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家園】住的適當科技 風生水起好運來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經,有哲學家這麼說:想必是人類在偷嘗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後,只因仍對失樂園心懷眷戀,才會想要在地面上建造起一連串的房舍。但隨著人類自我漫無止盡的擴大,各式的屋宇華廈越蓋越多,記憶中的幸福,還是若隱若現,遙不可及。

究竟,什麼樣的房子,才能讓人重拾幸福?有人說是家人的相知相守;有人說是裝潢得美侖美奐,美式、鄉村、北歐、地中海等風格不一而足;但也有人認為只要格局採光好、通風佳,隔熱、除溼得宜,就算不能帶來幸福,至少也能擁有健康。

然而這樣看似簡單的想望,在今天,卻近乎奢求。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台灣各大城市中,以人口密度最高的台北市為例,屋齡逾三十年的老舊公寓,占全市建築的百分之四十四;這數字,除了反映老舊公寓仍是多數人寄寓之所在,也代表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建築物,是晚於它們才誕生於地表。

早在日治時期,一來是人口遠較今日為少,二來是殖民政府對於都市規畫的重視,不管是台北、台中或台南等城市,建築物皆普遍不高,市容相對整齊。但一九四九年後,先是來自大陸的移民大量湧入,政府不及因應,違章建築氾濫;七十年代起,台灣經濟起飛,帶動房市蓬勃發展,但缺乏整體規畫的結果,是多數的新建物,從高度到坐向,都僅遷就建地的條件,未能考慮與周遭舊建物的統一與協調性,以致於新大樓與舊公寓間,除了在視覺上參差混亂外,彼此也互相掣肘,不是你遮了我的光,就是我擋了你的風。

目前正計畫翻修老家的邱英俊,對此有深刻感受。從小住在新生北路一帶的他,小時候,家裡雖然是街屋形式,不過東西兩側各有房舍,採光不算太好,「但因為是南北坐向,通風算是還可以。」他說。然而念國中以後,家裡的東西南北方,紛紛都蓋起了高於老家的大樓,這棟逾六十年的老屋,如今竟彷彿成了盆地的中心一般,不只通風變差,一到了夏天,更是燠熱難當。

類似邱英俊的例子,可說散見台灣各角落。然而只因種種現實條件,儘管台灣在一九九○年代有了綠建築的概念,又針對改善市容開始推動都市更新,以及強調老房子結構安全的老屋健檢,但終究,還是難以改善其一二。

曾參與北投市立圖書館規畫設計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劉柏宏解釋:「綠建築強調節能減碳,但因為需要達到的指標多,包括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以及汙水垃圾改善等九項,要一一做到所費不貲,所以多半只見諸於公共工程,私人興建的住宅可說屈指可數;」嫻熟建築變遷史的他表示,其次不管是都更還是老屋健檢,「基本上都以公寓、大廈的全體住戶為單位,牽一髮而動全身,居民間協調不易,很難一個人說了算,結果不只推動的速度緩慢,也因兩者都只協助建物主結構的補強,關於採光、通風、隔熱等細節,有鑒於房子個別的差異性太大,還是得靠屋主自己來。」劉柏宏說。

聽起來頗令人沮喪,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面對地球暖化的日益嚴重,加上台灣地理上獨有的溼熱氣候,還是有一群人,反而被激發出無比潛力。他們當中,少數是具有理工背景的建築素人,多數是一般民眾,但透過學習,以及對物理環境的認識,對小規模科技的「適當」運用,他們不只從傳統的建築師手中,拿回對居住的話語權,也由點、而線、而面,各個突破,讓一間又一間的老舊住宅,即使在大樓林立的包夾下,還是能重新探出頭、找到光、採到風。

邱繼哲的隔熱策略

當被問到是怎麼走上改造房子的這條路時,邱繼哲摸著自己的大平頭,想了想,最後指著一旁的老婆譚海韻笑出聲說:「都是她啦,容易過敏又怕熱,我只好負責解決問題了。」

看邱繼哲笑得輕鬆,但早在十年前,為了住的問題,他可是一個頭兩個大。當時,他才剛在台中市的南屯區買了一間老公寓,價格雖然便宜,「但頂樓加西曬,簡直熱到不行。」邱繼哲聽起來餘悸猶存。

特別是比起台北的環境,台中相對空曠,一個全無遮蔽的屋頂,就像一張大碗一樣,吸足了太陽的所有熱力。

「常常屋外如果有三十五度,屋內就可能接近四十度。」邱太太譚海韻在一旁補充。

幸好,在短暫的苦惱之後,大學和研究所分別是念土木與環境控制的邱繼哲,基於對「熱」的認識,比起一般人一覺得熱就大開冷氣,以暴制暴,他卻以為先隔熱再適當地搭配冷氣機的使用,才能既節省能源,也省下荷包。

「熱,其實不難懂。」邱繼哲說,「一般人都以為白天有日照時最熱,但實際上,由於台灣目前的建築型式普遍是以容易蓄熱且散熱不良的鋼筋混凝土當建築結構體,假設太陽從早上六點升起,一直到日正當中,一天之內,真正最熱的時候差不多從下午兩三點才開始。」邱繼哲繼續解釋,但如果以為到了晚上就不熱了,「那又是另一個錯誤的觀念,」他說,只因蓄了一整天熱的鋼筋混凝土,在太陽下山之後,所有的熱能,開始緩緩朝室內外釋放,這也是何以許多人在下班之後,一進屋子裡,非但不覺得涼快,還悶熱到快暈過去的原因。

為了解決問題,邱繼哲決定以自家當作小白老鼠,進行各種實驗。除了在屋頂做好防水工程後,另行鋪上一層由回收輪胎與PS板(高密度保麗龍板)製成的隔熱板外,面對燠熱難耐的西曬牆壁,一反多數人只想爭取室內坪數的作法,邱繼哲卻反其道而行,以犧牲些許空間,換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關於隔熱,有一個重點,妳不妨記住。那就是除了從外牆加上一層隔熱塗料或建材外,也要盡可能把牆壁加厚。但因為我們家不是透天厝,大樓管委會不可能同意在外牆施工,我只好另外動腦筋,從室內的牆面上動手腳。」

邱繼哲所謂的手腳,就是在西曬的牆壁上釘上一道木板牆,於中間塞進岩棉、小玻璃纖維球等填充物阻隔熱傳導;並且將西曬的窗戶,增設為兩層玻璃窗,中間留有空間放置一般常見的百葉簾,夏天時百葉簾附近的空氣被曬熱,只要打開外窗,讓熱空氣由上排出,冷空氣自下方補充,熱空氣便不至於繼續向屋內傳導。「百葉簾此時的角色就是外遮陽,不只可以阻止強光與熱進入,百葉可活動的特性也不會在不需遮陽時阻擋景觀。」邱繼哲說。

而因為DIY得宜,邱繼哲不但讓一間西曬的房子變得冬暖夏涼,一舉解決老婆大人的煩惱,繼把自己家當小白老鼠後,他也幫所屬社區進行改造,成功地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將每戶的公共電費從每個月的一千元,降至三百元左右。從此以後,透過臉書的分享,前來向他取經、請教的人,幾乎可說是絡繹不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


壁癌 ↑ 在美麗花束襯映下,斑駁壁癌,猶如一幅抽象畫般。然而對大多數老屋來說,它不只有礙觀瞻,還會衍生黴菌、塵蟎,引發鼻炎、過敏、氣喘等疾病。
電工班 ↑ 邱繼哲的綠適居協會,開設電工班,教導民眾水電基本常識。
利用在地建材 ↑ 謝英俊建築師利用木材、竹子、水泥混木屑與輕鋼架等建材,打造一戶戶經濟、環保、具持續性的房舍,在地建材帶來合宜的採光與通風。(圖片提供/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