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采風】阿拉天空下 伊斯蘭建築藝術

撰文/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斯蘭文明為宗教信仰滲透到日常生活各領域與社會文化各層面的獨特文明,包含藝術在內,皆不可能脫離宗教的前提來詮釋其精神內涵 。

近代西方藝術開展出來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強調藝術為人類美感經驗的最純粹表達形式,不應服務於宗教神聖或倫理道德的價值觀,也不應淪為世俗實用的工具。但此種純藝術的觀念從未存在於伊斯蘭的傳統藝術,這是因為伊斯蘭信仰強調神聖與世俗的交融,而非聖俗二元區分,也因此各種藝術形式所傳達的終極美感經驗,與神聖世界的至真與至善的體驗實融合為一體而無分別,人類對真善美的各種體驗,終將殊途同歸於真主阿拉的獨一神聖境界。

基於伊斯蘭獨特的神聖美學觀,以及堅定的反偶像崇拜信條,使得伊斯蘭文明發展出與其他文明全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伊斯蘭聽覺藝術的最崇高形式便是以各種不同的節奏與韻律唸誦《古蘭經》;伊斯蘭視覺藝術的最崇高形式便是以各種不同的字體與圖像組合表現的《古蘭經》書法;而穆斯林進行禮拜的神聖空間──清真寺,便是伊斯蘭建築藝術最重要的表現場域。

前述兩種聽覺與視覺藝術被充分整合於清真寺的空間格局與裝飾樣式,故《古蘭經》唸誦、《古蘭經》書法、清真寺建築構成伊斯蘭藝術的黃金三角,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皆從此神聖藝術三大核心衍生出來,或者成為其附屬品。

穆斯林的神聖空間

清真寺的阿拉伯文為「masjid」(英文則為「mosque」),該詞的原意為「跪拜的場所」,因穆斯林禮拜時需跪坐並五體投地以示對真主阿拉的絕對順服,故引申為禮拜場所的通稱;中文譯名則因自明朝以來,中國穆斯林逐漸以「清真」來指稱伊斯蘭信仰的特質,而清真寺一詞便成為禮拜場所的代稱。

伊斯蘭教法對清真寺沒有統一規定的形制,但其空間與設施必須符合伊斯蘭禮拜的需要。首先,禮拜前必須要洗淨,所以會有水池或淋浴設備;禮拜時要面向麥加的方向,所以便有「壁龕」(mihrab)指向麥加的方位;然後全體教眾必須跟隨著領拜者重複站立、躬身、跪坐、叩頭等動作,所以通常禮拜大殿不會擺放任何桌椅。從禮拜大殿門口出去,通常就是有水池的庭院,而主體建築也會有一個、兩個或甚至四個以上的高塔,為召喚社區信眾禮拜時間已開始的喚拜樓。由於每週五穆斯林必須進行集體禮拜,所以社區穆斯林教眾的人數多寡,決定了清真寺的內部空間大小。

一般人對伊斯蘭建築的典型印象包含突出於天際線的圓頂與尖塔、高大寬敞的拱門、四面由高牆與迴廊所環繞的庭院,但其實上述特色既不是清真寺的必備要件,也非伊斯蘭建築所獨有,全球各地的清真寺唯一的共同要素不是上述那些從外部可見的樣式,而是必須要走入禮拜大殿才能看到的壁龕,也就是正對拜殿入口的牆面中央、指向麥加方位的內凹空間,領拜教長會在此位置領導教眾進行禮拜,所有禮拜教眾也需面對壁龕所在牆面的方位。至於該空間的頂部最常見的形狀為半圓形,但也有尖角狀或長方形等不同形狀,其裝飾方式也無定制。

伊斯蘭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便是由先知穆罕默德(以下簡稱「穆聖」)在麥地那故居的庭院所設立的簡單禮拜場所,該庭院由四面磚牆所圍繞,基於真主啟示穆聖做禮拜必須面向麥加,而麥加在麥地那的南邊,故穆聖在院子的南邊樹立著一排棗椰樹幹做的廊柱,在廊柱和牆之間覆蓋著棗椰樹葉的涼棚,穆斯林可以在涼棚陰影下做禮拜,往後清真寺的空間形式便以麥地那清真寺為藍本,加以擴大與衍申。但今日的麥地那清真寺則是歷代多次改建的樣貌,穆聖時代的原貌已不復見。

當伊斯蘭文明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發展後,清真寺的建築先後受到了羅馬、埃及、拜占庭及波斯等建築風格的影響逐漸成形,故清真寺建築史也反映了伊斯蘭文明兼容並蓄的歷史軌跡。

清真寺的起源與發展

目前其原始面貌尚完整保留的最古老清真寺為矗立於耶路撒冷聖殿山上的「聖岩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該寺為烏瑪雅王朝(Umayyad)的哈里發(Caliph,伊斯蘭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阿布都‧馬利克(Abd al-Malik)於公元六八八年所建。聖岩清真寺雖與麥加、麥地那兩聖城的大清真寺並列為伊斯蘭三大聖寺,但該寺仍沿襲拜占庭風格,即由半圓球屋頂覆蓋八角形拜殿,此精準的幾何結構承襲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天圓地方之幾何學式宇宙觀,但往後典型清真寺建築常見的尖塔、拱門、庭院等基本要素尚未出現於聖岩清真寺。

繼任阿布都‧馬利克的哈里發瓦立德一世(Walid I),首次以麥地那清真寺為藍本,並結合拜占庭建築的各種元素,再考量穆斯林禮拜的各種功能需求,建立了第一座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即大馬士革大清真寺。該清真寺除了包含前述的圓頂、尖塔、拱門、迴廊與方形庭院等基本要素之外,也首次將半圓形壁龕安置於面向麥加的牆面,從此以後,指示麥加方位的壁龕便成為所有清真寺共通的空間要素。

此外,大馬士革大清真寺的拜殿採用了「列柱式」(hypostyle)的設計,即由與壁龕牆面平行的三排圓拱與列柱支撐屋頂,此為清真寺建築的另一特色。清真寺與基督教教堂最大的不同在於完全沒有座椅,因為穆斯林禮拜時必須橫向列班,並持續進行整齊劃一的站立、跪坐與叩頭等動作,所以不需要座椅,即便禮拜完後聽教長講道,也是席地而坐,所以拜殿的列柱可做空間區隔,且不會造成太大的障礙。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位於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的Tilya Kori Madrasah清真寺 ↑ 位於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的Tilya Kori Madrasah清真寺,寺內壯觀的壁龕,鑲有藍色和鍍金的彩繪圖案。(圖片/達志影像)
穆斯林在Sayyidah Ruqayyah的墓旁禱告 ↑ 穆斯林在Sayyidah Ruqayyah的墓旁禱告。向已故的聖徒祈禱,是什葉派典型的儀式。(攝影/安培淂)
朗伊斯法罕的伊瑪目清真寺 ↑ 朗伊斯法罕的伊瑪目清真寺。(圖片/達志影像)
伊瑪目清真寺具有濃厚的波斯色彩 ↑ 伊瑪目清真寺具有濃厚的波斯色彩,並且以「伊萬」、鑲嵌和書法藝術等伊斯蘭建築風格享譽全球,目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攝影/Stefan Sonntag)
菲律賓清真寺內部設計主要為容納廣大的人群 ↑ 相較於西亞和中亞的清真寺,菲律賓的清真寺建築相對簡單,內部設計主要是為了容納廣大的人群,並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攝影/安培淂)
加滿清真寺位於新疆葉城縣 ↑ 加滿清真寺位於新疆葉城縣,外牆以土黃色磁磚鑲嵌。(攝影/王志宏)
台北清真寺 ↑ 台北清真寺是根據阿拉伯建築風格所建,內部的祈禱大廳融合了奧圖曼式的巨大球型圓頂、羅馬式的柱廊結構,呈現伊斯蘭建築兼容並蓄的風格。(攝影/安培淂)
土耳其 蘇丹阿赫瑪一世清真寺 ↑ 土耳其 蘇丹阿赫瑪一世清真寺。(攝影/王志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