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食餐桌】尋找第二春 傳統市場的逆襲

撰文/諶淑婷(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人說,「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逛它的傳統市場。」

對許多人而言,菜市場是從小就熟悉的購物環境,蔬果熟食、雞鴨魚肉、睡衣內褲、生活雜貨一應俱全,若能成功討價還價去尾數,多討根蔥或一把九層塔,就像是被攤商認可擁有為家庭採購的能力與好眼力,真沒把握,也可以直接請攤商幫忙挑選,結帳時不忘保證:「不好吃你拿回來。」

住在台北市景美市場旁的黃沛云,從小到大跟著家人上市場,知道如何辨認魚的鮮度,也知道哪些食材最「到時」,「壓力大時,我最愛去市場走一趟,那裡熱情、有活力,幾句招呼語就讓人開懷一笑。」這是菜市場與其他現代消費行為最大的區別,除了買賣,還傳遞了人情與智慧。

台灣傳統市場發展歷史悠久,起初只是因聚落而出現的零售場所,日治時期有了進一步規畫與制度確立,國民政府來台後,五○年代開始將市場列入都市計畫,開始興建各地公有市場,一方面解決攤販林立的問題,另一方面提供社會救助功能,以政府招租方式,讓生活貧苦的人能以低門檻創業自足。

除了公有傳統市場,政府也規畫市場用地,供民眾自行招商興建民有傳統市場,還有因應住民需求自然形成的攤販集中場,在台灣,除了住在山區或偏鄉農村,幾乎人人都有一個從小逛到大的菜市場。

根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調查,全台灣傳統市場約八百四十二處,由於民營與攤集場難以估計營業額,只能暫列公有市場的概略數字,民國八十八年,公有傳統市場營業額調查約九百六十五億元,九十九年剩下八百億元,到了一○二年中辦發布的「台灣傳統市場白皮書」推估,已下降至六百九十八億元。

環境交通問題惹議

傳統市場的敵人除了遍布全國的連鎖超市與量販店外,也包括了因為經濟不景氣而增加的創業人數,讓攤商愈來愈多,雖然市場內的攤位大多已飽和難以進入,但以市場主體不斷向外擴張的攤商,瓜分了客源,相互拉扯間不僅引發糾紛,也讓社區衛生環境與交通更趨混亂,並為地方居民詬病。

外圍攤商不用繳水電、租金,又能搶在前頭招攬顧客,生意往往不比原本的合法攤商差,台北市永春市場就是一例,圍繞著公有市場建築的虎林街巷道,兩側皆是出租攤位,道路中央間或擺了幾個攤子,熱鬧的早市時間擠得水洩不通,好不容易擠入市場,人潮頓時減半。

七十八年當上自治會長的黃秀玉,曾在八十三年與外面攤商談判,「外面攤商劃位置劃到市場門口,來買的人機車亂停放,不是要打死裡頭的合法攤商嗎?」她氣不過,將過去被隱而不談的市場內外競爭攤開來談,總算劃清界線,要歸自治會管理的七、八處攤商可以擺在市場旁,不被管理的人必須離開,退入巷道內,清潔、衛生、交通問題由地方勢力自行解決。

黃秀玉帶著我爬上市場頂樓,趴在圍牆邊一一點數,眼前的三、四層樓高的舊式公寓,一棟一戶,一樓攤位的房東就是屋主,每個月租金從幾萬元至十餘萬都有,就算政府想管理攤商,改善當地環境與秩序,既得利益者也不見得願意,只換來「非法管不到、合法一直管」的怨言。

黃秀玉曾在清理市場水溝時,發現外圍攤商偷偷接管,將廢油、廢水排到市場水溝,她為難地說,永春市場地理上橫跨三個里,每個里長處理方式不同,新、舊里長作法也有差異,加上攤商原有的管理勢力,她只能管好公有市場一百三十一攤,外圍五百多個攤商如何被收錢或是消費者買貴、買差,都無權也無法處理,只能期待政府發揮公權力,至少以稽查方式改善衛生環境與交通問題。

黃秀玉所提的,也是傳統市場最為人詬病之處。兩個月前,以色列留學生馮堂正拍攝了一段台中東興市場內,消費者騎著機車來往穿梭攤位間的畫面,甚至有議員以這段影片在議會上質詢。這讓我想到一位好友不上傳統市場的原因,就是無法忍受四處亂竄的摩托車與腳踏車。

新北市政府市場處處長謝俊隆每月固定排出整整兩日逛市場,如今已走遍全市四十九個公有市場、六十五個民有市場與一百三十四個攤販集中場,他承認最難處理的就是交通問題,「尤其是攤集場,一定位於聚落最熱鬧的地方,要找出空間規畫機車停車格或停車場並不容易。」

叫賣聲後的矛盾糾葛

新北市粗估共有一萬四千七百多個攤商,市場處每天收到各種投訴,其中以交通、噪音問題最多,謝俊隆說:「住在市場樓上的人每天凌晨被豬肉攤貨車卸貨的鐵鍊、剁肉聲響吵得無法入眠,但這是一種工作型態,只能勸導無法禁止。」他苦笑地說,每個人都希望住家附近就有菜市場,卻都不希望住在菜市場旁。

但傳統市場也非無法可管,市場處只是主管機關,但可結合在地警局、交通局、環保局、衛生局、消防局進行聯合稽查。他以新莊區宏泰市場為例,雖然只是攤集場,但五百多攤的規模超越了多數的公有、民有市場,便透過自治會劃線限制中央攤商擺設位置,留出兩側人行通道,同時由里長組織,每一區段組織消防組,添購消防設施。

謝俊隆的要求非常簡單:「市場就是要講求人和,大家協調出一個平衡點,只要不違反法律,就讓市場盡量擁有自主權。」

「能把傳統市場管好,就能去選立委了。」台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呂曜志這句話,說明了市場問題的龐雜、細瑣與繁複,在《攤販集中區管理自治條例》通過前,現有問題交由各業務主管機關處理,例如去年市政路突然有新夜市出現,還邀請不少藝人表演帶動人氣,就靠著都市發展局連續罰款三天「抄掉」了。

呂曜志認為,若《攤販集中區管理自治條例》通過,就能從立法解決根本問題,建立納管、行政指導與輔導的機制,於法有據,建立更友善的市場環境。

另一個讓呂曜志費盡心力的問題,是建國市場搬遷案。被認為是全國最大公有零售市場的建國市場,已有四十三年歷史,不算外圍攤商,光市場內就有七百多個攤商,為了解決攤位太小、冷凍設備不足、通道過窄等問題,預計明年春節後遷建至台糖專用區市場用地。

新市場基地面積二點二公頃,七百一十一個攤位全設在一樓,以示公平,二樓除了冷藏冷凍設備,還規畫了「貓道」,未來消費者可走在上頭俯瞰市場全景,因為遷建區域周圍多是商辦大樓,市場也將轉型為觀光市場。

舊建國市場雖是公有地,但建物是攤商合資興建,現在拆除搬到新大樓,攤商也有應被補償的心理,對攤位面積、水溝有各種要求,目前呂曜志都盡量一一配合。引人注意的是,今年四月自治會長就在辦公室遭到不明人士襲擊,以及十月間舊市場旁空地被人承租後,違規自行招攬攤商賺租金,還強迫攤商繳交上百萬元月租金,都顯露出市場背後的利益糾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環境混亂 ↑ 因應需求而形成住商混居的攤販集中場,及環繞著公有與民營市場往外擴散的攤商,常常讓市場周遭社區的環境混亂。
士東市場 ↑ 士東市場號稱是台北市的五星級傳統市場,地面清爽乾淨,攤位佈置彷若歐洲市集。
市場天王 ↑ 被譽為「市場天王」的陳清華,在由農產運銷轉戰漁產運銷後,主導經營不善的台北漁市餐廳釋出經營權,改由日本三井集團標下,使其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指定景點。
觀光化 ↑ 觀光化是傳統市場轉型方向之一。以美食聞名的台中第二市場,從滷肉飯、排骨麵到剉冰等,擁有多達三十多種的台灣小吃,常獲媒體報導。
黃昏市場 ↑ 社會結構改變、職業婦女增多,黃昏市場應運而生。身為上班族,許多忙碌的父母,往往在下班後回家前,先來買個菜,再趕回家做飯。
菜車 ↑ 偏鄉社區人口少,難以吸引攤商聚集,只有活動式菜車每日批貨後巡迴販售,客群多以老人為主,菜車成了食材與外界資訊的來源之一。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7則 留言

  1. 諶燕菊 說:

    謝謝您精闢的報導,我喜愛傳統市場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情味也是傳統市場的一種特色,或也能稱為一種文化了。但雜亂與種種問提,真的是需要被重視,改善。

番紅花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