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再起?】湄公河畔的跨國戰略 東協之星泰國

▲ 圖片/視覺中國

撰文/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

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之後,於二○一三年九月出訪哈薩克與十月出訪印尼,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希望藉此有效打開通往印度洋的道路。

做為陸路大國,過去中國進口能源與出口貨物的管道,幾乎全仰賴東部沿海。然而,經過南海往中東與歐洲的運輸路線,卻有兩大障礙,一是馬來西亞南端的麻六甲海峽,二是南海主權爭議區。再加上美國對於亞洲事務的干涉與介入,每多掣肘。要解決這些障礙,必須尋找可避開麻六甲海峽與南海爭端區的出海口,不僅可降低風險,又可節省內陸貨物運輸時間。

基於上述地緣政治經濟的因素,中國亟需拉攏泰國來暢通其東南亞通道。因此泰國成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點國家。

泰國政府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也表示歡迎,同時也希望藉由相關的建設,推進農業、鐵路合作,促進地區互聯互通,擴大泰國農產品出口,並歡迎中國企業到泰國投資。此外,由於文化習性的差異不大,加上泰國政府刻意推動文創與觀光產業,使得民間的往來也絡繹不絕。

泰中兩國在雙邊政治、經濟、文化關係的迅速發展,看似是正面的關係,但是,隨著到泰國的中國遊客和中資企業不斷增加,泰國輿論中也出現一股「厭華」情緒,使計畫出現不少陰影。

從敵人到朋友

就歷史上來說,泰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往,是一段考量國際政治現實的複雜關係。

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追隨美國的反共政策,加上泰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因此泰國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視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在反共同盟理念下,與台灣保持密切合作。

一九六○年開始,美國逐漸轉變外交路線。在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成員。泰國外交官僚發現,世界各國與中國建交之後從中獲取許多利益,所以開始調整外交政策,親近中國。

一九七四年世界石油危機下,泰國的經濟大受打擊,中國政府向泰國出售五萬噸石油,以解缺油的燃眉之急。一九七五年,美軍從越南撤出,克立.巴莫(Kukrit Pramoj)就任泰國第十八任總理,推動多邊外交,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受邀至北京訪問。同年七月泰國與中國正式建交,成為第三個承認中國的東協國家。

一九七八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泰國十分緊張,感受越南的威脅,同意中國將軍事武器經由境內運往柬埔寨,協助柬埔寨抵抗越南,促成泰、中的初次合作。一九七九年,中國開始減少對泰國共產黨的援助,使泰共勢力慢慢消退瓦解。而在越南入侵柬埔寨後,泰國與中國在安全領域因具有共同利益,成為兩國發展密切合作關係的決定性因素。

來自中國的經濟奧援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東南亞區域的經濟和政治更加穩定,泰國企圖在區域關係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泰國總理察猜(Chatichai Choonhavan)提出「將戰場轉變為市場」(turning the Indochina battlefield into a trading market)的《印支倡議》(Indochina Initiative),企圖將印支半島(即中南半島)建立為「泰銖經濟圈」(Baht economic zone),強調對外的經濟戰略是泰國重要的基本國家方針。

另一方面,自九○年代開始,在所有與中國發展睦鄰政策的國家中,泰國是最大受益者。特別是當一九九七年泰國爆發金融危機,中國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泰國十億美元的貸款,並承諾不會將人民幣貶值。這些承諾使泰國對中國當時貿易金額增長百分之十四點七,幫助泰國渡過危機。

此外,自二○○一年底中國進入WTO後經濟崛起,中國縝密地在東南亞規劃經貿網絡,藉由《曼谷協定》,逐步推動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緊密經濟夥伴關係,使「中國威脅」扭轉成「中國機會」,推動《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協定》(ASEAN China Free Trade Agreement,ACFTA)。並在二○○三年十月一日與中國簽署《泰中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的「早收計畫」,使泰國的產品如蔬菜、水果等銷往中國零關稅,使得兩國邊境貿易金額快速增長。

走訪泰國東北的廊開(Nong Khai)與北部清萊(Chiang Rai)兩府,雖然當地並沒有直接與中國接壤,但是邊境市場上幾乎全部都是來自中國的商品,也看到不少來自中國的商人從事邊境貿易,人民幣也成為流通貨幣。二○一五年,中泰雙邊貿易額達七百五十四億美元,目前中國是泰國最大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最大遊客來源地。

二○一四年上半年泰國發生軍事政變後,歐美國家批評軍政權「與民主背道而馳」,因此美國中止了部分軍事援助;歐盟中止雙方的合作協定談判,並取消對泰國的正式訪問;澳大利亞也中止與其合作的防務項目。面對低迷的經濟,泰國政府提出「泰國4.0」與「東部經濟走廊」(EEC)計畫,企圖翻轉泰國的經濟結構。

泰國交通新絲路

這些翻轉泰國經濟的重大措施,加上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項目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基礎設施合作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著力點。

在互有需求的情況下,泰中兩國《中泰兩國關於深化鐵路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高鐵計畫,成為中國龐大東南亞區域基礎建設計畫的一部分。透過修建高鐵網絡,將中國南部城市昆明與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連結,是泰國多年來最大的外國投資項目之一。透過便捷的交通,除能夠打通進軍寮國市場的通道外,也能夠改善泰國東北的農村生活,對泰國區域發展意義重大。

這些因素確實改變當地居民的想法。筆者走訪泰國東北的烏隆塔尼(UdonThani)地區,當地的居民幾乎都知道中國鐵路的興建計畫。走訪幾個小學,中文已經是選修的外語之一,幾位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中文基本對話的能力。這當然都是經濟因素所驅動的。

在兩國交涉的過程中,許多法律與談判的問題,致使計畫拖延。源於懷疑其推動的誠意,泰國沒被邀請參加二○一七年五月「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現任的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將軍,在二○一七年七月還特別以臨時憲法第四十四條國家「緊急權利」來化解爭端,顯示泰國政府推動這條高鐵的決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泰國小檔案】

  • 首都:曼谷
  • 國土面積:513,120平方公里
  • 人口總數:68,863,514人(2016年)
  • 官方語言:泰語
  • 經濟數據(資料來源/世界銀行2016年)
  • 國內生產總值(GDP):4,068.4億美元
  • 人均GDP:5,640美元
  • GDP年成長率:3.1%
  • 天然資源占GDP百分比:1.24%
  • 中泰雙邊貿易(2016年)
  • 中泰雙邊貿易額:658.4億美元
  • 中國對泰出口額:422.6億美元
  • 泰對中國出口額:235.8億美元

湄公河流域 ↑ 點擊圖片放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中國遊客騎象 ↑ 泰國信仰佛教,大象因是佛教祥獸而成國家象徵。泰中交流頻繁後,來泰國騎象已成中國遊客的最愛。(圖片/達志影像)
華語和繁體字教學 ↑ 泰國清萊府的光復中學長年致力於華語和繁體字教學,師資也多為台灣人。(攝影/劉子正)
蔬果集散場 ↑ 位於通倫皇家發展計畫區裡的蔬果集散場,工人們正忙著洗菜分裝。根據泰中兩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泰國的蔬果銷往中國可享零關稅的優惠。(攝影/劉子正)
泰皇蒲美蓬巡視泰北偏鄉 ↑ 一九六九年,泰皇蒲美蓬巡視泰北偏鄉一帶,輔導當地的少數民族克倫人廢耕用來製作鴉片的罌粟田,轉種其他作物。(圖片/VISION THAI看見泰國)
孔子學院 ↑ 中國出資協助泰國易三倉大學成立孔子學院,揭牌典禮上,泰國學生穿著中國傳統服飾,日後也將學習中國文化。(圖片/達志影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