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摘】 透明的記憶 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

企畫/行人文化實驗室
攝影/翁子恒

玻璃杯不小心從桌面掉落的時候,我們大概會輕呼一聲,隨即安慰自己:「沒關係,再買一個。」這樣的安慰有其道理,因為一般的玻璃杯很便宜,不到二十元就可以買到一個中國大陸製的簡單水杯。

不過,如果我們稍微試著心痛一點,稍微不要從價格的角度來思考、試著從滿地玻璃碎片可能割到腳的擔憂中跳開,想像一下:如果這是玻璃的最後生命,它眼前閃過的一生,應該會是怎樣的畫面?

它會不會想起玻璃一族誕生的時刻:閃電意外落在利比亞沙漠上,雷擊的高溫造成石英砂熔解,玻璃因而首次出現?或者,它想起自己成為光學革命者、成為各種鏡片,讓人類看到極小的細菌,也讓人類看到遙遠的火星表面?或者,它想起讓光線從燈泡洩出,全世界人為之興奮的一刻?

也可能時間再近一些,它記憶起自己是一個樸拙的印花玻璃杯,靜靜地在平常人家的客廳桌上看著一般的家庭場景?或者它想起自己曾是海鮮熱炒店裝著台灣啤酒但肚子上標著「香吉士」的杯子?或者,它曾是你我家中的窗花玻璃,構成我們成長離家所有場景的基本光線?

如果用高速攝影拍攝玻璃杯落地碎裂的瞬間,我們會不會在它快速流轉的記憶碎片中,感受到玻璃在我們生命中的透明重量?從反射的光影得知玻璃的故事?這時候我們會不會比較理解這成本不到二十元的玻璃杯?

隨手撿起碎片,這一片,慎重地說起玻璃的「大歷史」,像是《十種物質改變世界》、《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兩本書裡面說的故事:玻璃毫無疑問是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基礎。如果沒有玻璃,今日生活根本無法想像:從建材、從燈具、從鏡頭、從面板、從光纖通訊、從平板觸控介面,玻璃幾乎能夠延伸到任何一個生活用品與高科技議題。

另外一片,說起了六、七○年代的台灣記憶。那個時候台灣玻璃產業極度盛行,全世界的耶誕節都是由台灣的燈泡照亮。那地方很有可能在新竹或竹南,上百的工廠、到處可見的煙囪,滿身汗水的師傅們在火焰下產出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家用玻璃,燈罩、水杯、平板玻璃,替台灣爭取豐沛的外匯存底、替世界帶來完美的透明與晶瑩。

如果玻璃會做夢,他們可能都會夢見在台灣的出生地;如果他們會唱歌,他們哼的,可能都是台語的搖籃曲。

再來一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情節。場景變到中國大陸。玻璃陸續與台灣道別,隨著便宜勞動力西進大陸。畫面中看不到的是,台灣中小企業的玻璃廠從此急遽衰落,隨著一代人的老去而即將銷聲匿跡。

我們來到新竹、竹南等地,記錄各種玻璃師傅的故事與技藝,不斷按著快門、不斷錄下各種訪談,也不斷替傳統玻璃找出價值,向每位玻璃師傅表達我們的讚歎。

我們不確定這些工作的意義,或許有機會為一些台灣的過去找到一些未來,或許,只會是一場玻璃的夢境,夢見台灣這個誕生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玻璃工廠 ↑ 玻璃工廠曾經是台灣早期換取外匯的重要支柱,如今只有在訂單收夠了才開爐生產。
見證玻璃產業枯榮 ↑ 竹南利詮玻璃老闆邱文虎見證台灣玻璃產業枯榮。

開模

【開模】
模具師傅接過設計師、玻璃廠手中的設計圖或是木頭樣模後,腦子便啟動了3D模式,開始解構模具,再將腦子裡的畫面透過不同的機台與琳瑯滿目的工具,刻劃在一塊塊的生鐵上,將生鐵磨成玻璃模具。他們決定了設計是幻想還是夢想。

窯爐熔融

【窯爐熔融】
司爐人總是孤獨地守護熾熱的爐火,並重覆著步驟:以瓦斯槍從坩堝口加熱,將投入墊在坩堝底的碎玻璃慢慢熔融,之後再補滿矽砂,等待熔融,之後再次循環,直到讓一個坩堝填滿五、六百公斤的玻璃膏後,天已經亮了。

模具口吹

【模具口吹】
模具口吹是完全以「人」為掌控技術關鍵的製作法,透過口吹充氣填充玻璃的內在,再使用模具來形塑其外貌。模具口吹師傅能用口吹,感受玻璃在模具裡頭的厚薄變化,對他們來說,玻璃是活的,上手了還能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