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風景】草塘守護者 吳聲昱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是華克拉莎,台灣最大型的莎草科植物,不能摸哦,不然它會要你捐血!」愛說笑的吳聲昱,正在向八德市民大學這群關心生態的退休人士,形容植物葉面的鋒利度。位於桃園龍潭的這片農場,不種艷麗的奇花,不養討喜的珍獸,放眼望去,只有幾口池子,伴生綿延簇擁的水生植物,俗稱水草。

「水草,不就是水族箱裡的裝飾品嗎?」「水草,能吃嗎?」「什麼水草?啊就是雜草嘛!」說到水草,它背負民眾誤解、食客遺忘、農人厭惡的坎坷命運,卻被研究水生植物近三十年的吳聲昱,統統當成寶,還強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舉凡菱角、茭白筍、水稻和荸薺,都是常見的水生植物,吳聲昱調侃道,對於水生植物,一般人「吃得愈多、忘得愈多,聽得多、看得不多,看得多、摸得不多」。

因此,他在社區大學開設的水生植物課,除了以照片和簡報介紹各種植物的生態、特性和棲地之外,更著重實地觀察,帶學生到自己的水草復育基地,看看、摸摸甚至嚼嚼這些具食用、藥用、觀賞、民俗意涵或水質淨化功能的植物。不少碩博士也曾經跟著他做研究,完成了幾本論文,這位自嘲是「無牌教師」的水生植物專家,儘管只有初中畢業,卻受人尊稱為「田中博士」。

由於工業化和都市化迅速將許多自然棲地吞沒,生態遭破壞,導致水生植物日漸消逝。吳聲昱透過雙手雙腳,走遍台灣大小濕地與河川,將三百七十四種植物種源帶回,復育在自家池塘裡,其中最富盛名的,即曾瀕臨絕種的原生種台灣萍蓬草。

打造水生植物的諾亞方舟

天光灑下,透亮的黃色花瓣圈成迷你燈泡狀,一株株地從水面探出頭來,台灣萍蓬草玲瓏可人的姿態,很容易讓人卸下心防,主動親近。客家子弟吳聲昱笑言,台灣萍蓬草屬於民俗文化中的傳情植物,當客家女子出嫁三天後回娘家,夫妻雙方要各帶五種物品交換,而客家人大都會帶台灣萍蓬草。

除了傳情,台灣萍蓬草亦具有藥用價值,能去血滯,治療婦科疾病,主要分布於桃竹苗一帶;它也可以淨化水質;心形蓮葉更能發揮遮陽功效,減緩埤塘的水蒸散,維持生態平衡。

民國五十年以前,桃園的埤塘仍滿布台灣萍蓬草,石門水庫和大圳完工後,埤塘慢慢喪失蓄水和灌溉功能。有的改為養殖池,福壽螺和螯蝦進入後,更大肆掠奪台灣萍蓬草的生存空間;有的填土建設,撈出的萍蓬草被棄於池邊,吳聲昱極度不捨,整車整車載回新竹老家大茅埔,開始復育。

台灣萍蓬草為吳聲昱的水草復育之路,點起一盞明燈。但真正將他推入水草世界的,其實是個玩笑式的義氣之約。民國七十三年,在國小教書的兒時友人需要水草作教材,請吳聲昱幫忙拔給他,「因為我小時候常拔水草養在家裡,或繞著水溝玩水、抓泥鰍和蛤蠣,童年大部分時光是和水生動植物一起長大的。」當時在台北承包地下管線工程的吳聲昱,回憶裡盡是濃濃的鄉愁。

然而,當他返回熟悉的家鄉,卻驚覺已成陌生的他方,土溝砌成水泥溝,河水變色惡臭,水草、蜻蜓、蝴蝶也不見蹤影。找水草變得困難,草根十足的吳聲昱竟阿莎力地對友人說:「我在老家有一畝田,乾脆我來種給你啦!」

位於大茅埔的這片稻田,在秋陽薰染之下,倍顯金黃奕奕。吳聲昱的母親和小弟在偌大稻田間的一塊菜園裡忙活著,吳媽媽一邊捧起幼嫩的茭白筍裝入袋中,一邊無奈笑道:「我兒子笨笨的啦,這裡本來種稻,他硬要種草!」為了復育水草,吳聲昱將祖產從良田變草原,被家人罵了好幾年。最後母親堅持留一塊地種經濟作物,其餘也只能任由台灣水龍、埃及紙莎、野荸薺等水生植物長出一片天地。

於是,眼前這叢突兀的「雜草區」,在吳聲昱悉心照料之下,成為水生植物的諾亞方舟,為台灣的水草保留種源,也作為生態教育研究中心。其次,他也向叔叔商借位於龍潭的農地,改造成淨化汙水的實驗場所。不單如此,在大漢溪旁的池塘,或竹北的朋友所營造的生態空間,也都被吳聲昱當作復育場所,以便「分散風險」,若其中一地遭逢劇變,仍在別處留下一線生機。

吳聲昱結實的雙手,無論是翻動一盆盆水草,或揮耙撥草、梳理池子空間,皆讓這群原本不起眼的小生命,頓時變身為他生命中的主角,其中展露出無比的執著與堅韌,正如他的戲謔之辭:「家人罵了也沒用,罵得愈多,長得愈多!」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祖田改種水草 ↑ 吳聲昱將新竹大茅埔的祖田改種水草,家人從反對到接受,小弟吳聲坤偶爾幫忙整地。
太極形狀生態池 ↑ 吳聲昱在傳貴豆腐工廠設計太極形狀的生態池,以自然工法淨化汙水。
就近觀察水生植物 ↑ 新北市插角國小校園內的生態池,由吳聲昱負責設計、施工和植栽,除了美化環境、淨化水質,更重要的是讓師生能就近觀察水生植物,以深入學習。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