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童貴珊
就時空的遷移而言,玄奘大師的西行取經歷程已然是塵封千年的歷史事跡,但其卓越的貢獻,在歷經歲月的沈澱後,不但沒有絲毫減損,反倒備受後人的推崇與傳頌。玄奘的弘法精神為我們留下什?典範?有何延伸的意義與價值?
適逢佛教界長老印順導師百歲嵩壽,今年五月一日,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與慈濟基金會,於花蓮慈濟靜思堂舉辦「國際絲路研究座談會」。此次座談會是以經典雜誌所製作的《西域記風塵》為引,邀請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李志夫、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館館長杜正民、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許木柱、昭慧法師以及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各就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提出不同角度與專業的觀察與思索,進行廣度與深度的檢視與交流。
以下是當天座談會的內容。
昭慧法師
當慈濟人進行這趟西域記的拍攝工作時,他們所進駐的地方是回教教區與印度教教區,但是,不管是影象拍攝或人道救援,慈濟人不但從未意圖改變這些地區的宗教信仰,而且在提供物資救援的同時,還滿足他們在精神上的需求,令人敬佩。
以慈濟在印尼紅溪河的整治、賑災為例,這令我感受非常深刻,我相信這股力量來自佛教的文化。在回教色彩濃厚、對佛教不友善、抑或對華人不友善的地區進行救援和賑災,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曾經與華人之間有著血海冤仇的地方,是加倍的辛苦。
他們的成功,是來自從未意圖要改變對方的宗教,這徹底轉化了他們對異教以及華人的仇恨。其實,以嗔止嗔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唯有以慈止嗔才能讓恩怨真的成為過去。
西域記的拍攝,誠如王志宏總編輯所說,很多拍攝的順利是得力於慈濟的人道救援,而這樣的人道救援根植於對當地人的無所求。
在這趟從長安出發到印度的旅程中,目睹過去佛教興盛輝煌的地方,漸漸走向凋零,難免生出深刻的感慨與警惕。佛教秉持的是眾生平等的信念,而這才是真正無我的精神內涵。這樣的信念沒有產生激烈的宗教侵略行為,是因為護生。
當我們看見其他宗教為了堅持擴大自身的宗教時,我們感到退卻,這是很沈痛的抉擇。雖然感覺無可奈何,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忍心,不忍心把人民當成籌碼,作為競爭的武器。
許木柱
身為社會科學研究和人類學者,最重要的是進行田野調查,而王總編為了完成西域記的策劃,前後耗用了五年,可說是長期性的停留在田野中,這是人類學家最羡慕和盼望的。不但如此,還能在過程中,經歷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去感受一千多年前玄奘大師所經歷過的點點滴滴。
我們應該致力於如何把主觀的感受轉移到當下的處境中,尤其當我們腳踩在土地上時,心中想起的是當年玄奘大師所走過的足跡,這讓人感觸良深。
以我的經歷為例,在進行田野觀察時,我腳底所踩踏的是一段萬年前的歷史,好像進行一段古人與今人的對話,也是在對過去古人取得經書過程中一種很深刻的認識,甚至是心靈的映照。因為存有這種感動,我們才能體會這當中的艱辛。
回到玄奘大師的旅程,誠如王總編輯所說的,玄奘大師除了是偉大的宗教學家,也是偉大的探險家,我認?他也是傑出的人類學家。一出門就是十九年,而且從未回過家。玄奘大師的偉大在於歷經各樣艱苦後,把佛教帶至百花齊放的境界。另外,許多玄奘大師在異域所完成的文化紀錄,對後來的人類研究都是很重要的素材。
王總編輯在《西域記採訪紀實》的幻燈片中提到,他在阿富汗時請當地小孩擔任保鏢以避開地雷的例子,這展現的就是一種地方智慧,而這也是對社會及文化觀察的重要依據。我們在經典同仁身上也看見了玄奘大師的探險精神,為我們留下這段重要而完整的歷史紀錄。
李志夫
相對於玄奘大師,中國的史學家乃至佛教界人士對法顯大師的研究文獻非常少,但若從主客觀條件來分析,法顯所達到的成就,卻遠比玄奘來得艱鉅。所以我在此要以兩位大師做比較,期待能還原法顯大師在中國歷史上的真正地位。
就貢獻而言,中國古代在玄奘大師之前,留學印度的僧伽已有六十九人,但其光輝大多被玄奘所掩蓋,其中以法顯大師最為明顯。
法顯不但是中國第一位到達印度參訪的僧人,也是中國年紀最大的留學生,在印度十四年,回國時已七十六歲。而法顯所攜帶回來的經典,以律部及涅盤來說,是當時漢地所沒有的,因此,具有稀少性,同時也證實了道生所說的「眾生都有佛性」,而這造成了當時南朝重門第的風氣,引起了強烈的對比與反省。法顯大師可以說是承先啟後地從事傳譯經典最為艱苦的法師。
法顯不是第一位到達印度的中國人,但卻是第一位中國法師經過「鐵門」到印度的人。雖然如此,法顯在生前並未受到佛教及官式的禮贊,在死後至今,也很少有專著研究他。由此可見,法顯不忮不求的偉大精神,就在「拙、樸」二字。相比之下,玄奘大師則尤多「善巧」,當然,時代也決定了他們兩位大師具有完全不同的境遇。
王志宏
很高興今天的齊聚能夠凝聚出共同的信念,把絲路當成重要和值得關注的議題。在看絲路時,我們需要事先找出和認定我們的優勢,包括文化的、歷史的。在整個後續報導的過程中,我面臨的痛苦,是無法將許多在當地博物館所拍攝的照片進行學術和考古的佐證。
我們需要更多針對這些照片背後更為專精、翔實的研究。面對許多與會者對絲路歷程中所拍攝的幾萬張照片的興趣,如果能夠得到各方學術上和經費上的支援,經典雜誌當然非常樂意配合,只要大家能夠取得基本的共識,我們在這方面是責無旁貸的。
在這個基礎之上,順便在這裏向大家預告,經典雜誌已經著手編著《鑑真大師》的專題和書籍。
總結與彙整
座談會的最後階段,開放讓與會者參與討論與提問,引起各方熱烈的回響與建議。
參與者認為,對目前絲路現況所牽涉的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及各方風土民情等相關領域,應建立更完善的考證基礎,包括文獻及書籍的整理。除了現有的譯本,也應進行更多東、西方絲路研究文獻的翻譯,讓東方與西方對宗教、文化、藝術及交通等不同角度的資訊得以廣泛交流。
對台灣的研究者來說,攝影角度的切入是一個值得鼓勵的途徑。以絲路中的石窟為例,除了文獻以外,石窟的影象不但加強臨場的視覺表現,也可以把佛教的內涵,透過文字以外的圖象統整的方式呈現,其中包括從圖象去瞭解佛教的精神格局,進而找出更適合台灣特色的研究方向。
在這樣的基礎下,經典雜誌的《西域記風塵》,尤其一系列阿富汗還未遭受極權政體破壞之前的照片,顯得格外珍貴和難得。好的技術加上不可逆轉的時空背景所取得的照片,已經成為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因此,對絲路研究有興趣的人士都亟欲看看經典雜誌還未發表的二萬多張絲路照片。
以多年前日本舉辦的絲路博覽會為例,顯然,日本希望因此重申絲路是到日本才算完整。日本在這方面所展現的文化企圖值得我們關注。基於此,不管從展覽和書籍的編著上,期待經典雜誌能將從絲路歷程中所帶回來的豐碩成果,透過翻譯,更積極地把這項文化資產介紹到更多非中文語系的世界去,並且希望有更多的媒體響應這樣的工作。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