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近鄰】新加坡公司 求賢若渴的小國哲學

撰文/賴英錡(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據《馬來紀年》的記載,約在十四世紀初,一位來自室利佛逝(Srivijaya)巨港(Palembang)的王子聖尼羅鬱多摩(Sang Nila Utama)在淡馬錫(Temasek)島上狩獵時,看見了一隻黑首白胸、全身赤色的奇獸從他面前奔馳而過。大臣告訴他那是一頭獅子(Singa,梵語),他認為這是一個吉祥的徵兆,決定留下來建立新的王城,並為該地重新取名為信訶補羅(Singapura),亦即「獅城」之意。在他的治理下,新加坡成為麻六甲海峽通往南中國海最重要的轉運站,一時之間,千帆過盡、商賈輻輳。

一八一九年,英屬東印度公司駐明古連(Bengkulu)的副總督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為了對抗荷蘭在遠東的殖民勢力,嘗試在明古連及檳城(Penang)以外的地方尋找新的貿易據點。他從新加坡河的出海口登岸,並分別與當地的統治者蘇丹胡笙(Sultan Hussein Muhammad Shah)及天猛公(Temenggong,高級官員)阿布都爾拉曼(Abdul Rahman)簽訂條約,確立新加坡成為英國在東亞的貿易轉口站。

英國對於新加坡的基本方針是將其打造成一個自由的貿易港。為了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克服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英國人從周遭地區引來了大量的勞工,如馬來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也鼓勵中國沿海省分的華人移民到新加坡從事商業或勞動工作,使新加坡成為匯聚各地人種的地方。為了避免不同文化、說不同語言的勞工於日常生活中發生衝突,萊佛士採用分區治理的方式,將不同膚色的族群限定在特定的範圍內以分而治之,今日新加坡知名的景點如牛車水(China Town)、小印度(Little India)便是源於此政策。

「如果萊佛士是我的臉書好友,我一定會立刻把他刪掉。」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博爾施伯格(Peter Borschberg)眨眨眼地對我說:「雖然我不太喜歡萊佛士,但依然不能否認英國人把新加坡打造成自由港的功績。這項決定確實影響了新加坡往後將近兩百年的發展走向,並使新加坡更容易邁向現代化。」的確,暫且不論大英帝國在新加坡和馬來半島所進行的侵略、占領與剝削等帝國主義行為,英國人實施的衛生改善、水利設施、瓦斯、電力網等現代工程,均為新加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或許可以這麼說,新加坡吸引國外人力的國家政策,在大英帝國殖民時期便可見蹤跡,但現今的政策更加成熟與國際化。

二次大戰後,新加坡於一九六三年以英國自治邦的身分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卻因為李光耀的政治理念與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不合,被迫於一九六五年脫離聯邦,成為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國土面積僅七百餘平方公里的新加坡缺乏自然資源,無法像馬來西亞光是輸出石油和天然氣就足以驅動經濟成長。小國寡民的新加坡選擇將焦點轉到人力資本的培養,除了積極招募國外的專業人士來到國內工作,也將教育作為重點施政方針,祭出豐富的獎學金吸引海外優秀的學生。

「新加坡的獎學金種類很多,」在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就讀化學系博士班的李玟芊說:「我拿的是SINGA(Singapore International Graduate Award)獎學金,是A*STAR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頒發的,鼓勵非本地的學生到新加坡求學。」

撇開醫學、法律等科系,新加坡公立大學的學費一年大約在新台幣七十萬元上下,相較於歐美國家的大學學費動輒新台幣數百萬元起跳,新加坡留學的費用可謂相對地便宜。此外,留學生還能向政府申請獎學金補助,即使不是像李玟芊所申請的全額獎學金,其他獎學金也大約有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八十的補助,但條件是畢業後要留在新加坡工作數年。

從留學生開始獵才

「這就是政府的人才策略之一,藉由獎學金,讓優秀的海外學生畢業後必須待在新加坡的企業工作,貢獻才智。」新加坡國立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益成說:「事實上,新加坡獵才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像我就是一個例子。」他告訴我,當年他從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後,繼續到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生物醫學相關的研究。正值新加坡打算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的時候,他參加了一場當地的就業博覽會,一間名為「Contact Singapore」的半官方獵人頭公司主動找上了他,並邀請他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面試,而過程中的機票、住宿全由新加坡政府買單。

「新加坡從小學到研究所都是英語授課,對國際學生來說是相對友善的學習環境,所以能吸引很多留學生,而這也成了到新加坡留學的優點之一,你能接觸到許多不同背景的學生。」劉益成和我坐在學校裡的露天咖啡館進行訪談,一旁坐滿了用功讀書的學生,其中不乏各種膚色的留學生,而在另一邊的青翠草皮上,則有另一群學生朝氣蓬勃地踢著足球。「其實不只是學生,英語的普及,也有利於外籍工作者迅速適應新加坡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外商或外籍人才願意在這裡工作的原因,語言溝通這個最大的障礙,政府早已解決。」他接著補充。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於二○一七年所公布的最新資料,在世界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名第二十七、南洋理工大學介於第八十一至九十名,兩間學校在教學、研究、論文引用次數和國際化等各項指標都獲得高分。

「政府真的投入很多資源在教育,翻開系上的授課師資,你可以看到很多教授畢業自歐美名校,像是劍橋、牛津、哈佛……,讓學生可以獲得最好的教育。」將留學經驗寫成《安娣,給我一份摻摻!透視進擊的小國新加坡》一書的萬宗綸,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語言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他告訴我:「在新加坡留學還有一個好處是,這裡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元素,在這讀書,你可以同時學習兩套不同的思想體系。有趣的是,新加坡的本國公民有百分之七十是華人,和台灣這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有些類似,但在新加坡,你可以跳脫台灣人的觀點,重新審視華人文化。」

「整體來說,新加坡的兩間公立大學其實並不比歐美名校差,學生在這裡可以使用最好的資源,」在新加坡地球觀測研究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的詹忠翰接著說:「而且,因為政府有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的企圖心,使得學生的學習機會更為多元。」他告訴我,新加坡本身不會有什麼地震或颱風,但仍投入很多資源在研究東南亞的自然災害,為的就是當鄰國發生天災時,新加坡不僅能投入救援,更能掌握發言權。「這讓學生得以保持和世界接軌,而不是閉門造車。」詹忠翰指著牆上的東南亞地圖向我說道。

甜美的新加坡夢?

下班時間,走出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地鐵站,映入眼簾的是櫛比鱗次的摩天大樓,西裝筆挺的上班族紛紛走出公司,結束一整天的勞累工作。新加坡河兩岸酒吧林立,澄黃的路燈依序點亮了熙攘的街道,整座城市隱沒在溫柔的夜色裡。

新加坡的總人口數僅五百五十多萬,其中非本國公民就占了約兩百一十萬人,將近三分之一。走在繁華的商業區,你經常可以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專業人士。什麼樣的誘因,會讓人願意離鄉背井,到遙遠的異鄉打拚工作?

「高薪,是新加坡吸引國外人才最重要的原因。以我從事的金融業為例,薪水大概可以高出台灣的同行至少兩倍。」在知名外商銀行擔任銷售副總的張凱明(化名)接著說:「另外一點則是低稅率。我在新加坡的個人所得稅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七左右,相對於台灣確實低了許多,如果我在台灣被課稅,那大概要課到百分之三十以上。」

新加坡建國之初,經濟不振且失業率高,為了盡快穩定社會、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李光耀決定保持和西方世界的連結,透過吸引外資來推動國家的經濟成長。因此,政府簽署了多項投資保證和稅務優惠協定,讓許多跨國企業紛紛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總部,作為進攻東亞市場的大本營。據統計,財星五百大(Fortune Global 500)裡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公司在此駐點,例如「美強生」(Mead Johnson Nutrition)、「勞斯萊斯」(Rolls-Royce)、「諾華」(NOVARTIS)……等。外商的進駐,不僅帶來了資金和外籍人才,也因為是區域總部的關係,創造了許多高階人員的工作職缺,為全球人才提供了高薪或是更好的職涯機會。

可是,數字要比較才有意義。計算實質薪資時必須要考量到當地的物價水準,否則縱使名目薪資再高,最後還是會被高物價給吃光光。經濟學人資訊部(EIU)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全球外派人員生活費調查報告」,評比各國城市在飲食、交通、服飾等方面的物價,新加坡已被連續四年評為全球最貴外派人員居住地,超過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在如此昂貴的生活成本之下,即使高薪低稅,外來工作者的「新加坡夢」是否依然甜美?或者只是一時的鏡花水月?

「新加坡的物價跟台灣相比確實貴了一些,但還是有省錢的撇步,舉例來說,一般餐館或路邊攤的價格還是負擔得起,大眾運輸工具像是公車、地鐵也都十分方便,就算不買汽車,你在新加坡也能暢行無阻。」在新加坡工作長達十五年,目前擔任智源教育學院(KLC)裕廊東校區主任的陳名玉接著說:「至於房子的部分,政府也做得很好,只要你是新加坡的國民或有PR身分的外籍人士,都可以購買政府蓋的組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印度裔 ↑ 印度裔是該國第三大族群,早期多為基層勞工,但現在則多往科技、金融業發展。
天空樹 ↑ 濱海灣花園內的天空樹結合了太陽能發電與娛樂功能。
組屋建案 ↑ 潛在的買家正鑑賞即將落成的組屋建案,組屋政策已行之有年,為了讓所有國民都有房子住,政府仍在持續興建組屋,且穩定控制房價。(圖片/REUTERS/Edgar Su)
新柔長堤 ↑ 為了更好的生活,許多馬來西亞人每天通過新柔長堤到新加坡工作,到了假日,不少新加坡人也前往對岸的新山市度假。一道長堤緊緊牽動了兩國的人民。
我愛台妹 ↑ 王亭文自創「我愛台妹」品牌,販售台灣美食。
英語為官方語言 ↑ 儘管是以華人為主的社會,但為了與國際順利接軌,新加坡仍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之一。
公共場合藝術創作 ↑ 過去在政府威權管治下藝術往往受到壓抑,但近年來在公共場合已能見到愈來愈多藝術創作,如走在街頭也能看見台灣藝術家朱銘的作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