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打破了的陶鉢如何分享?

撰文/王思熙

生於黎巴嫩北部臨海小村落的偉大作家紀伯倫(Kahfi Gibran,1883年—1931年),在他的著作裡講了這麼一則故事:

在一座荒山上住著兩位隱士,他們信仰上帝並互敬互愛。

這兩位隱士共享一個陶鉢,這是他們唯一的財產。

一天,一個邪惡的精靈附身於年長的隱士,於是年長的隱士對年輕的隱士說:「我們在一起住了很久了,現在該分手了,讓我們平分我們的財產吧。」

年輕的隱士感到很悲傷,他說:「兄長,您要離開我,我很傷心,如果您堅決要走,那就這樣吧。」他拿出那只陶鉢,把它遞給年長的隱士說:「兄長,我們不能平分它,您帶走吧。」

年長的隱士說:「我不接受施捨,我只要屬於我的那份,別的,我什麼也不會取。我們必須平分。」

年輕的隱士說:「一只陶鉢如果破了,對您我還有什麼用呢?如果您願意,那我們就抓鬮吧!」

「我只要公平地得到自己的那份。」年長的隱士說:「我絕不會貪圖別人的。這個陶鉢必須分開。」

年輕的隱士無話可說了,他只好答應說:「如果這真的是您的意願,即便打碎了您也不在乎,那我們現在就把它打破平分好了。」

年輕的隱士說完後,只見年老的隱士的臉色大變,變得越來越難看,並破口大罵道:「你這該死的懦夫,你不會反抗啊!」

讀完這則故事,我掩卷嘆息,沉思良久,我不知那位年輕隱士聽到年長隱士大罵後,接下來的反應會是什麼?是意氣用事地依年長隱士的意思,將那只陶鉢打破平分呢?還是仗著自己年輕力壯,強力反抗據為己有呢?或者是一本初衷,用尊敬兄長的態度,把那只陶鉢用力交到年長隱士的手上,然後快步掉頭離開呢?當然也可以強力反抗分手,請求年長隱士不要離開,跟以往一樣,一起隱居修行,繼續共享陶鉢。

這個兩難的故事,紀伯倫一開頭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年長隱士受到邪惡精靈附身,起了邪念,使得修行多年的平靜心靈受到汙染與蠱惑,一個受到汙染與蠱惑的心靈,往往是非不明,善惡不分,甚至還會假借「公平正義」之名,作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錯誤決定。一旦錯誤決定了,既無法顧全大局,又不能利益他人,用受到蠱惑汙染的心,去對待年輕隱士的禮讓,將「禮讓」的善意曲解為惡意的「施捨」,將抓鬮方式來保全陶鉢的建議,曲解為對正義的藐視與對公平的投機,認為年輕隱士是假借「禮讓」之名,來博得「尊長」之名;藉抓鬮之實,來實現投機之利,年輕隱士的善意變成了惡意,正向的建議,變成負面的投機。

在紅塵滾滾的娑婆世界裡,本來就有正、有邪;有善、有惡;有美、有醜;有是、有非。邪惡精靈最擅長的就是將正面的思維,扭曲為負面的,將美善的事物,塗黑抹臭,成為醜與惡的,所以人世間才會有不少的仇恨與對立,而製造仇恨與對立的邪靈,卻往往表現得義正辭嚴,這就是為什麼被邪靈附身的年長隱士始終以「我只要屬於我的那份,別的,我什麼也不要」為由,要求平分陶缽,這其中當然充滿了負面情緒與暗藏著另有所圖。他明知一只陶鉢要兩人平分,除了摧毀它,另無他途。但陶鉢一旦被打碎了,它的本質與用途消失了,它就再也不能叫做陶鉢了。遺憾的是年長隱士被邪靈矇蔽了,他公平均分的理由,毫無妥協餘地的要拿到「屬於他的那份。」

爭議的過程中,儘管年輕隱士不斷釋出善意,也提了保全陶鉢完整性的建議,可惜年長隱士仍然堅持「公平均分」,才符合所謂的「公平正義」原則。等到年輕隱士無可奈何首肯了,答應將陶鉢打破平分時,年長隱士急了,臉色驟變,破口大罵:「你這該死的懦夫,你不會反抗啊!」

我們真的不知道年長隱士的那句「你不會反抗啊!」的真正用意是什麼?是要年輕隱士反抗年長隱士所謂的「公平均分」原則呢?還是反抗打破陶鉢平分的作法呢?或是反抗年長隱士不接受禮讓,強力要他接受這只完整的陶鉢呢?

對於這則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解讀,但八成是年長隱士想將陶鉢占為己有,又拉不下臉來明白表態,只好故作姿態,假借「公平均分」之名,企圖行占有之實,這句「你這懦夫,你不會反抗啊!」就是暗指年輕隱士應該了解他的意思,不論如何,就是要主動將陶鉢禮讓給他,這樣他就能贏得面子,又能贏得占有的裡子,這就是年長隱士真正的算計與用心。

或許紀伯倫對這則故事還有其他別的隱喻也說不定。但不管如何,如果用這則故事來檢視我們的社會,同樣也會發現:類似的情節似乎屢見不鮮。君不見,在我們的社會裡有太多的人言行不一,有太多的惺惺作態,其實那些「項莊舞劍,志在沛公」的叵測居心,看在行家的眼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大家也都沉默不語,讓它不斷地循環發生。最顯而易見的是:政黨之爭,勞資之爭,兩岸之爭,官場之爭,商場之爭,意識型態之爭,大至國與國之爭,小至人與人之爭,近至親情與家族之爭,遠至種族與種族之爭,諸多假象與亂象處處可見。

晚清末年有一本小說,書名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書中描述了人性的醜陋與不堪,人與人之間的沽名釣譽,爾虞我詐,令人嘆氣。官場上、洋場上、商場上,同儕間、同行間、親朋間、鄉里間,處處顯現了詭異、離奇,失去人生價值觀的頹壞景象。當時道德淪喪、風氣敗壞、人心冷漠、世態炎涼、爭名奪利、明爭暗鬥,「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斷上演,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與一黨之利,處處機關算盡,就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版圖。於是造謠行騙,故設陷阱,製造對立,煽動仇恨,撕裂人性,破壞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感情。他們戴上了各種正氣凜然的面具,遮蓋背後猙獰的目的;用色彩繽紛的粉墨,美化醜陋的企圖,這就是社會之所以有各種各樣,令人難以想像的怪現狀產生的原因。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描繪的是滿清末年,國之將亡,政府腐敗,社會板盪,人民頹廢,自信喪失,國力衰微,人心思變的社會情形,作者用赤裸裸的文字,毫無遮掩地將許許多多的怪現狀一一揭露出來。而現在我們的社會則是打著西方「自由民主」的旗號,用自己定義的「公平正義」,遮遮掩掩的方式進行著鬥爭。那些滿口「為人民的利益而爭」的人,果真是了無私心,果真不是為一己之利,果真無私無我地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社會的祥和而爭嗎?紀伯倫曾經這樣寫道:

如果你嘴裡塞滿食物,那如何能夠唱歌?
如果你手裡握滿權力,那如何舉手祈福?

紀伯倫的警世之語,政治人物能不深思?社會大眾能不深思?握有第四權的媒體能不深思?網路的鄉民與酸民能不深思?台灣只有一個,那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鄉土,就像兩位隱士賴以生存的陶鉢一樣,一旦打破了,大家就一無所有了。

此時此刻,台灣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我們總盼人人時時保持清醒,不受任何有礙和平共存的煽動與蠱惑,否則所謂的「自由民主」只會把我們打得遍體鱗傷,所稱的「公平正義」,只會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撕裂受創。創傷容易,療傷難,台灣目前正站在光明與黑暗的十字路口上,是光明,是黑暗,正在考驗著政府的智慧與全民作出正確抉擇的勇氣,就如同年長隱士最後所說的「你這懦夫,你不會反抗啊!」沒有錯,政府所做的錯誤決策我們應該反抗;政客或名嘴所說的不真實言論,我們要反抗,不能一再受到蠱惑與煽動,否則我們的社會永無寧日,我們的國家永無出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