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臨終之愛 德蕾沙修女的垂死者之家


位於加爾各答德蕾莎修女創辦的垂死者之家
修女與志工辛勤地照料患者
面對世間的苦厄,讓千里而來的志工觀照自省
在生老病死的盡頭,看見了朵朵臨終綻放的微笑

撰文/葉心慧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光如熾,萬里無雲,礫石上的熱氣蒸騰,我的腳踏車馳行在加爾各答車水馬龍的街衢。騎入迦梨戈特路(Kalighat Road),兩旁皆是華麗繽紛的紗麗(Sari)綢緞、金碧耀眼的鐲鍊珠環、琳瑯滿目的聖相法器;迦梨神廟(Kali Mandi)傳出虔誠唱頌、商店播放寶萊塢(Bollywood) 勁爆舞曲、市場上人群的眾聲喧譁,此起彼落地譜出印度專屬的旋律。

咖哩的辛辣、萬用椰油的濃烈、街民衣衫襤褸的霉酸、動物屍體腐爛的惡臭,加上垃圾、嘔吐物、排泄物,混雜成我熟悉但無法形容的氣味;路人津津有味地啜飲新鮮的椰子汁、香馥的奶茶、醲郁的拉昔(Lassi)、還有西孟邦人最鍾愛最自豪的甜品,從軟膩的柔素果拉(Rosogolla)到酥脆的松巴比爾(Sohan Papri);我的腳踏車左右閃避絡繹不絕的人潮:朝拜祈福的善男信女、婚喪喜慶的浩蕩家族、灰頭土臉的小孩、靚妝艷抹的妓女……,穿過絢爛的色聲香味觸,「垂死者之家」在鬧市一隅、華街岔處佇立。

加爾各答的貧民窟聖者

「Namaste, bhalo achen?」推著腳踏車進入家門,一位病人向我問好,和他寒暄幾句,停好單車,穿上圍裙,要開始工作了;剛從溽熱午睡醒來的病人,很多已浸浴在一床髒與濕之中,在這裡,沒有一刻是所有病人都乾爽的。我必須承認自己是個有點潔癖的人,無法想像無助地躺在排泄物裡會有多難受,所以初當義工的幾個月,非常執著地不停為病人換洗。

時間逆轉,曾經有一個嬌小清瘦的身軀,在同一個空間為病人洗滌擦拭;對她而言,這些肉眼所見的污穢,藏著清淨無染的靈魂。

垂死者之家(Home for the Dying Destitute)的創辦人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一九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出生於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耶(Skopje,現為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一個原籍阿爾巴尼亞的天主教家庭中,十八歲加入總部設在愛爾蘭的羅惹陀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o),遠赴都柏林受訓,不久後即派往印度。一九四六年她在往大吉嶺靜修的火車上聽到了天主的呼召,毅然離開原屬的修女會和任教十七年的貴族女校,轉往貧民窟為「最窮的窮人」(The Poorest of the Poor)服務,昔日的學生被她無私的奉獻所感動,紛紛加入她的行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達亞丹兒童之家 ↑ 德蕾莎修女的愛心並不僅止於無家可歸的窮人,為了印度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她還在各地創建了無數的「家」。在印度的貧窮家庭中,身驅缺陷的小孩會造成家庭更大的負擔,因此,殘障的小孩往往遭到棄養的命運。在德蕾莎修女創建的達亞丹(Daya Dan)兒童之家,這些小孩找到了一處避雨棚,一位志工細心地餵養兩個殘障的兒童。
藍邊白紗麗的身影 ↑ 垂死者之家共有七名住院修女,受過專業醫護訓練的佩琳修女來自新加坡,她已經在這裡奉獻了三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