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家園】未來就是現在 又綠又聰明的台灣好宅

撰文/陳世慧(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楊子磊(經典雜誌攝影)

於未來住宅,你有過哪些想像?說起話來「伊伊喔喔」的口愛機器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永遠忠心耿耿?!聲控、指紋控、面部表情控的智慧管家?不只能幫忙做家事,也能讀懂你的心情?!又或者是全自動的遠端裝置,出差?再遠都不怕,只要一只內鍵於手機的手持裝備在身,搭配網路,人在高雄,也能遙控台北的家,替盆栽澆水,關上不確定關了沒的門窗、瓦斯,或音響……。

如果這就是未來,那麼,我們距離它,其實也不遠了。

位在萬隆的「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成立。模擬三代同堂家庭而打造的它,就算沒有機器人跟前跟後,所提供的服務,也只能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進門起,外頭的風速、風向、溫溼度、細懸浮微粒偵測器等,已把當日各項環境指標,詳列在牆壁上的大螢幕,並據此自動設定最適溫溼度;家中成員,阿公阿嬤房裡,有離床感應導引系統、與醫院連線的健康照護設備,二十四小時看護安全;小孩房有智慧學習螢幕;主臥室有情境燈光;至於一家大小相聚用餐的餐廳:智慧冰箱詳錄了每樣食物的生產履歷,定時提醒保鮮日期;智慧流理台依身高轉換高度,讓每個人方便使用;最後,可互動「推播」的裝置,更讓家裡的成員,時時保持密切聯繫……。

「所有的這些裝備,不管是在技術、配線或安裝上,目前都不成問題;」展示中心專案經理陳文洲,在詳細介紹完這戶「家庭」後表示,「未來只待上下游的產業整合完畢,產業規模形成,就能普及於一般人的家裡。」

儘管如此,參觀過程中,除了戶外的二氧化碳偵測器在杜鵑颱風來襲後失靈;用來照明室內植物的集光導引系統集光球忽然不亮了;智慧黑板失焦外,令人關切的還是,電子設備雖然智慧,但所費電力卻甚多,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它如何被克服?

對此,協同導覽的工程師江冠霖承認,現階段他們只能利用智慧居家節能系統,「挖東牆,補西牆」,計算各項家電的單項與總耗能,進而配合偵測系統,在該斷電的時候斷電,該調降用電量的時候調降,「也算是一種彌補吧。」他說。

然而一如在農業時代,因為勞動力需求,住宅的形式,多半以聚合家族老少的三合院或透天厝為主;工業時代,都市化形成,為了容納眾多湧進城市的就業人口,公寓與大廈逐漸取代了三合院,透天厝只見於中南部,依此類推,未來的住宅,又如何能自外於未來的大環境與社會變遷?

只是相較於過去因低度開發,故而能保有的青山、綠水、新鮮空氣,談起未來的環境──它的問題之多,還真讓人輕鬆不起來。

未來的樣子

一九九二年,自從里約地球高峰會議召開後,像是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資源耗竭、地球暖化加劇的事實,一下子攤在世人的面前。

於此同時,作為地球村的一員,台灣,也陸續傳來一些壞消息。

八○年代起,台灣城鄉差距,達到最高峰。在都會區,高聳的大樓縱橫交錯,阻礙了通風效率,熱島效應旋起。在城鎮郊區,因為能夠提供水汽蒸散功能、為周邊地區有效降溫的水稻田持續流失,紛紛挪作他用,大地的體溫,也節節高升。

二○一一年十一月,該是微寒的季節,台灣平均溫度卻達攝氏23.6度,創下百年來最高秋溫。二○一三年八月,台北市更測得39.3度,寫下該氣象站自西元一八九六年設立以來的新紀錄。

像一場惡性循環,越熱,大家越用力吹冷氣;越吹,戶外溫度越高;電力超支,能源爭議不斷。加上pm2.5無所不在,來自中國大陸的霾害、台灣本地汽機車排放的廢氣,空氣持續汙染,這時,即使住在智慧住宅裡,享受及時微調的最適溫,猛一抬頭,看到屋外豔陽高照下,高溫與惡劣空氣交織成一片迷濛煙霧,僅有的愜意度,恐怕也一下子消失於無形。

「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從都市改造著手;」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劉紹臣博士,被問及氣候問題的解方時,曾直接了當地說:「而想改造都市,又要從綠建築做起。」

二○○三年,行政院啟動「綠建築推動方案」,以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生物多樣性等九項指標,強制公共建築物綠化;對於一般住宅,則不予強制,改以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不等的容積率轉移為誘餌,「鼓勵」建商興建綠房子。

然而根據統計,二○一二年,通過綠建築標章核可的住宅建案僅八件;二○一三年十七件;二○一四年十六件,與占多數的學校、圖書館、公務機關等大型公共建設相較,仍不及其百分之十,顯示呼應綠建築的建商屈指可數。

負責審核的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發展部經理王婉芝表示,這與參與遴選人的身分,必須是以住戶為主的「區分所有權人」而非建商有關,「所以只要所有權人之間意見分歧,最後決定不參加的可能性,自然就高了。」

但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慶利卻認為,主導權其實還是在建商手上,畢竟依照步驟,是先「想」蓋綠建築,蓋好後,才談得上要不要申請標章;所以實際情形是,一方面,因為手續繁複,施工過程又須符合特定規範,耗時長而瑣碎,大部分的建商,都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方面,台灣民眾的消費心理,往往都以地段為第一、第二、第三……考量,至於節不節能,則完全不是他們心不心動的原因。

然而除了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後,將智慧建築納入協助照護的一環,有其必要性外,面對能源、水資源短缺、空氣品質惡化等問題,即時面對與提出因應方法,毋寧更重要。

對此,還是有少數建商,不以獲得「綠建築標章」為目的,卻以興建「人天共好」的房子為職志。有些在仔細推算過建築物的承重能力後,效法國外「垂直綠化」的作法,在大樓每一戶的陽台種樹,增加綠蔽率;有些在十四樓高的戶外公設上,打造稱為「野島」的微型生態園區,栽植超過二十七種的台灣原生植物;在幫助建築物隔熱、降溫、減低熱島效應的同時,也提供水泥都市裡的蟲鳥,一處難得的棲地。

「這些建商的產品沒話說,理念和品質也都很好。」一位不願具名的同業表示,「不過他們的房價也很貴,同一個區段,常常比一般建案貴上近兩倍;只能說他們在實踐理念的同時,也把綠建築當作一個品牌,成功地進行了市場區隔。」

面對土地成本高漲,在商言商,原本也無可厚非。只是對於長期關切環保議題,重視「住安」一如「食安」的民眾來說,建築業對環境的破壞,經常為一般人所忽視;根據歐洲建築師協會的估計,全球的建築相關產業,除了消耗了地球能源的百分之五十,水資源的百分之五十,原材料的百分之四十,農地的損失,更高達百分之八十。

「所以與其蓋新房子,不如照顧舊房子。」懷抱著這樣的信念,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近年有一群人不等建商打好算盤,索性自己先捲起袖子,改造房屋。在一次次不斷的嘗試中,他們也想過好日子,追求高品質,卻在圓夢的過程裡,更徹底地落實友善土地的信念。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熱島效應 ↑ 台南市中西區一大樓牆面,冷氣機林立的「壯觀」景象。高溫促使一般人利用冷氣降溫,卻不知道通風散熱不良的結果,是都市的熱島效應旋起。
綠化辦公大樓 ↑ 為提倡節能,減少用電,高雄市政府率先綠化辦公大樓,在冷硬水泥牆面上,栽植綠色藤蔓植物,此舉至少能將溫度下降一至二度。
採光通風兼具 ↑ 位於台南的老屋,在比對過原址早年生態環境後,以竹子作為主建材之一,採光通風兼具。
空心磚牆 ↑ 台南老屋浴室內的空心磚牆,通風又除溼;秋冬時加裝門板,即刻保溫。
台大綠房子 ↑ 一對母子在瑠公圳水源地樹蔭下乘涼。遠方的台大綠房子,透過建材的選擇與智慧的設計,為文明社會與生態環境尋找和解之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