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紀曉嵐的「鬼話」

撰文/王思熙

曉嵐」這個名字,台海兩岸許多人都知道他,所謂的知道他,並不是說認識他或跟他有一面之緣,而是說知道他的傳奇或軼事,因為有關他的一生,被編成了劇本,拍成了連續劇,吸引了許多觀眾。

其實,戲劇總歸是戲劇,其中難免摻雜了一些打諢插科的逗趣情節,與虛構誇張的劇情張力。但紀曉嵐是一位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學士,卻是個不爭的事實,曾擔任《四庫全書》的總篡修官,讓他名揚四海,據說他機智過人,與乾隆皇帝之間還傳說著許多軼聞妙對。

除了負責《四庫全書》的纂修之外,他自己也有《閱微草堂筆記》傳世。筆記中,他記述了不少類似《聊齋誌異》情節的鬼怪故事,所以後代不少文人對這本書各有不同評價。

有人認為那只不過是一本《聊齋誌異》的仿製品,不足一閱。但也有人認為這本書,借鬼神以抒己志,應給予高度評價。

例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對《閱微草堂筆記》有這樣的評語: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祕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魯迅喜歡點評人物,說古論今自有他的見解與道理。上述評論的意思是說《閱微草堂筆記》雖然記述了一些狐鬼的怪異傳奇故事,但每則故事都能抒發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玄妙幽微的道理,藉狐鬼的故事表達自己心中獨有的見解,其中雋思妙語,有時可以讓人會心一笑,讀來趣味盎然,可見紀曉嵐的才學文章並非浪得虛名,也非因為他位高望重,才名傳後世。

《閱微草堂筆記》裡有一則「曹竹虛言」的故事:

曹司農竹虛言,其族兄自歙往揚州,途經友人家。時盛夏,延坐書屋,甚軒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強居之。夜半,有物自門隙蠕蠕入,薄如夾紙。入室后,漸開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髮吐舌作縊鬼狀。曹笑曰:“猶是髮,但稍亂;猶是舌,但稍長,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況無首也。”鬼技窮,倏然滅。及歸途再宿,夜半,門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輒唾曰:“又此敗興物耶?”竟不入。

這篇短文,有人說是「鬼話連篇」,其實紀曉嵐文中想表達的是:人世間,儘管有許多光怪陸離的事情,但只要心中坦然,不憂不懼,再多的陰謀詭計,再多的裝神弄鬼,再多的鬼魅魍魎,在凜然正氣下都會黯然逝滅,難施伎倆。

曹虛竹當時擔任的官職是司農,司農就是主管財稅事務的大臣。曹虛竹向紀曉嵐述說了有關他的族兄遇鬼的故事,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最重要的是要看出故事中所想要傳達的那個深層意含,那就是狐鬼雖然難纏,但再難纏的鬼魅,都嚇唬不了正氣凜然,具足正知、正見、正念、正定的仁人志士。

《閱微草堂筆記》中又記載了另一則死而復生的故事:

有一位御史死而復生,這位御史與紀曉嵐同朝為官,為人清廉公正,剛直不阿,貪官汙吏都很怕他。

沒想到,有一天,御史突然去世了;更沒有想到,過了兩天,御史居然死而復生。

這件事,轟動了朝野百官,許多官員都來御史的家裡探個究竟虛實,就連皇帝也派人前來慰問。

面對皇帝的特使與百官的關懷,御史都默然不語,唯獨留下紀曉嵐,在密室裡告訴他這兩天的親身經歷。

原來當他死的那一天,感覺自己的靈魂輕輕地飄離了身體,然後到了一個類似酆都鬼城的地方。城裡很熱鬧,人來人往。他走著走著,突然看見兩個以前和他同朝為官的貪官。

這兩位貪官生前貪得無厭,為了圖謀私利,有錢判生,無錢判死,作了許多見不得人的壞事,所以他們家財萬貫,都是些不義之財。但他們早在事發之前就去世了,貪汙的勾當,也就沒有被揭發出來。

御史看到他們時,當場愣住了,因為這兩個人竟衣衫襤褸,看起來非常窮苦潦倒的樣子。

御史迎上前去,並說「你們怎麼變成這付模樣,你們不是金銀滿屋,挺有錢的嗎?」御史說完後,自己也不免啞然失笑說:「噢!我知道了,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們的錢財帶不過來是吧!」

這兩位貪官聽了御史這麼說,不禁大哭起來說:「不光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呀!你知道嗎?在生前貪汙所得的不義之財,在這裡,全部變成負債呀!

這則鬼怪故事對後人應該有些啟發吧!故事裡已經講得很清楚了,生前不義之財聚斂越多,往生後負債也越多,這就是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重點,目的是要勸告世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不正當手段強取豪奪而來的不義之財,本來就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當然就是一種虧欠別人的負債。

故事最後的結語是:兩個貪官後悔莫及,對著御史痛哭道:「我們這一身的巨債,不知道要幾千幾萬年才還得清,希望御史回去後,通知他們的家人,趕快把錢財布施出去,幫忙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好讓我們能早點還清債務。」

古今中外都有陽間與陰間的傳說。

陽間當然就是人活著的世界,陰間就是人死後去的地方。

人在陽間非法聚斂而得的錢財,到了陰間就變成是一種負債,聚斂多少,負債就有多少。反之,為了利益人群所做的奉獻與付出,在陰間就成了存款。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是這則故事所隱喻的因緣果報,分毫不爽的玄機妙理。

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能得,要有得必須先能捨,捨得付出幫助別人,冥冥中就會有得,就會累積成一筆存款。而慳吝貪刮而來的錢財,在幽冥中就是一筆負債。了解《閱微草堂筆記》中每則鬼怪誌異的深層義涵,應有助於人們匡正為人處事與對用錢的態度吧!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