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再起?】大國陰影下的現代越南

撰文/鄧湘漪(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行轉進越南海防市港口,作為北越占地與吞吐量第一的港灣,塵土飛揚的懸浮粒子恐怕也名列首位,讓人分不清楚進港大門的道路,是柏油路上鋪附著巨量粉塵,還是本來就以黃土路現身。

租來的TOYOTA小車全面性地陷在卡車與聯結車之中,同時以每小時五公里的速度往港口方向前進。對向車道上貨櫃車一輛輛出港,而行進道上則空車入港,成噸的貨物與商品便在這綿延車陣、喧囂喇叭聲,以及每一百公尺矗立著三座高壓電塔的灰色風景中,自排名在胡志明市、河內市之後的第三大城市運往越南全境。

經濟改革開放榮景

越南自一九八六年改革開放落實革新政策(Doi Moi)以來,經濟層面朝向市場化發展。當一九九○年代世界呈現動盪局勢,諸如日本泡沫經濟、亞洲金融風暴、蘇聯解體等震盪時,越南則以東南亞新興開發區之姿,向世界招手。不但於一九九五年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正式宣告國家與區域間關係的結盟互惠,頒布國家經濟現代化、工業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策方向,更於二○○○年代,舉辦APEC領袖會議(二○○六年)、加入WTO(二○○七年)以及二○一○年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並於二○一六年生效,這些經濟政策的連橫合縱,使得越南在近二十年來,總體經濟數字表現呈顯不斷攀升的黑馬姿態。

越南以百分之六到七的經濟成長率與世界交手,世界銀行資料分析指出,越南主要進出口貿易國家為美國、日本、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歐盟以及台灣(進出口類別不排序)。其中,中國和越南雙方貿易額,自一九九一年的三千兩百萬美元,激增至二○一五年九百億美元。越南對外貿易仍舊呈現逆差,以中國出口越南為重,計約六百億美元;而越南出口中國則僅為一半。

撐起活躍的中越經濟貿易數字,憑藉的便是頻繁的陸海空貨物運輸,西貢港、海防港和峴港為越南主要三大海運港口,陸路運輸則偏賴與中國接壤一千三百公里長的陸地邊界口岸,經由邊境口岸的進出口貿易交流。中國與越南自一九九○年代開啟雙邊友好交流,除了國家元首互訪、政治邊界協議外,在經濟層次上以強化雙邊經貿關係為前提,海權則規畫漁業共同區,制定海域相關合作規範;陸權則預計於二○二○年以國家預算支持,建制九座口岸以利雙邊人貨通關,互設「口岸經濟區」,啟動雙邊關稅優惠機制,於此造就了越南經濟發展擴張榮景。

二○一六年,越南總理阮春福通過國會投票赴任,擔負起越南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大業。阮春福上任演說,提出促進經濟、行政改革、強化社會治安、打擊貪汙、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提高民眾生活水準和社會福利等六大建設方針。同時,相較於以改革開放,推動越南自由化、國際化的前總理阮晉勇,阮春福所領導的新政府,將與總統陳大光、國會主席阮氏金銀、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組成強化越南與中國關係的四巨頭,在政治策略上保有主權、與中國互不侵犯,而經濟上則藉由互補性的進出口、中國貸款興建越南基礎建設、引進中資企業、強化口岸運輸等手段,堅實中越兩國的經濟合作。

糾葛歷史中的經濟競合

「越南打敗了法國、美國和中國。」來台十四年,並在台教授越南文化課程的海防人莫睿容驕傲地說著。自二戰到冷戰時期,越南與中國的關係從對抗到結盟,一九七○年代柬越戰爭,中國支持紅高棉,且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致使越南與中國關係惡化,越南社會呈現排華現象。中越關係直到一九九○年代蘇聯解體後,才漸露曙光。

歷史上,中國曾四次征服越南,締造了漢字文化圈的擴張,也使得以中國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印刻於越南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重疊性使得越南無法自外於中國。然而,當文化傳承遇上當代政治國家治理時,居間產生的衝突則無法以文化共通性一語蔽之。

中國自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以來,以低成本的投資環境創造了令人咋舌的經濟成長,隨著工資上揚、勞動市場擺盪和經濟政策擴張,促使外資漸漸離開中國尋找利潤的第二春,越南則成為外資移動的首站。

對中國而言,分析家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成長指數將緩降至百分之五以下,當中國於全球的經濟影響力逐步鬆動的當下,夾帶著經濟優勢而暗藏政治謀略的周邊國家結盟因應而生,「一路一帶」、「泛亞鐵路」、「大湄公河次經濟區域合作計畫」等則是中國勢力拓展的新世紀棋局。

對越南而言,承接著自中國移動到越南的外資企業,提高了在地就業與地區發展,中國國營企業資本的介入,也使得越南站在中國資金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國家基礎建設規格。「中國資本在越南是很隱形且敏感的。越南有兩手政策,一個是跟中國政府合作,共同發展基礎建設;另一方面,則藉由跟中國貸款,援建不透明,貪汙相對容易。這是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合作,中越相互需要。」專研中國資本研究,任教於越南國立河內大學人類學系學者阮文清教授分析。

中國與越南在政治上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上皆朝向市場開放,文化上受儒家思想影響,彼此展現了高張力的共同性。然而,越南對於國家政經狀態延續中國道路,看似依賴,實際上卻存在著排拒感。《越南時報》記者阮明德說:「越南經濟過度依賴中國了。儘管資金、技術、設備從中國來,但中國一旦停止,越南也將遭遇極大的問題,所以也無法停止。這是最大的問題。中國人說越南是中國的翻版。越南人沒有積極反應,但心裡不太舒服。用什麼方法也不能否認,某種程度文化上延續中國是事實。」

這句話,道出兩國前後踏上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道路,現下正聯手透過貿易交流,共創經濟產值,但對中國資本介入越南社會的形式,越南人民並非全盤買單。另一方面,這也表達了歷史文化上無法切割,但心理上想與中國分割已然成為越南普遍存在的社會情緒,「越南跟中國是朋友、鄰居,但有時候不要太過分,太過分就給你難堪。」莫睿容說道。

莫睿容口中的「難堪」,則於二○一四年得到印證。該年,中國於南海造礁,引發南海主權與天然資源開發爭議,越南境內連動發生五一三華商工廠衝突事件。「這跟中國政治勢力擴張有關。從二○一一年開始,越南跟中國之間發生領土糾紛、海上糾紛,我們老百姓很熟悉中國的作法。五一三暴動,越民看到有漢字就打,那是一種委屈感的表現,用很單純的方式表達心情。」阮明德說。

越南在國家朝現代化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勢力擴張過程中,尋找與中國合作的平衡點成為社會共識,國家層次上雙手迎接中國資本,企圖擠身進入區域經濟整合;民間層次則在既開放又排拒的矛盾心情中展開,阮明德說明:「越南可以從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學習很多。但現在引進的都是工業垃圾、廢棄物,中國食品威脅到我們的健康,這對越南來說都是損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越南的搬運工 ↑ 為省關稅,商家僱用越南的搬運工,以人力從中國境內運各種民生物資進入越南老街市。
邊界夜景 ↑ 越南芒街與中國廣西東興市邊界夜景。在中國經濟急遽發展下,東興市的規模人口早已快速超越芒街。夜晚,以北侖河為界,將燈紅酒綠的東興市與恬靜的越南芒街分隔開來。
中國僑民被趕至前線 ↑ 一九七九年爆發的中越戰爭,越南戰略性地將中國僑民趕至前線,以對中國軍隊施壓。(圖片/達志影像)
席地午休 ↑ 越南生產線工人中午席地午休。
越南沙巴晚間 ↑ 越南沙巴晚間常可見到中國與越南遊客在街邊小茶攤喝茶。
河內的孔廟 ↑ 儒家文化影響越南文化既深且遠。河內的孔廟為古蹟,現今越南大學生們仍保持到孔廟拍攝學士照的傳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