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再起?】東協十字路 馬來西亞 運籌帷幄的政經賽局

撰文/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
攝影/莊曉謙(經典雜誌特約攝影)

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從二○一三年如火如荼地展開,加上中國霸氣地承諾要在「一帶一路」推動的五年之內,在其沿線國家購買兩兆美元的商品,並進行一千五百億美元的大手筆投資,以及提供一萬個在中國接受培訓的人員名額,讓馬來西亞政府興致勃勃地想要分一杯羹,卻又深受馬國內部政經結構的制約。

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東亞所研究的康端嚴博士認為,「馬來西亞的民眾應該還是持比較正面的看法,因為以一帶一路為旗幟的計畫案在馬國的曝光率很高,如大馬城、東西部鐵路、新隆高鐵、關丹馬中科學園區、碧桂園等等,它所帶來的基礎建設剛好符合馬來西亞經濟政策的發展目標。」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華總)會長方天興對「一帶一路」更是持肯定態度,認為「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的支持者、配合者和迎合者,國內廣大的華商必然也是一帶一路中最直接的帶路者」。

儘管如此,馬國人民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推動,仍有相當不同的觀點。基本上,當前馬國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立場與感受,出現了矛盾與衝突的現象。首先是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矛盾,既歡迎又怕受到傷害的心理,既要經濟合作利益、又要政治自主,彼此之間產生不協調的認知價值。因此在「親中」與「拒中」以及對中國經濟依賴的立場上,常讓馬國政府進退維谷。

其次是政府與社會民眾利益的不一致,當馬國政府政策轉變到拉攏中國,來改善馬國經濟發展體質之際,卻可能讓馬國中小企業陷入競爭困境,以及提高多數民眾對中國的不安和疑慮。宗教與族群之間的立場也不一致,即伊斯蘭教與佛教(或民間信仰)、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在長期排華意識與新經濟政策的制約下,已讓馬國宗教與族群之間的關係存在著鴻溝,而面對中國經濟崛起後愈趨頻繁的外交往來,更加凸顯出其中的矛盾與衝突。

馬國華人的政經困局

馬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一直很曖昧,常出現若即若離的現象,這主要是受到宗教、族群與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影響到馬國政治運作與決策的制訂,而其中影響最深的,無非是馬國華人在政治地位與社會認同上的心理陰影。

對於華人來說,馬來西亞是一個很獨特的國家,目前馬國華人所占的比例高達四分之一,教育體制還出現馬來人與華人教育並存的雙軌制,使用語言更是混雜著馬來語、中文、英語和印度淡米爾語。在宗教上則共存著伊斯蘭教、佛教、華人民間信仰、天主教和印度教,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儘管馬國以伊斯蘭教作為國教,卻也試圖營造出類似在吉隆坡和檳城裡被喻為和諧之路的街景:同一條路上有著清真寺、印度廟、觀音亭、和教堂,形成四大宗教和諧相處的奇景,成為了不可逾越的族群平衡關係。

這種自一九六九年五一三排華事件以來,所建立的宗教與族群平衡關係,深深地影響到馬國與中國的雙邊外交關係。但由於馬國華人所占的比例高,又主導著馬國經濟發展,隨著中國經濟崛起,馬國經濟向中國傾斜的程度趨高。再加上中國政府對於新疆伊斯蘭教徒的極力打壓,讓馬國的馬來人伊斯蘭教徒深感不滿,無形中也阻止馬國政府推動與中國外交的發展。甚至因為馬國華人與中國聯繫的密切關係,更讓馬國馬來人懷疑馬國華人的國家認同與立場。

隨著納吉(Najib Abdul Razak)領導的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在執政上出現選舉危機,以及自己陷入「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1Malaysia Development Berhad, 1MDB)的貪腐醜聞案,讓美國政府凍結納吉在美國的帳戶資金,也受到美國司法的調查。同時,又因為中國經濟崛起,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希望透過馬國來化解中國在麻六甲海峽的困境,以及降低在南海區域的主權爭議。面對此外交轉變,讓納吉原本親美的立場開始轉向中國,也讓馬、中兩國的外交關係,有了更正面的發展。

其實,納吉更重要的政治考量無非是選舉意圖,特別是先前信誓旦旦地宣示到二○二○年要成為高收入國家的目標,必須達到此經濟目標,才能持續獲得馬國人民的選舉支持。馬國即將在二○一八年舉辦大選,過去由巫統領導的國陣(National Front)與反對黨互相對抗的「兩線制」政黨政治,將面臨數個反對黨的聯合挑戰。

由於國陣以往在宗教與族群上的政治優勢已逐漸不再,所以試圖轉向到國際關係,爭取與中、美建立新的政經關係,來提高國陣在國內的政治支持。這種現象讓馬國很自然地掉入「美、中、馬」三角政經關係和利益的博奕抉擇。然而,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馬國經濟體質需要轉變之際,讓納吉不得不傾向跟中國打交道,透過馬國發展策略與「一帶一路」的利益連結,或許還可以保住政權,破除政黨輪替的預言。

海上絲路:港口聯盟與東海岸鐵道

正如康端嚴博士進一步指出,「納吉把與中國的合作當成政績之一,用中國的資金與技術發展國內基礎建設,又沒明顯失去什麼,我認為是加分的。而對納吉下屆選舉有負面影響的議題,其實並不在一帶一路建設上,而是國內民生問題,主要是消費稅讓老百姓承受不小的物價飛漲。」傾中政策對納吉來說,是一次對巫統政治資本的賭注,也是納吉政治生涯的豪賭,難怪前總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痛批:「巫統已淪為納吉黨。」

馬國也和中國進行「港口聯盟」(China-Malaysia Port Alliance, CMPA),用以連結馬國六個港口(巴生港、民都魯港、柔佛港、關丹港、馬六甲港及檳城港)和中國十個港口(大連港、太倉港、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福州港、廈門港、廣州港、深圳港、北部灣港與海口港),兩國後來又增加了五個合作港口,如馬國的甘馬挽港、古晉港和沙巴港,中國的青島港和天津港,總共增加到二十一個港口聯盟。

正如馬國交通運輸部長廖中萊所強調:「我們將與半島的港口、沙巴州的港口、砂勞越的港口以及中國的港口展開全面的合作。」這樣的港口聯盟模式,將有助於船運、物流、和相關產業的擴張經濟,預估將可達到一兆美元的產值。無疑地,港口聯盟的推動,不僅可以讓兩國建立海運網絡,更可以讓馬國建立其連結東海、南海和印度洋的經貿樞紐地位。

事實上,納吉在二○一六年底訪問中國時,便已簽署兩國的多項協議及諒解備忘錄,其中就涵蓋有基建投資、金融、電子商務、能源等領域,而最令外界矚目的是中國投資馬國鐵路工程的協議。馬國獲得中國提供約一百三十億美元的低息貸款,用來興建「東海岸銜接鐵道」(East Coast Rail Line, ECRL),該工程由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承建,全長約六百八十八公里,採用中國一級客貨兩用標準電氣化鐵路,未來將使馬國東、西海岸城鎮相連,讓巴生港與關丹港可以連結,不僅可促進經貿、物流、運輸及旅遊發展,亦可以降低中國麻六甲困境的疑慮,未來中國來自中東的石油海運,便可以在巴生港上陸和關東港出海。總之,這是兩國歷史上最大的共建鐵路合作項目,也被標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型項目。

馬中合作建設的「東海岸鐵路」於今年八月開工,正如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馬國是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中的關鍵一站,這個鐵路合作項目也是中國在馬國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對中國來說,這一合作將減少中國對麻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港的依賴,進而降低中國在麻六甲的困境。

然而,一般民眾對於東海岸鐵路建設可以改善東海岸區域發展的目標,仍心存疑慮。對於東鐵建築成本高昂,招標過程又不公開,未來的貨運客運流量又不確定,以及橫越中央山脈鐵道對生態破壞尚未可知,再加上由中國主導的角色,也使東鐵的建設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政治的課題。此外,鐵路建設完成後,如果沒有良好的地方發展配套,不只無法促進地方的發展,反而會加速人才及資金從鄉區往大都市地區流動,進而擴大城鄉差距。

更重要的議題是,中日兩國積極搶標從新加坡到吉隆坡的「新隆高鐵」承建權,全長約三百五十公里,在馬國境內將設置五個車站。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馬來西亞小檔案】

  • 首都:吉隆坡
  • 國土面積:330,257 平方公里
  • 人口總數:31,187,265(2016年)
  • 官方語言:馬來語
  • 經濟數據(資料來源/世界銀行2016年)
  • 國內生產總值(GDP):2,963.59億美元
  • 人均GDP:9,502美元
  • GDP年成長率:4.2%
  • 天然資源占GDP百分比:4.8%(2015年)
  • 中馬雙邊貿易(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2016年)
  • 中馬雙邊貿易額:581.1億美元
  • 中國對馬出口額:343.5億美元
  • 馬對中國出口額:237.6億美元

馬來西亞 ↑ 點擊圖片放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救濟的糧食 ↑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馬來西亞爆發了大規模的排華事件,數千名華人的生命和財產遭到波及。受衝突影響的吉隆坡市民等著領取一袋袋救濟的糧食。 (圖片/達志影像)
富都監獄原址 ↑ 建築中的工地原為百年歷史的富都監獄,預計將作為商業中心和豪宅,該建案由馬國本土建商承包,意圖和中資抗衡。
中華文化 ↑ 鄭和造訪麻六甲後,許多中國船員留在當地並帶來家鄉習俗,中華文化由此扎根。
標誌塔 ↑ 中國建築公司雇用了大量中國勞工,在吉隆坡興建新地標「標誌塔」。過程中除了吸引外資投注,中國勞工的消費需求也刺激了當地經濟。
檳城老街 ↑ 馬國曾受英國殖民,檳城老街可同時見到中、英、馬來文招牌,建築亦融合了東、西方特色,形塑出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 (攝影/安培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