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願景】幸福丹麥 平衡與自主的生活哲學

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月初的午後,陽光依然溫暖,界於丹麥與瑞典兩國之間的松德(12resund)海峽波光粼粼,輕輕滑過丹麥的西蘭(Zealand)島與阿邁厄(Amager)島,猶如一條穿越城市的河域般,將橫跨在兩島上的首都哥本哈根分隔兩岸。

沿著當地人稱為「港」的海岸行走,一路上風光愜意,有人在跳水游泳、有人在划船、甚至有公司索性提早下班,讓員工將遊戲機搬到戶外聯誼。

這一天不是週末假日,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在做相同的事:抓住夏天的尾聲,把握當下的陽光。這就是丹麥人所謂的「Hygge」,形成幸福氛圍的關鍵字之一。Hygge這一詞,涵義廣泛,同時意指溫馨、快樂、慢活、與親友同樂等,任何共享幸福的時光,感覺上近乎小確幸的概念。

幸福的定義

「Hygge很難精確地翻譯或說明,那是一種感覺,例如享用一頓美食也是Hygge,與親友聚會也是Hygge,寒冷的冬天在家中點滿浪漫的燭光也是Hygge,任何能讓你覺得快樂的事都是Hygge。」隨著丈夫工作外派而旅居台灣的丹麥主婦安說,丹麥人的幸福是源自內心的生活態度,因此無論她身居何處,都能感到自在快樂。

在經濟至上的社會裡,昔日評鑑一個國家是否成功,國內生產總值(GDP)是重要的指標,而今大家卻更重視幸福指標。自二○一二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與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共同發布《世界幸福國家排名》(World Happiness Report)起,丹麥分別於二○一三年、二○一四年以及二○一六年奪下冠軍。其實早在一九七三年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調查歐洲各國的幸福度以來,過去四十多年丹麥一直是各種國際幸福排行榜的常勝軍。

「最幸福的國家?是呀,是呀,就是我們啦!」問及丹麥人幸不幸福,當地人的語氣往往略帶揶揄,半嘲諷地認了這頭銜,畢竟「大家都是這麼說」。然而快樂是一種主觀意識,要如何評鑑?大半年籠罩在陰鬱寒冷的長冬裡、高居不下的憂鬱症及自殺率,都說明了丹麥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夢幻。

不過如果換一個方式詢問,丹麥人對於社會制度是否滿意,答案則是出其不意地一致。

「如果妳問我,丹麥治安好不好?我們信不信任政府?社會福利好不好?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幸福,那麼答案是肯定的。」丹麥農社時鮮公司(Aarstiderne)執行長安奈特•哈特維格•萊森(Annette Hartvig Larsen)明朗地答覆,也是這一路上我們聽到的答案。

而這也正符合了《世界幸福排名》對於快樂的定義。以蓋洛普世界民調(Gallup World Poll)為基礎,《世界幸福排名》透過人均GDP、社會支援(遇到困難時有人會伸出援手)、健康餘命、抉擇人生自由度、慷慨度以及(官商)免於貪腐、正面情緒(歡樂、享受、笑容)、負面情緒(擔憂、傷心、生氣)等八大項目來評比世界各國的快樂指數。

由許多小島組成的丹麥,是一個相對均富的國家,所得稅率按收入比例,從百分之三十七點四八到上限百分之五十九,薪資領得越高,相對也必須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如此令人咋舌的稅金制度,年收入超過三十三萬五千八百丹麥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一百六十二萬元),就必須要繳將近六成的稅給政府,丹麥人難道都沒有怨言嗎?

「那可不!當然還是有人會埋怨,也一直有在討論是否該減稅,但如果減稅意味著減少社會福利,那我們寧可繳稅!」位於菲英(Funen)島上的奧登塞(Odense),是知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故鄉,亦是丹麥的第三大城市,而在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丹麥人老化研究中心裡,凱瑞•克里斯藤森(Kaare Christensen)教授指出,健全的社會福利,是促進社會安定的快樂之源。

人人按讚的社會福利

那是一個極為寒冷、下著大雪、幾近黑暗的大年夜夜晚,可憐的小女孩赤著腳走在街上,整整一天沒人跟她買過一根火柴……。

十九世紀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不會發生在今日的丹麥,丹麥人不必擔心會養不起孩子,生兒育女有補助金可領,學費也由政府承擔,大學生甚至每月還有零用金可花。失業時你毋須為下一餐發愁,更不用害怕會流落街頭,政府會給予津貼並輔導就業。而正當高齡化社會的恐慌席捲著全球之際,丹麥人亦不擔憂年老或生病時會沒人照顧或拖累家人,就醫看診也全由政府買單。總之,當各種風險發生的時候,就是龐大稅收制度回饋的時候。

走過威震四海的維京時代,曾經是征服北歐的強盛王朝,在歷史的長廊裡,丹麥王國是如何從封建社會蛻變成為一個人人羨慕的民主福利國?

位於丹麥心臟地帶的海岸古都尼堡(Nyborg),是丹麥王國的起點,在建於十二世紀初的古堡前,尼堡商務局(Bureauet Nyborg)觀光專員漢瑞克•克利斯托福森-朵森(Henrik Christoffersen-Thorsen)指出,其實民主的腳步早在中世紀就已經有跡可循。

「雖然推動現代勞工權益的合作社,是興起於十九世紀,不過早在一二八二年,尼堡簽署的第一部憲法,就已奠基了議會政體的基礎。」漢瑞克認為,丹麥是北歐民主的搖籃,當時雖然還沒有農業合作社,不過農民之間已形成互相合作的模式。

今日丹麥的社會福利制度,雛型形成於十九世紀,當時老弱婦孺的權益逐漸浮上檯面,政府才開始對弱勢團體提出補助。

一九三○年代,西方國家受到經濟大蕭條的衝擊,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導致人心惶惶。為了安定時局,政府在一九三三年提出社會政策改革,實施失業津貼,並提供老年人免費醫療及照護中心。

二戰之後,社會福利的方針更加明確,基本工時減少了、假日增多了,免費教育也開始上路。

而更大的轉機,發生在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所造成的另一波失業高潮,不僅讓社會福利制度更加完善,也讓丹麥意識到小國要強盛,絕對不能依賴他國能源,並且在十二年後宣布禁止核能,致力發展綠色能源。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人民對於環境與保障的訴求,丹麥打造福利國家的政策也越來越明確,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編織的層層安全網,最終還是來自於國民稅金,錢賺越多貢獻越大。

丹麥有一句古老的俚語:「肩膀強壯的人要扛重物。」大學生愛達開心地笑著說:「我覺得我們的制度有點像是劫富濟貧的羅賓漢,有錢人透過稅金來照顧貧困家庭。」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彩虹迴廊 ↑ ARoS奧胡斯藝術博物館的屋頂彩虹迴廊,建築以玻璃帷幕導光節能,是丹麥第二大都奧胡斯(Aarhus)的著名地標。
城市菜園 ↑ 哥本哈根的社會住宅裡公共設施完善,綠化環境的城市菜園,促進鄰里友善互動,突顯丹麥人對生活品質的重視。
聚餐慶祝好天氣 ↑ 丹麥人把握與親友相聚的時光,入秋的晴朗週末,綠能永續村自由之地的居民臨時決定聚餐慶祝好天氣,和家人、朋友聯絡感情。
森林幼稚園 ↑ 自費的森林幼稚園,讓學齡前的孩童在日常中學習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開放式陽台 ↑ 丹麥的氣候經常陰沉多雨,惟夏季白天很長,哥本哈根港邊的高級建築因應天候,開放式陽台設計,讓居民能在天晴時享受陽光。
電動輔具 ↑ 看護可透過電動輔具,幫助行動不便者上下床。
單車是丹麥民眾主要通勤工具 ↑ 單車是丹麥民眾的主要通勤工具,尤其是在人口密集、車位難求的大城市,無論是上下班還是接送小孩,單車都是最方便環保的選擇。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好書推薦


世界藍圖 台灣願景-預約TAIWAN美好未來
本書鎖定生活日常、民主溝通、交通住居、能源環保、教育政策、高齡長照等攸關國家未來的議題,從台灣的處境出發,尋找類似條件下,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如何面對問題,並發展出自身的獨特價值。從觀看並學習他人之長,從比較與對照中或可慢慢描繪出藍圖,替錯綜複雜的未來指引路徑。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