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穿梭時空,縱談古今

撰文/王思熙

餘飯後,朋友間無所不談。

有時談鄉野傳奇,狐妖鬼怪的無稽之言;有時說坐禪成佛,修煉成仙的難考之事;有時爭論「不明飛行物」(UFO)與外星人是否存在的未解之謎。閒聊話題有時也會跟隨著流行的八卦話題延伸到「平行世界」和「多重世界」是否存在的臆測與傳言。

所謂「平行世界」,是說: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同時平行存在著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那個世界裡的人,或許比我們先進,也或許比我們落後,但不管如何,他們和我們平行生活在同一空間,只是彼此看不到,也不知道,當然也就無法相互往來,只是在同一空間裡各自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而已。

究竟「平行世界」或「多重世界」是否存在?大家看法不一,相信有這麼一個世界存在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舉證歷歷,言之鑿鑿;不相信的人對這種說法則嗤之以鼻,連稱荒謬。於是大家各說各話,各信其是,誰也無法提出具體證據,當然也就各持己見,成為懸案,不了了之。

將那些古代仙狐鬼神,怪力亂神的鄉野傳奇,做為聊天助興的話題,大家倒也大鳴大放談興大發,樂在其中。

但是,談到不明飛行物、外星人、平行世界與多重世界有無的話題時,大家又總會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同樣只是靠口耳相傳,難能實證的話題,為什麼人們的態度會有如此天壤之別?

其實,鄉野傳奇的狐仙之說、鬼神之言,與不明飛行物、外星人或平行世界、多重世界的科學之論,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話題,本質上沒有兩樣。

或許有人會說:「荒唐!兩種話題明明一個是古代民智未開,怪力亂神的無稽之言,一個是現今文明昌盛的科學推論,豈可混為一談?」

但只要深入思考,往昔的神仙鬼怪之說,是古代的《聊齋誌異》;現代人的外星人或平行世界之論,是今人的《聊齋誌異》,兩者不同的是:一個是用文言文寫的古人思想痕跡,一個是用白話文寫的現代流行思潮。都屬稗官野史之流,僅止於人云亦云,所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爭論不休。

自從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被世人廣為接受之後,「弱肉強食」成為近世紀的主流思潮,學者專家都相信人類文明不斷在演化中,弱者會被強者取代,愚者會被智者取代,於是人類會一代比一代強,社會會一代比一代文明,結論是:現代的人比古代的人聰明、現代的社會比古代的社會進步。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這是科學精神的至理名言,如果用這樣的基準衡量古代科學的有無,我們就敢斷然地說:古人也具有高度的科學精神,只是因為時過境遷,科學與時俱進,時代不同了,條件不一樣了,不能以今判古,否則容易掉進偽科學的陷阱裡。

我們說古人也具有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絕非率爾言之。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漁人言之鑿鑿,但官府仍然求證翼翼,遣人隨同漁人再度尋源求證,最後芳蹤難覓,遂成懸案。做為一篇傑出的文學創作,陶淵明的懷古之思,在《桃花源記》中躍然紙上,如果因此而據以推論有時空之門、有平行世界的存在,那就未免太牽強附會了。

人類的物質文明,確實不斷與時俱進,探測宇宙奧祕的成果,也確實越來越有憑有據。因為與時俱進了,所以現代的人可以很自豪地藐視古人的無知,誰又敢保證與時俱進的後人,將來不會藐視今人的愚昧無知呢?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一顆與生俱來,賦予無限想像空間的頭腦,它可以不斷地精進學習,不斷地創造發明,不斷地累積經驗,不斷地迎接挑戰,不斷地克服困難,不斷地往新的境界邁進,今人的心腦如此,古人亦復如此,後人當然也還是會如此。只是時空不同了,境界不一樣了,思維方式迥然有別了,累積的經驗也不斷增加了,此一時彼一時,今昔已不能相提並論,所以古人並不特別愚昧,今人也不特別聰明,今人要跟古人比高下,猶如後人跟今人比高下,不僅不平等,也不公平。

不過不管如何,人類都有一顆與生俱來的心,那是一顆能思能想、能知能識、能善能美、能醜能惡的心。如果沒有那顆心,人類就沒有諸多的想像空間,也不會有各種無量無邊的喜樂與煩惱,更不會有各種難解難分的愛恨與情仇。因此,古人神仙鬼怪、天堂地獄之說,今人不明飛行物、外星人、平行世界或多重世界之論,說穿了,都是這顆心的認知與解讀罷了。

就是因為人類有那顆無限想像空間的心,所以古人所謂的神秘詭譎的天空異象,不就是今人所說的不明飛行物嗎?古人所謂的神仙鬼怪,不就是今人所說的外星人嗎?古人所說的冥界或天界,不就是今人所謂的平行世界或是多重世界嗎?

儘管有人著書立說,宣稱人類已從野人時代進步到智人時代,而且還預言:現在的智人,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無所不能的神人。不管未來的人類會被學者專家稱作什麼,但那顆與生俱來,可思可想的本心,是永遠不會變的。

佛教徒常說:「一切唯心造。」又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色。」就是在突顯每個人心態的重要性。心態不同,對事物的解讀也不同。樂觀的人,看到的世界,到處充滿美好與希望;悲觀的人,看到的世界,處處顯得醜惡與灰暗;愛心滿懷的人,看到窮苦的弱勢族群,會積極伸出援手;而鐵石心腸的人,不僅見狀一毛不拔,還可能怒斥他們不夠積極努力。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人之所以有百樣,是人心有百樣,所以如何修心養性,永遠都是課題。心性成型,意識形態也就形成了,從今爾後人類就要為自己意識形態所做出的行為,承擔永無止盡的後果了。

嚴格地說:意識形態就是一種具有極其嚴重好惡分別的執著心。一旦執著心重了,人就會不自覺地任由自己的喜怒哀樂盡情揮灑,不再在意是非黑白,善惡對錯了,後果非常可怕。

佛法一再強調要「放下」,就是要我們放下執著,放下一切人我是非、有無長短等的分別心,時刻保持清醒,分秒清除無明。心沒有了執著,清澈明朗了,事理真相才不會遭受扭曲變形。

心念轉化了,世界也就轉化了,一切有無、對錯、正邪、善惡、多少、長短,科學迷信等分別都存於心的一念。

聽過這麼一則故事,讓我深思良久:

一位富有的媽媽,為了讓小孩知道什麼是貧窮,將他送到貧困的農村去體驗生活。經過了十天之後,孩子回來了,富媽媽問兒子:「感覺怎麼樣?你知道什麼是貧窮了吧!」

兒子回:「我知道什麼是貧窮了!」

媽媽接著說:「農村跟我們家有什麼區別?」

兒子說:「很不一樣,我們家院子養不了羊,他們家的院子養很多羊;我們家有一條狗,他們家裡有好幾條狗;我們家開車到超級市場去買有機蔬菜,他們家出門就可以摘下各種各樣的有機蔬菜;我們要到超市買一瓶瓶的礦泉水,他們乾淨的井水卻取之不盡;我們在家裡放個空氣凈化器,他們把家放在大大的空氣淨化器裡;我們家有個小游泳池,他們家門口有個大水池;我們家的花園只到圍牆邊,他們家的花園一直延伸到山的石崖邊;我們晚上把燈光當星星,他們家把月亮星星和銀河當燈光;我們家用電腦、電視了解大自然,他們家就親處大自然裡……。

最後兒子的結論是:「媽媽,其實我們很窮,我們比他們窮得太多了!」

聽到兒子的回答,富媽媽一時語塞了,童心是最純潔的,兒子的話或許能給他自認富有的母親些許省思吧!

這就是心的作用,怪力亂神也好,科學依據也罷;富有也好,貧窮也罷,心念調整了,正能量豐富了,一切負面的、不滿的、嫌惡的心都沒了,正向的、樂觀的、信任的、慈悲的、潔淨的心就出現了。正是在這個時刻,我們就能忘我地與人和樂共處,與大自然共生,與浩瀚的宇宙共享滿天的星斗。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天方夜譚,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異想天開的烏托邦,是陶淵明虛構的桃花源,根本不可能存在,也永遠不會存在。沒錯,世界充滿缺陷與不完美,但能讓缺陷減少一分,完美就增加一分,只要我們努力了,盡力了,世界是否完美,人間是否充滿怪力亂神,已經不重要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