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一公升的光 像日出一樣可靠的寶特瓶燈

撰文˙攝影/Sergio Ramazzotti/Parallelozero

一種塑膠製的燈泡,照亮了馬尼拉貧民窟裡原本黑暗的陋室。這種燈泡不必插電就能發出五十五瓦亮度的光線,非但不會產生汙染,而且幾乎不用花費半毛錢,還可以無限期使用。

有人或許要問,在現今科技如此發達的年代,這樣的好東西為何尚未出現在超市貨架上?原因有好幾個,首先,人人都能在家裡自己動手製作這種燈泡。其次,要讓塑膠燈泡發光,得先鑿穿住家的屋頂,這裡的房子屋頂都是用簡陋的波浪鐵皮板搭建而成,除非你是住在貧民窟裡,否則要鑿穿屋頂恐怕是件有點棘手的事。然而,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貧民窟,這種燈泡點亮並從此改善許多窮苦人家的生活,使他們擺脫有如永夜般的黑暗詛咒。

寶特瓶變燈泡

在世界各地的貧民窟,隨地搭建的簡陋棚屋總是彼此交錯疊置,就像蜂窩一樣擁擠,即使在白天,光線也無法穿透入室,居住其中的人們只好被迫生活在黑暗中。不過,二○○二年,發生了一個轉捩點。巴西一位技工阿弗列多•莫澤(Alfredo Moser)發明了一種用可口可樂塑膠瓶製成、利用陽光折射原理來發光的燈泡。經過多次實驗,這種裝置終於在他位於聖保羅的小工廠中測試成功。七年後,麻省理工學院一名工程師艾美•史密斯(Amy Smith),在海地的貧民窟裝設了類似燈泡,國際新聞媒體將她譽為這種太陽能瓶的天才發明家。與此同時,有一些太陽能瓶也開始出現在哥倫比亞、肯亞和印度的貧民窟,結果,有許多發明家都被說成這項創意的原始發想者。

故事的結局(到目前為止):到了二○一一年,在伊列克•迪亞茲(Illac Diaz)的提倡下,太陽能瓶流傳到菲律賓。迪亞茲出身於馬尼拉一個富裕家族,他的姑母葛洛莉亞•迪亞茲(Gloria Diaz)曾經當選環球小姐。迪亞茲成立了一個非政府組織Isang Litrong Liwanag(ILL),這是塔加洛族語(Tagalog),意指一公升的光。

迪亞茲聘請西班牙與菲律賓混血的超級名模亞麗珊卓•艾絲凱特(Alexandra Escat)擔任代言人。艾絲凱特經常出席各種盛大的宣傳造勢場合,還曾經在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的遊艇甲板被拍到她替王子在背上塗抹防曬油。多虧了艾絲凱特的美麗現身,以及她那卓越的推廣能力,二○一一年十一月開始推動的「一公升的光」計畫,在網路世界風行,迪亞茲將成千上萬個太陽能瓶發放到菲律賓的各個貧民窟,並成為傳說中的神奇太陽能瓶之父。

熟知迪亞茲的人表示,迪亞茲對於名聲和鎂光燈焦點的追求永遠樂此不疲,艾絲凱特則聲稱她看穿了迪亞茲的目的,原來「一公升的光」只是迪亞茲藉以宣傳自己的工具,因而離開這項計畫。儘管如此,根據ILL的說法,截至目前為止,依據所裝燈泡的數量,這個計畫已經嘉惠了一萬兩千人,讓他們從此擺脫黑暗,卻是不爭的事實。

無論誰發明了太陽能瓶,或者加以改良,這種塑膠瓶燈的發光原理都非常簡單,並且十分巧妙:用一個一點五公升容量的寶特瓶(即PET瓶,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簡稱聚酯),裝滿添加了漂白劑的水(漂白劑可以防止藻類孳生,維持清澈的水質),然後旋上瓶蓋。在棚屋的屋頂開個洞,插入寶特瓶,上半瓶身突出於屋頂外,並且用矽樹脂密封住瓶子與屋頂間的縫隙,以免雨水滲漏進來。這麼一來,瓶子裡的水就能發揮稜鏡的作用,將陽光或周遭的光線折射到屋內,即使在陰天,或者滿月的夜晚,也都能發揮聚光的功效。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轉接電源 ↑ 菲律賓聖佩德羅市內的貧民窟,電力使用不普及,許多家庭靠轉接電源求取夜晚的光明。
上屋頂更換修理 ↑ 使用寶特瓶燈的家庭,可以依需求,隨時上屋頂更換修理。
五十五瓦亮度 ↑ 儘管使用率不普及,每支約五十五瓦亮度的寶特瓶燈,仍讓不少窮苦家庭不再被黑暗籠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