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一燈能破千年暗

撰文/王思熙

要是人,每個人都有信仰。」

「不對,我是人,但我就沒有信仰。」或許有人會硬槓。

「你說你沒有信仰,這就是你的信仰。因為你信仰沒有信仰。」

這話說起來似乎有點弔詭,但不僅合乎道理,而且是千真萬確。

世界上,只要還活著,腦袋裡還能進行思想活動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信仰。這一點不必刻意迴避或否認,有信仰並不是一件壞事,反過來說,它正是一件好事。

信仰雖然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必須信仰正確的「信仰」。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與思想家托爾斯泰曾說過:

一個人要生活得好,必須懂得他應當做什麼和不應當做什麼。為了懂得這些,就必須要有信仰。

信仰,這是有關人是什麼和他為什麼生活在世上的知識。而這樣的信仰始終存在於一切擁有理性的人心中。

其實,信仰是一種「價值」的認定,就如托爾斯泰所說的「必須懂得應當做什麼,和不應當做什麼。」也就是說「什麼事應當做,什麼事不應當做。」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對人生的價值觀。

價值觀混亂了,生活的態度也就偏差了,偏差的生活態度與混亂的價值觀,導致了信仰的不正確,而信仰不正確,會給自己、給別人、給社會與國家帶來不安與危害,這就是托爾斯泰不斷地強調「信仰」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文「信仰」兩個字,分開來看,「信」就是誠信、相信、自信;「仰」就是仰慕、仰望、仰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也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並對它終身信守不渝,這就是信仰。

儘管每個人的出身、貧富、貴賤、性別、種族、膚色、國別、宗教各有不同,但生命的本質與心靈的那股共同能量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愛」、就是「悲憫心」、就是「與人為善」、就是彼此「和平相處」、就是大家都能獲得「幸福、快樂與美滿」。這是「信仰」的企盼,或許這種虛擬的企盼與理想相當高,相當抽象,「曲高和寡」在所難免,然而這些確實都是信仰的終極目標。

托爾斯泰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的信仰論難免受到《聖經》教義的影響。他雖然把信仰分為「真信仰」和「偽信仰」兩種,但他強調的跟世界上正信的各大宗教的觀念沒有兩樣。「真信仰」的人,心中有「大愛」,有「博愛」,有「仁愛」,有「慈悲」,有「不忍人之心」的悲憫,有「拔苦與樂」的同理心,還有「尊重生命」的平等心。而「偽信仰」則是建立在功利上、物欲上、盲目的、自私的、迷信的、殘酷的、誘惑的基礎上,它不是內省的,而是外求的,不是為大眾的,而是為私己的;不是克己的,而是放逸的。

所有的正信宗教,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共同的信仰就是「愛」與「善」,就是用愛與善來衡量什麼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信仰就是這麼簡單,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抉擇,無論鉅細都藏在每個人的信仰中。

心中的愛恨情仇,就是你的信仰核心,信仰就在一念之間,但這「一念」會成為「永恆」,心中有愛的人,與心中充滿仇恨的人,在待人處事的態度與方法上就會截然不同。人類想要永續發展,必須具備正信仰的正能量。事實上,這種正能量也潛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待湧現,只是有人會一時不察,受到一時的挫折與障礙,立刻產生埋怨與仇恨與疑嫉之心,就像朵朵烏雲與煙霧遮蔽了心裡的陽光,負能量取代了正能量,讓世界難以平靜與平安。因此托爾斯泰說:

當一個人領悟了真正的信仰,他身上就會發生變化,如同一個人在黑暗的屋子裡點燃燈火,一切都會變得明亮,而心靈就會變得歡樂。

這也是佛教一再強調的「一燈能破千年暗」的道理,只要覺悟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如如本性,佛教闡揚的「眾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教義,就會豁然開朗。

「真信仰」最需要的是堅信,否則就容易被「偽信仰」威脅利誘所取代。所謂「魔鬼就藏在私欲裡」,「偽信仰」尋常就是利用私欲來利誘威脅,說什麼如果你不按照他的方式做的話,就會帶來災難;說什麼如果你只要按照他的方式做,就可以謀得高官厚祿。人的信仰之所以會有偏差,就在於「有所求」的私欲中不知不覺地被利用,被迷惑。真信仰,是付出無所求的;是為眾利而不是為私欲的;是謙卑而不是傲慢的;是尊重生命而不是殘害生靈的;是克己恕人,而不是苛求別人的;是在善與愛的基本元素下堅定不移地為所當為的。

天下萬物各有屬性,真信仰是順天應人,是給萬物以同等生存條件與平等對待,這就是「眾生平等」的意涵,這樣的曲調雖然有點高亢,但這就是「真信仰」。

誠如佛教《法華經 ·藥草喻品》裡所說的: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各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一雨普施,千山競秀」,這就是眾生平等的意義;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的「無分別心」。有大慈大悲的大愛,才能生發「潤漬蒼生」的大智大慧,天地萬物才能「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無有差異」。

曾經看過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美麗的花園,裡面長滿了蘋果樹、橘子樹、梨樹、槐樹和玫瑰等花草樹木,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是那麼生機盎然,它們相依相伴,每天盡情享受著大自然的清新,享受生活的無窮無趣。

可是在這之前的一段時間裡,花園的情形卻不是這樣,有一棵小槐樹總是愁眉不展。它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惑著,它不知道自己是誰,而大家對它是誰也眾說紛紜,更加讓它困惑不已。

蘋果樹認為它不夠專心,所以對它說:「如果你更努力,更專心,你真的盡力了,一定會結出美麗的蘋果,你看我,這有多容易。你還需更加努力。」

小槐樹聽了它的話,心想:「我已經很努力了,而且比你們想像的還努力,可是就是結不出美麗的蘋果。」

玫瑰則說:「別聽它的,開出玫瑰花才更容易,你看我多麼漂亮。」失望的小槐樹看著嬌豔的玫瑰花,它也想和它們一樣,但是愈想和別人一樣,就愈覺得自己的失敗。

一天,一隻鳥中的智者飛到花園,看到小槐樹在一旁悶悶不樂,聽了小槐樹的困惑後說:「你的問題並不嚴重,地球上許多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來告訴你怎麼辦。你不要把生命浪費在去變成別人希望你成為的樣子,你就是你自己,你永遠無法變成別人,更沒有必要變成別人的樣子。你要試著了解你自己,做你自己,要想知道這一點,就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說完,智慧鳥就飛走了,留下小槐樹獨自思考。

小槐樹自言自語道:「做我自己,了解我自己,傾聽我自己的內在聲音?」它一再地喃喃自語,一再地仔細思考,突然小槐樹領悟了,它敞開心扉,閉上眼睛,終於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永遠都結不出蘋果,因為你不是蘋果樹;你也永遠不會每年開出美麗的花朵,因為你不是玫瑰。你是一棵槐樹,你就是要長得高大挺拔,給鳥兒棲息,給遊人遮蔭,給環境創造美麗,去完成它吧!」

真正的信仰是沒有奇蹟的,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他的意義。天地萬物都在同一的自然法則下產生意義,沒有任何例外,最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的如如本性,要覺悟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要懂得自愛與愛他,要相信愛與善的力量,這力量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正向力量。不要受到物欲的誘惑,也不要受到「偽信仰」的煽動,愛與善才是真信仰。有了真信仰,萬物共生的世界花園才能生機盎然,相依相存,繽紛芳香。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