存、均勻分布。

只不過,雕刻「員光」的難度極高,因其為三維設計,所有物件都要靠在第一層之上,後面的景層只能利用小空間往裡刻,雕刻過程往往會因卡刀而耗費許多時間,一般通常只能做三、四個景層,但蔡楊吉工作室裡卻有好幾個作品都做到七個景層。全台能辦得到的人,一隻手數得出來。

聊到一個段落時,他突然話鋒一轉地說,「其實『員光』工法最初是從中國傳來,文革之後就失傳了,現在台灣也面臨技藝失傳的危機,如果不想辦法保存,會是很大的損失。」眼前這位功底深厚、對傳承技藝有著濃厚使命感的師傅,失落地說出自己對木雕藝術的終極擔憂。

說起蔡楊吉與木雕之間的緣分,其實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了。

他所成長的七○年代,正值經濟起飛,中小企業開始發展的時刻,政府為帶動國內經濟產值,喊出「客廳即工廠」的口號,鼓勵家庭代工、擴大外銷。頓時,各家各戶的客廳就成了生產手工藝品的現場,全家擠在客廳做手工的畫面,成為一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當時,台灣木雕生產的重鎮正是新竹市的樹林頭附近,恰是蔡楊吉成長的地方,他排行老四,另外還有一位大姊和六位兄弟,家中經濟壓力不小,父親為了養家,便在自家客廳開起小型木器外銷工廠,製作如西洋棋或珠寶盒等西方慣用的木製品,以賣給當時駐台的美軍,換取家用。

蔡楊吉自小就在家裡客廳與大哥、三哥及弟弟們一起做基礎木雕,雖然技術愈來愈純熟,但他始終覺得,這些工只是為了掙錢,和自己的興趣沾不上邊。「我從小學開始,每天下課就要回家幫忙製作木器,久而久之雖然變得熟練,卻也覺得這份工作很死板,完全提不起興趣。」

從商品變藝品的木雕

為了脫離這種生活,蔡楊吉就和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一樣,離家的念頭蠢蠢欲動,國中一畢業,他立刻就搬去台北中和居住,一心想在大都市裡找到有趣的工作,徹底和機械式的生活告別。

某天他閒晃到中和圓通寺附近,耳邊突然傳來此起彼落敲打木器的聲音,這對家中曾開「木器工廠」的他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於是,蔡楊吉便循聲前往聲音來源,找到一家生產木雕藝品的小工廠。

即使敲打聲如此熟悉,但當他站在門口,映入眼簾的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風景。原來附近有一棟興建中的木造房舍,領班的木雕師傅正帶著徒弟們製作房子所需的裝飾雕刻。這是蔡楊吉第一次發現自己過去熟稔的技術,除了當賣錢的「商品」,還能做出樣式多元的「藝品」。

「那裡有好多我從來沒看過的工藝品,看起來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大伙兒,用一樣的聲音敲打木頭,卻能做出那些生動漂亮的佛像、雕像,和以前我家製作的小木器完全不同。」蔡楊吉憶起這段往事時,就像回到那一天,眉飛色舞地形容著。

說時遲那時快,當時工廠的人竟主動上前攀談,表示正在缺學徒,詢問他是否願意加入,滿腦子想離家闖蕩的蔡楊吉一聽,自然馬上就答應了,成為小工廠班底的一分子,踏上了木雕工藝之路,日夜反覆操作各種木雕技法,一待就是七年。

那個年代的工廠雖說專事木雕,事務卻無所不包。蔡楊吉從工班裡的打雜工做起,一路當到「二手」(助理的其中一種),慢慢了解到大木結構、小木雕刻的技巧,無形中為自己日後邁向一級木匠師的路上,累積了重要的基礎。

一九八○年,二十二歲的蔡楊吉剛退伍,再度對未來充滿了迷惘。他曾試圖回到熟悉的小工廠繼續打工,無奈工廠早已人去樓空,他也曾嘗試做過送報生、翻砂工人、鋼琴組合工、調音師等工作,但他總覺得,這就像小時候在家裡客廳做的事,只是為了生計,非自己所愛,每個都勉強做幾個月就離職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傳承傳統木雕工藝為己任 ↑ 身為漳州派國寶級木雕大師黃龜理的關門弟子,蔡楊吉始終以傳承傳統木雕工藝為己任;如今,他也親自開班授課,將一身本領傳授給有志學習木雕的年輕人。
新竹竹蓮寺 ↑ 蔡楊吉曾修復的新竹竹蓮寺,內部裝飾極其精巧且壯觀。
彭榮塘 ↑ 工匠師彭榮塘是蔡楊吉的唯一助手,兩人合作多年,默契絕佳。
擔起傳承使命 ↑ 從學徒到匠師,蔡楊吉在傳統木雕面臨失傳之際,一肩擔起傳承使命,代代相傳這將消逝的技藝。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