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劉子正榮獲第13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新聞攝影獎

《經典雜誌》劉子正以「兩岸流動」系列作品榮獲第13屆卓越新聞獎平面類新聞攝影獎,其拍攝一方面描述在中國社會環境下台灣 「移民」或是「移工」的生活狀態,社會運動參與以及文化影响力來做出發(兩岸婚姻,兩岸NGO, 以及兩岸宗教,以及兩岸文創產業),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對岸社會透過政治經濟交流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平面類─新聞攝影獎(系列):劉子正
獲獎專題:【兩岸流動】系列專題
從兩岸開放交流以來,透過經商,婚姻以及宗教,兩岸人民的交互流動的綿密程度超過一般台灣民眾想像。兩個根源自相同文化背景但是型態截然不同的社會透過交流以及資本主義的名號,直接的相互撞擊在一起。台灣經濟奇蹟價值的崩壞,公民社會價值的彰顯,皆是來自於和對岸社會的比較,交流的結果。透過台灣媒體的報導,常常一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及消費力過度的美化,另一面對中國政權及人民形象極度的妖魔化,造成台灣民眾刻意對中國社會狀況漠然不關心。【兩岸流動】專題,試圖在政治與經濟掛帥的當下,去尋覓其它更不能忽視的印記。

「兩岸流動」攝影專題是奠基於過去近一年來的拍攝成果。其拍攝一方面描述在中國社會環境下台灣 「移民」或是「移工」的生活狀態,社會運動參與以及文化影响力來做出發(兩岸婚姻,兩岸NGO, 以及兩岸宗教,以及兩岸文創產業),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對岸社會透過政治經交流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第193期 文明分野(下) 誰是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革十年與經濟至上思維,唯利是圖成為社會價值。為了統戰,大陸以台灣為重建社會參照對象,台灣則為了走自己的路,不願彎身看待大陸發展。

第193期 文明分野(上) 兩岸相異又相同的集體性格
社會失序,成為大陸追求GDP快速成長的副產品,廣大普羅大眾如沙丁魚般地捲入這個漩渦內,卻也在追求經濟成長過程中,嘗試尋求改變的出路。

第191期 觀看他人 思想自己 兩岸旅遊中的文化碰撞
每年數百萬人次陸客帶來經濟效益也衝擊社會,傳遞台灣價值並改變陸客兩岸議題觀點,愈形重要。

第187期 小清新‧小確幸‧大暖流 台灣藝術文化在中國
上海永康路的新興酒吧街規畫完善,頗受歡迎,設計和招商者來自台灣,在此耕耘八年,台灣的人文和文創,浸透在大陸許多角落。

第184期 媽祖信仰 從天后到兩岸和平女神
媽祖是海峽兩岸人們精神認同的一大交集,近二十年來,更因為「統戰」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等政經需求獲得大陸官方支持,成為備受矚目的民間信仰。然而不少台灣宮廟為了提升自身在島內的地位,競相前往大陸祖廟捐輸;大陸許多以媽祖為名的大型開發計畫,卻缺少群眾真實的信仰基礎支持。媽祖信仰近年在大陸的發展,反映了兩岸恢復往來後的熱切交流,以及部分扭曲怪象,足供人們省思。

其他入圍作品如下:
‧平面類─新聞攝影獎(系列):趙中麒
入圍專題:
第188期 【公益旅行家】跨國越界求溫飽 泰緬邊境的廉價勞工
前進泰緬邊境難民營、移工社區、越過泰緬界河深入克倫族反抗組織克倫民族聯盟(Karen National Union, KNU)控制區,透過拍攝難民們的日常生活,表達出這段長達五十年多年歷史的影響。

不同於大多數紀實攝影者拍攝弱勢群體時,慣於以弱勢者的悲情賺人熱淚,攝影者希望呈現難民在流離失所狀態下仍不放棄未來的韌性,以彰顯「身處在邊緣和流離失所狀態中的尊嚴」。一方面,期待藉以喚醒台灣社會自豪、卻又因為欠缺國際視野而沉眠的人道精神,進而關注包括泰緬邊境、巴勒斯坦等全球難民的命運,一方面,也希望「以史為鏡」,反思兩岸關係。

美拉營 ↑ 緬甸內戰超過六十年,目前在泰緬邊境仍有超過十萬的難民,美拉營是最大難民營。
難民學童 ↑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支援難民營的學前教育。因經費不足無法擴建教室,空間緊迫、擠滿學生,嚴重影響難民學童學習。
克倫難民委員會 ↑ 難民不被允許離開難民營工作,營內基本生活所需,都由NGO提供。克倫難民委員會(Karen Refugee Council)則負責分配物資予每一位難民。
梅道診所小兒科病房 ↑ 邊境移工住所不佳的衛生條件,容易讓孩童感染疾病,免費提供醫療援助予緬甸移工的梅道診所小兒科病房因而總是住滿生病的孩童。
水燈節 ↑ 泰國水燈節已成泰國人與緬甸移工共同的文化節日。每到水燈節,總可見移工們在界河邊,面對家園施放水燈,向上蒼祈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